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 卒於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據《晉書·阮籍傳》記載,他容貌出眾,志氣豪邁,任性不羈,喜怒不形於色。博覽群書,尤好《老子》《莊子》。嗜酒,善彈琴。是一個有才學,又高傲放達的文人。阮籍斷斷續續出仕了幾次,最後都託病辭官歸隱。
嵇康字叔夜,譙國銍(zhi,今安徽宿州西南)人。生於魏文帝黃初五年(公元224年),卒於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據《晉書·嵇康傳》記載,他有奇才,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天質自然。恬靜寡慾, 博覽群書,通曉很多知識,長大以後,喜好《老》《莊》。經常談論養性服食事, 喜歡彈琴詠詩。後為司馬昭以毀謗名教為由所殺。
向秀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陟zhi)人,他先與嵇康交遊,關係非常深厚。嵇康被殺後,向秀畏懼,出仕,歷任散騎侍郎、黃門侍郎、散騎常侍等職。
山濤字巨源,河內懷人。生於漢獻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卒於西晉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他是一個有氣量又有政治才能的人,深為時人所重。山濤因與司馬懿妻張氏(宣穆張皇后)為中表親,故仕途通達,歷任郡主簿、功曹、上計掾、趙國相、尚書吏部郎、冀州刺史、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右僕射、司徒之職。
劉伶字伯倫,沛國(今安徽)人。生卒年不詳。史書記載他形貌醜陋,身長六尺,肆意放蕩,嗜酒如命,不妄交遊。
阮咸字仲容,生卒年不詳, 阮籍侄,其傳附於《晉書·阮籍傳》。他放達不拘,經常隨心所欲地幹一些違背禮儀的事情。他通曉音律, 善彈琵琶。
王戎字濬(jun)衝,琅邪臨沂人。生於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卒於晉永興二年(305)。竹林七賢中,王戎的年齡最小,但他的才智卻非尋常人可比。《晉書·王戎傳》記載的發生在王戎少年時的兩件事, 足以表現他的聰慧和鎮定。六、七歲時,在宣武場看戲,猛獸在檻中虓吼,聲音震天動地,很多人都嚇跑了,唯獨王戎站著不動,神色自若。魏明帝看見後,非常驚奇。又有一次,王戎與同伴們在路邊嬉戲,看見路邊的一顆李樹上有很多李子,很多小孩都競相去採摘,唯獨王戎不去。有人問他緣故,王戎說:‘在路邊的李子樹,如果李子好吃,早就被摘光了。現在樹上還有很多李子,這顆李樹所結的果實,必然是苦的,所以沒有人摘。’人們嚐了嚐,果然如王戎所言。
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 卒於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據《晉書·阮籍傳》記載,他容貌出眾,志氣豪邁,任性不羈,喜怒不形於色。博覽群書,尤好《老子》《莊子》。嗜酒,善彈琴。是一個有才學,又高傲放達的文人。阮籍斷斷續續出仕了幾次,最後都託病辭官歸隱。
嵇康字叔夜,譙國銍(zhi,今安徽宿州西南)人。生於魏文帝黃初五年(公元224年),卒於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據《晉書·嵇康傳》記載,他有奇才,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天質自然。恬靜寡慾, 博覽群書,通曉很多知識,長大以後,喜好《老》《莊》。經常談論養性服食事, 喜歡彈琴詠詩。後為司馬昭以毀謗名教為由所殺。
向秀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陟zhi)人,他先與嵇康交遊,關係非常深厚。嵇康被殺後,向秀畏懼,出仕,歷任散騎侍郎、黃門侍郎、散騎常侍等職。
山濤字巨源,河內懷人。生於漢獻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卒於西晉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他是一個有氣量又有政治才能的人,深為時人所重。山濤因與司馬懿妻張氏(宣穆張皇后)為中表親,故仕途通達,歷任郡主簿、功曹、上計掾、趙國相、尚書吏部郎、冀州刺史、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右僕射、司徒之職。
劉伶字伯倫,沛國(今安徽)人。生卒年不詳。史書記載他形貌醜陋,身長六尺,肆意放蕩,嗜酒如命,不妄交遊。
阮咸字仲容,生卒年不詳, 阮籍侄,其傳附於《晉書·阮籍傳》。他放達不拘,經常隨心所欲地幹一些違背禮儀的事情。他通曉音律, 善彈琵琶。
王戎字濬(jun)衝,琅邪臨沂人。生於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卒於晉永興二年(305)。竹林七賢中,王戎的年齡最小,但他的才智卻非尋常人可比。《晉書·王戎傳》記載的發生在王戎少年時的兩件事, 足以表現他的聰慧和鎮定。六、七歲時,在宣武場看戲,猛獸在檻中虓吼,聲音震天動地,很多人都嚇跑了,唯獨王戎站著不動,神色自若。魏明帝看見後,非常驚奇。又有一次,王戎與同伴們在路邊嬉戲,看見路邊的一顆李樹上有很多李子,很多小孩都競相去採摘,唯獨王戎不去。有人問他緣故,王戎說:‘在路邊的李子樹,如果李子好吃,早就被摘光了。現在樹上還有很多李子,這顆李樹所結的果實,必然是苦的,所以沒有人摘。’人們嚐了嚐,果然如王戎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