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興隆農村生活
-
2 # 平平淡淡灬
孫立武:“忽如一夜春風來,共享模式遍地開”。2017年的共享大戲火爆上演,越來越多的行業爭相蹭上共享的IP。從各種黃、藍、白、紅的小車遍佈街頭巷尾開始,接踵而至的是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電動車等等。各種共享衍生品和產業紛紛進入這個行業,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也給不少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說起這股潮流,農業還真沒有out,其實說是共享模式的推動者。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共享農業的模式也逐漸受到了政策的青睞,前期財政部已下發《關於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今年要在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也吹響了共享農業即將進入黃金髮展期的號角。
乘著這股春風,海南省今年就將在每個縣(市)試點建設23個、地級市試點建設35個“共享農莊”,探索出一批可持續、可借鑑、可推廣的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聚集、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經濟效益顯著、執行管理規範、輻射帶動有力的“共享農莊”。
建設共享農莊對農業發展帶來的助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建設過程中,因地制宜地去借鑑其他地區的案例也是很有必要的。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事實上,“共享農莊”模式的雛形,很早在美國出現。在美國南加州,有一個名為“艾米的農場”,由六十多歲的南迪和她三十歲的女兒自1997年開始共同經營。作為美國的“農家樂”,六十畝的農場由兩個女人打理,顯然是十分困難,所以她們乾脆把農場弄成開放式,隨性經營。有多開放呢?
四個“隨便”——門隨便進、活兒隨便幹、菜隨便摘、錢隨便給。
菜園裡時不時有某種蔬菜可以供人們隨便採摘,不要錢。小菜店裡的果蔬、蛋類、冰箱裡的肉類,還有農場加工的乳酪、果醬等標著價格,旁邊放一個盒子,誰買東西就自己把錢擱在盒子裡,自己找零錢,也可以用旁邊的移動刷卡機自己刷卡。同時農場與學校合作,推出一系列的親子科普教育,就是這麼一個近乎“理想化”的農莊,現在的每年淨入大概25萬美元。人們驅車來這,為的是免費的蔬菜嗎?絕對不是,他們為的是在田間收穫的樂趣、眼見為實的食品安全感。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問的比較高,也是一個比較有想法的人,如果能抓住,我想可以做一番事業,不說引領時尚,但也可以邁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