-
1 # 廖中華
-
2 # 鐵面人解讀歷史人物
楊振言老師,彈詞名家、有名彈詞演員、彈詞表演藝術家。
楊振言他出身在評彈世家,其父楊斌奎老夫子是有名評彈演員,那時,他哥哥楊振雄他先學評彈,他十歲學,十二歲上臺,當時楊振言還在讀書,那麼到十四歲一年,因為他爸爸業務不是最好,那年剛巧年底,經濟上發生點困難,學費付起來比較困難,那該怎麼辦呢,於是楊振言就說,好,書不讀,我也學說書。他哥哥先學,他也學。所以他是十四歲學的,十六歲上臺的,跟父親學,雖然是父子,父親也蠻嚴格的,父子歸父子,學本事一定要嚴格要求,因而,楊振言記得印象深的他教導自己,一個學藝術、學本事要有緊迫感,你不好篤篤定定,不當回事情,這是學不好的,要有緊迫感,就是說逼上梁山,要有這個思想。第二點,就是說,你要多看書和多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豐富自己文化知識,這個兩點,楊振言印象比較深刻。
舊社會的評彈藝人,為了養家餬口而唱堂會,楊振言的父親楊斌奎先生在當年的哈同花園唱了整整十年的堂會,其間的酸甜苦辣,另年幼的楊振言,一生難忘。初到上海來,他父親就在哈同花園,猶太富翁`哈同花園大家都曉得,演長堂會,說到最後《東周列國》,《神仙通鑑》,《神仙通鑑》就是天上的事情,都是仙人的事情,所以說了十多部書,所以這個長堂會要做十多年,完全都是逼出來的。他講起來這是現吃現吐,就是吃下去,立馬吐出來。照樣聽得羅伽陵(哈同夫人)津津有味,覺得蠻好聽,他父親說這個長堂會給我逼出點本事來,除了解決了生活問題以外,我學會點本事,書看得多,肚子裡貨色多了,提高我文化知識,包括創作方面也摸索到一套經驗,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楊斌奎先生不得已而現學現編,這樣逼上梁山的生涯卻給他兩個兒子的從藝道路起了極大的啟發,使他們也養成了一種不怕挑戰的性格。
在楊振言的生命中也有一次被逼上梁山的經歷,六二年,團裡接受任務到香港去演出,也可以說,成立評彈團之後,第一次香港去演出。最後一場就是到普慶戲院演出,結束了,那麼總算順利完成任務,不知道,擺渡過去,船搖搖晃晃,劉天韻出毛病了,突發心臟病,他們說一回是《廳堂奪子》三個檔,就是蔣月泉、劉天韻和他楊振言三個檔。劉天韻心臟病突發,最後一檔要上臺了,剩半小時就要上臺了,毛病還沒好,怎麼辦,團長是吳宗錫,吳宗錫跟蔣月泉和楊振言商量,三個檔,你們兩個人能不能頂下來,於是蔣月泉拍拍胸脯說,行的。他們兩個人上去首先說明狀況,那麼就說劉天韻同志心臟病,絕大部分聽眾都是通情達理的。那麼調門,比方說原來是A字調,那一日就打高半個字,大家冒上,嗓音也急出來爭氣,兩個人的搭配也特別緊湊。這個東西也很奇怪,大概他覺得是認真對待也大有關係,這個是拼搏、戰鬥,結果這回書相當成功,從臺下的的效果來看。
評彈是一種口頭藝術,它依靠一代代藝人的傳承,而使許多傳統書目得以流傳,楊氏兄弟不但繼承了父親的兩部傳統書目,同時創作整編,形成了楊雙檔。這別具一格的楊派藝術,善於研究、敢於突破是他們最大的特點。確實,楊派藝術主要就是楊振雄也好,楊振言也好,都是父親楊斌奎傳授的。
《描金鳳》`《大紅袍》兩部書,但是到了楊振雄手裡,他又有了發展,他發展了另外一路風格,《長生殿》`《西廂記》這些書,過去評彈傳統裡面沒有的,他是特意去拜了先生再學,有所發展。因而楊派藝術講起來,從楊振雄這裡有了新的突破。他說五部書,除了兩部大家說起來是出科書,《描金鳳》、《大紅袍》,再學了三部,因此他的書,說的比較多。有一個好處,就使它的書路比較寬,特別是這個三部書,促使他有一個突破,因為《武松》和《西廂記》是不同的。就是說,說完一部書,他就要脫胎換骨,因為《西廂記》講的是愛情故事,比較細緻刻畫,《武松》比較粗獷,反官僚、反惡霸、激昂,風格完全不同,人物也不同,不但說角色模樣,就是說表,一般的平常說表,自己說這部書的說表不可能搬到那部書了,因為書情不同,《西廂記》和《武松》,怎麼搬法,因而說換一部書就是脫胎換骨,對演員來說就是大有好處,促使楊振言逼上梁山,另外的缺門要去補,通過種種努力研究、實踐、提高,摸索出一條思路來。
-
3 # 浩海鴻玉
楊振言藝術功底十分深厚,角色生動,說表清楚,鏗鏘有力,節奏感強,演唱富有激情,嗓音巨集亮,中氣充沛,尤其擅唱蔣調,因其韶味獨特自成一格被聽眾稱為“言調”。
楊振言不但書藝高超,而且在創作上也很有建樹。他與楊振雄共同整理的《西廂記》之《鬧柬》、《回來》以及《描金鳳·換監救兄》等優秀傳統分回,都成為書壇精品。
-
4 # 沐溪山人
評彈藝術家楊振言先生有哪些故事?
