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2.0
很多人說是電氣化,其實用“流水線”來描述更準確些
因為動作簡單,就可以讓機器去做,這就讓電氣化能夠實現,讓機器更大範圍的取代人成為了可能。
規模化、自動化、資訊化,其實都是為了解決工業2.0的負面影響而生的。
而有了分工之後,就必須要協作,“協作效率”就會制約整個生產系統的效率。
這個時候,人類社會面對永恆的問題,也就從“生產不足”,變成了“需求不足”。
如何在流水線生產出定製化的產品,並且最大程度的降低定製帶來的負面因素。
這個靠工業製造自動化是不夠的,因為一條生產線的自動化水平越高,它的柔性化通常越低——如果全是人來生產,每次換產品給人做個培訓就行,但是如果是一條由機器構成的生產線,每次換產品你改生產線是肯定來不及的。
所以你看到服裝製造企業基本都是人工生產,機器用的很少,就是這個原因。衣服的市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種款式,再加點偶爾吹起來的流行風,變化太快,機器生產響應不了,只能靠人。
要想讓流水線生產出定製化的產品,除了生產單元要特殊設計外,最關鍵的就是每次換產品的時候,能夠快速的給機器“培訓”,這就是“資料流動自動化”。
這裡面有兩層含義:
先是“資料流動自由化”,我們“想讓資料去哪它就去哪”。這就要靠物聯網,給資料建立起高速公路,然後再靠工業軟體給物理世界的機器建立“數字化雙胞胎”,各種資訊化軟體系統,ERP、MES、PLM等等,都是這個作用。這一步叫做“Smart Manufacturing”,也就是“能夠對外部快速變化的市場,做出快速反應”的製造系統;
然後才是真正的“資料流動自動化”,資料“該去哪它就自己去哪”,這就要結合工業雲計算技術、工業大資料分析技術,還要加上人工智慧技術,這才構成完整的工業4.0第二境界,也就是真正的“ Intelligence Manufacturing”,也就是智慧製造的完整形態。
工業2.0
很多人說是電氣化,其實用“流水線”來描述更準確些
所謂“流水線”,就是把一個生產過程分解若干個工序,每個工序的動作都很簡單。因為動作簡單,就可以讓機器去做,這就讓電氣化能夠實現,讓機器更大範圍的取代人成為了可能。
工業3.0規模化、自動化、資訊化,其實都是為了解決工業2.0的負面影響而生的。
前面說了,工業2.0帶來分工,那麼,分工之後效率就一定高嗎?其實不對,還差一個關鍵的維度,就是“協作”。在沒有分工的時代,整個生產都是靠一個人完成的,效率高低只取決於這個人的“工作效率”。而有了分工之後,就必須要協作,“協作效率”就會制約整個生產系統的效率。
整個工業3.0的程序,都是為了解決工業2.0分工之後,人類面對的協作效率問題。也正是因為它解決了這個問題,從工業3.0開始,我們才從物資匱乏的時代進入了產能過剩的時代。這個時候,人類社會面對永恆的問題,也就從“生產不足”,變成了“需求不足”。
工業4.0如何在流水線生產出定製化的產品,並且最大程度的降低定製帶來的負面因素。
這個靠工業製造自動化是不夠的,因為一條生產線的自動化水平越高,它的柔性化通常越低——如果全是人來生產,每次換產品給人做個培訓就行,但是如果是一條由機器構成的生產線,每次換產品你改生產線是肯定來不及的。
所以你看到服裝製造企業基本都是人工生產,機器用的很少,就是這個原因。衣服的市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種款式,再加點偶爾吹起來的流行風,變化太快,機器生產響應不了,只能靠人。
要想讓流水線生產出定製化的產品,除了生產單元要特殊設計外,最關鍵的就是每次換產品的時候,能夠快速的給機器“培訓”,這就是“資料流動自動化”。
這裡面有兩層含義:
先是“資料流動自由化”,我們“想讓資料去哪它就去哪”。這就要靠物聯網,給資料建立起高速公路,然後再靠工業軟體給物理世界的機器建立“數字化雙胞胎”,各種資訊化軟體系統,ERP、MES、PLM等等,都是這個作用。這一步叫做“Smart Manufacturing”,也就是“能夠對外部快速變化的市場,做出快速反應”的製造系統;
然後才是真正的“資料流動自動化”,資料“該去哪它就自己去哪”,這就要結合工業雲計算技術、工業大資料分析技術,還要加上人工智慧技術,這才構成完整的工業4.0第二境界,也就是真正的“ Intelligence Manufacturing”,也就是智慧製造的完整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