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漫史話

    首先,給大家推薦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侯楊方教授的《西漢盛世啟示》,裡面對於劉邦項羽有詳細的介紹。主要概括為兩個方面。

    一、用人方面:劉邦善於用人,各式人才在他手下都可以得到發揮的空間,正所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項羽就有一個范增還不能好好用.

    二、做人方面:劉邦大度,儘管為人粗魯,但是知錯就改。為了帝業可以不顧自己的身份,勇於採納別人的正確意見。項羽小器,封賞有戰功的部下拿著一顆官印都不捨得撒手。

  • 2 # 品秋月春風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這是劉邦自己總結的打敗項羽的原因

    其實劉邦

    作為歷史的贏家,劉邦這樣說當然是有道理的,並且劉邦在用人方面確實要比項羽高明不少,要不然張良、韓信這樣的人才先後離開項羽投奔劉邦。但其實細看,多想一下,就會發現,這只是戰術上的勝利,而項羽最後之所以敗給劉邦更因為戰略上的原因,那就是他在進軍關中之後沒有仿效秦始皇繼續建立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而是寄望於迴歸春秋爭霸的年代,僅僅願意當一個楚霸王,而不是楚皇帝。

    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已經證明一個統一的集權的中央王朝,是順應民心的,也是符合歷史潮流的。如果國家不能保證統一,那麼各個勢力集團勢必會繼續進行明爭暗鬥,天下不會太平,最後老百姓一定會受害。

    項羽進軍關中以後分封了諸王,劉邦被封為漢王,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意)為雍王、塞王、翟王。這種狀態本身就是不穩定的狀態,各個王之間的爭鬥一定是不可避免的,更何況在這些王之外還有一些不願意依附項羽的勢力。

    當然,項羽犯這樣的錯誤也因為當時他起兵反抗秦朝時的約定,他不願意失信於當時的盟約。但這種想法過於迂腐了,你看看劉邦最後怎樣殺死韓信就知道,此一時彼一時也,當時的約定根本沒必要遵守。

    韓信

    在這之外,更加重要的是當時的社會已經從以分封制為主的奴隸社會向郡縣制為主的封建社會發展,項羽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最後的結局可以說一開始就註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白作《將進酒》時喝醉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