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敏敏說歷史
-
2 # 微語默話
胡人右手持刀,左衽便於左手取東西,且右手活動不容易開衽。 漢人右衽是因為,古代左為上,正好左壓右上,所以右衽。
-
3 # 李輝歷史
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繫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
古代中原漢族服裝衣襟向右,以“右衽”謂華夏風習。右衽(yòu rèn)是漢服始終保留的特點。因此右衽成為漢族的象徵符號之一。
“左衽”一般指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
前襟向左掩,異於中原一帶的右衽。
出處
《漢書·終軍傳》:“大將軍秉鉞,單于犇幕;票騎抗旌,昆邪右衽。”
《後漢書·西羌傳·滇良》:“羌胡被髮左袵,而與漢人雜處。”[1]
唐顏師古注:“右衽,從中國化也。”[2]
唐《夢為吳泰伯作勝兒歌》:“麻衣右衽皆漢民,不省胡塵暫蓬勃。”
清劉寶楠正義:“中夏禮服皆右衽。
漢人右衽,胡人左衽應和生活習慣有關。
胡人善騎馬,騎馬都習慣從馬的左邊上馬,首先左手抓韁繩,左腳觸地或踩馬鐙,右腳跨過馬背,久而久之,以左手為尊,所以習慣成自然,胡人穿衣服也就採用了左衽形式,即左手先掩衣於腋下,再右手繫帶。
漢人多農耕。農業種植時,犁地,趕馬車,都是用右手。再者農業經常要用到鋤頭,大家都習慣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右手用力,佔主導作用,左手輔助。
這也是中原文化和胡人文化的差異,是幾千年形成的,已經約定俗成了。
胡人善騎馬,無論有沒有發明馬鐙馬鞍,人類騎馬都習慣從馬的左邊上馬,左腳觸地或踩馬鐙,右腳跨過馬背,就好像我們日常習慣從左邊騎腳踏車一樣,幾乎沒有人會從右邊騎腳踏車。如果是右衽,衣服很容易摩擦馬背導致衣服變形,或勾住馬鞍,這嚴重妨礙上馬,所以,為了方便,胡人服裝採用了左衽形式。
古代漢人之所以右衽,是因為大家都是右撇子居多。開玩笑的,我個人估計是和農業種植有關,畢竟農業經常要用到鋤頭,因為多是右撇子的緣故,大家都習慣右手在前,左手在後。累了,左手扶著鋤頭,右手從胸懷裡拿毛巾擦汗,如果是左衽,那就要換手,麻煩。
另外,當需要大力鋤地時,鋤頭高舉過頭,也是右手在上,左手稍低,這就會導致右肩的衣服向上扯。如果是左衽,則牽扯力太大,不順手,而且,衣服扯的變形,又要從系整理衣服、繫腰帶。相反,如果是右衽,扯變形的是右邊衣服,稍微把右邊衣服往胸內擠擠,就大體恢復衣服的外形,無需總是要整理衣服繫腰帶。
至於南方,一部分發展程度高的南方少數民族,多使用多襟;另外一部分發展程度低的南方少數民族,則採取了貫頭衣的樣式。後來受到漢服的影響,南方少民的服裝也逐漸採取了右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