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小妮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後來在安徽安慶推廣開來。之所以流傳甚廣,大概有這麼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黃梅戲史上曾出現過諸多名角、大家。

    我在另外一個答題中曾經回來過這個問題,從嚴鳳英開始,到馬蘭、吳瓊、韓再芬,一直都有其標杆型的人物在支撐這一個劇種走向更為廣闊的空間。

    二是黃梅戲曲調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歷來南方的都劇種都因為語言的關係,在北方流行不起來,因為很多人聽不懂。但是,黃梅戲的唱詞相對別的南方劇種來說還是比較容易聽懂的,而且黃梅戲的曲調也不是特別難,沒有特別的高音。感興趣者隨便跟著哼哼調就來了。

    三是黃梅戲創作接地氣,跟上時代發展。

    很多劇種慢慢地越來越不被人們接受,是因為還是躺在以前的老劇目上,但是,黃梅戲這些年來的一些新戲,更貼近當代生活,符合時代發展趨勢。不再侷限於以前的戲劇總是表現古代的才子佳人一類的節目。

  • 2 # 毛猴

    謝邀。黃梅戲肯定會爆火,其原因在於‘’朗朗上口,委婉動聽‘’。對黃梅戲門外漢,但我長在黃梅戲故鄉,耳睹目染,對黃梅戲稍許有點了解。首先,黃梅戲來自民間,有采茶調等小調與安徽安慶地方方言有機結合,加工發展而形成。唱腔優美而動聽,樸實而無華,造型優美而大方,得體而莊重,對白朗朗而爽口。且劇目比較短,如:《小辭店》等,易記,好唱。大型劇目,如:《天仙配》、《牛郎織女》等,雖說含有神秘的神仙題材,但他與民間的發生的故事相結合,通俗易懂,易於接受,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和模仿。易學、易懂、易模仿。其次,黃梅戲有獨特的唱腔和要求,但他與其他劇種相比,沒有那種高大上的要求,草根劇種,用一句話概括‘’接地氣‘’。三五個人一把二胡,一支笛子,一面鑼鼓就可以唱起來,舞起來,自娛自樂,普及率難以想象,來自民間,服務於民間。

    再次,黃梅戲生於民間,成長於民間,發展於民間。雖與國粹京劇無法相比,但他傳播速度卻是驚人,《天仙配》中精典句,‘’樹上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老人及小孩幾乎會唱、會哼,容易記,容易學,唱起來還有韻味。黃梅戲他不想爆火都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斯琴高麗演過什麼出名的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