楊振言,男,蘇州彈詞演員。出身於評彈世家,所唱蔣調有其個人特色,聽眾稱之為“言調”擅唱“蔣調”“夏調”“俞調”。其父乃彈詞名家演員楊斌奎。 ,胞兄乃彈詞名家“楊調”創始人楊振雄(1920—1998)。
周紅告訴記者,當年自己想說《描金鳳》,楊振言老師二話沒說就毫無保留地把這部書給了她,不收分文,而依照“慣例”,老師收學生並傳授自己的作品往往要收取“拜師金”,而周紅還不是楊振言的學生,只是他的搭檔餘紅仙的學生。周紅說,她和高博文合作的《描金鳳》在鄉音書苑演出時正是大熱天,老人家不顧天氣炎熱趕去看,他們去無錫演出,楊振言也跟到無錫,為兩個年輕人把關、提意見。
回覆列表
一、與兄長楊振雄珠聯壁合、共馳評壇
楊振言,是我最為敬重的彈詞演員之一。
楊老先生出身於評彈世家,所唱“蔣調”有其個人鮮明特色,聽眾因喜歡其評彈特色,一般稱之為“言調”。
楊振言擅唱“蔣調”、“夏調”、“俞調”。其父楊斌奎乃彈詞名家,胞兄楊振雄(1920—1998)更是“楊調”創始人。
楊振言自小就受父兄影響,耳濡目染,幼時就開始學習評彈藝術。大約14歲(1935年)時,正式隨父習藝,專攻長篇彈詞《描金鳳》、《大紅袍》。16歲起與父拼檔,登臺演唱、嶄露頭角,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楊振言己是蘇杭一帶評彈界新寵。
解放後,1954年正式進入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今上海評彈團),與兄楊振雄長期拼檔彈唱《長生殿》、《西廂記》,兄弟倆互為補充、互相促進,不斷髮展與完善“楊派”藝術,讓雙檔書藝達到一個新的高峰,成為傑冠一時的佳話。
二、親自勞動,體驗生活,參與建設延安飯店
楊振言進入上海評彈團後,深知要想在評彈事業上有更大的發展,必須下基層,深入瞭解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出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
為此,他下到農村,就為體驗農民的生活;下過工廠,到車間裡去體驗工廠的生活;再後來,又到過部隊,體驗軍人的生活。有一段時間,他還主動報名,參加上海延安飯店的建設,搬運磚、拉過瓦、扛過沙袋、拌過水泥,直到多年後,每次經過延安飯店時,楊振言都忍不住回頭,看一眼自己曾經親手參與建設的巨集大建築。
這一切,讓楊振言的評彈有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三、寫自傳,可惜沒有完成
2004年,楊振言洗澡時不慎摔了一跤,這給老年的他帶來了莫大的痛苦。
不久,老先生處於半風癱狀態,至2007年底基本癱瘓在床,身體每況愈下,到2008年身體更是頻亮紅燈,還發生過幾次危急的情況。
楊振言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想寫一本自傳,以傳世後人。由於身體狀況不佳,自傳時寫時斷,可惜,直到去世,也沒能完成。
2008年5月1日,楊老先生抱恙為鄉音書苑捧場,不顧病痛特地前往主持節目,第二天即5月2日便患上腦溢血。5月6日,最終因心臟衰竭等併發症去世。
好在2007年底,當地電視臺對他進行了錄影訪談,把他的從藝經歷和長期藝術實踐完整地記錄下來,實乃大幸。
四、絕不讓下一輩再吃這碗飯,太苦了!
去世前四年,一直是小女兒楊逸萍在家中照顧楊振言。父親的敬業讓楊逸萍深為感動:“每當有學生來看他,他一定要問團裡的演出狀況,主動把自己整理的本子給學生。他在床上都要唱給我聽,還要上舞臺,說‘你攙我上臺,放一杯茶,我坐坐也好’,好幾次他做夢都夢到演出,還說夢話‘老觀眾都已經坐在下面了,我要去演出’,我心疼他,幾次勸他不要太過於關心,他不聽,對我說‘我拿了國家的退休金,怎麼能不關心?我現在可以提供給年輕人的,當然要儘量給他們。’”
這,就是楊振言,一位盡心盡職、熱愛抨彈事業的老藝人!
楊振言的子女中,除了小女兒楊逸萍會彈琵琶外,其他兄弟姐妹都沒有繼承楊振言的評彈藝術。
據說,當年評彈團招生,有一個孩子想去報名,楊老先生堅決不同意,他說:“絕不讓下一輩再吃這碗飯,太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