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傳媒咖
-
2 # 鴻鵠錦繡
還有一種說法是,五月初五這一天是癩蛤蟆身上的毒性最大的一天。所以人們將他捉來用以製作驅毒藥,在人們身上有瘡癰腫毒時,將其塗於瘡癰處以毒攻毒解除痛苦。癩蛤蟆乃“神蛙”,知道此時會被捉,於是就躲藏起來讓人捉不到它。其實是在這段時間天氣較熱,癩蛤蟆也怕熱,於是躲藏到了水和草葉的深處,想捉到它談何容易。
讓我們緬懷屈原先生的志潔行廉、愛國不屈的精神,讓他的這種精神在我們祖祖輩輩的百姓心中流傳、歌頌、紮根。
-
3 # 成紅說易
除了包粽子煮雞蛋插艾葉以外,每逢端午節的早晨太陽沒出來之前到山上釆野草,藥草,很多尖尖的草芽,山棗芽等回家炒成茶葉,據說端午節炒的茶能避邪治百病。
-
4 # 言君觀永濟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有意思的民俗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但卻成為永遠的記憶和鄉愁。
我的家在黃河的拐彎處,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發源地,也是最早叫中國的地方,燦爛的文化和歷史的文明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河東人。端午節,是當地一個特別重要的節日,前幾天,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蒸晉糕,只有吃了晉糕,這個端午節才算是過得有意義了。記得當時媽媽很早就開始準備了,集市上買了棗、江米。江米放進盆裡,泡整整一個晚上,棗用開水煮好。然後,一層米一層棗,層層疊疊在盆中,最後用紅棗覆頂。一邊是媽媽忙碌的身影,一邊是奶奶拉風箱的聲音。當所有的準備工作做好,奶奶也燒好了一大鍋開水,上鍋,開蒸!一般是大火蒸上40多分鐘,把爐火封好,燜蒸一夜。
第二天一大早,一盆清香四溢、甘甜誘人的晉糕伴著端午節的滿滿祝福就出鍋了。看著這一盆紅白相間、色澤晶瑩、棗香濃郁的晉糕,我們姊妹四人不由地垂涎三尺!晉糕雖然好吃,但由於江米及其柔黏,不易消化,脾胃虛弱的人或者是老人和小孩不宜多食。晉糕寓意著步步升高,也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晉糕,代代相傳,晉糕文化早已融入了永濟人的血脈,不同的環境更是賦予了晉糕不同的內涵。天南海北的永濟人到了端午節,也不忘蒸上一盆晉糕,更多的是一種家的味道,一種思念家鄉的情感延續。
-
5 # 劉雲小說故事會
說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我們首先想到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產生的節日,但對於吃貨朋友們肯定是吃那軟軟糯糯的粽子,然後就是划龍舟比賽了。
對於地處湘西土家族的我來說,除了以上那些習俗,還有別的一些不同的習俗,你們瞭解嗎?首先,我們會做蒸蛋,這是一種很特別的習俗,蒸蛋配粽子:在粽子上裹糖,一口蒸蛋,一口粽子。然後就是燒紙錢了,千萬別以為只有清明節我們才燒紙錢,我們大小事都會燒的,雖然說是端午節,但為了老祖宗們能夠在地府有足夠的花銷,我們在端午節這種節日也是會燒紙錢的。最後,我們端午節還有一個特別的習俗,就是會找老者算卦,測運氣。傳說屈原能夠給那些善良的老百姓帶來好運,所以我們這種算卦的習俗也就見怪不怪了。以上就是我對於“五月端午節你們那裡有什麼風俗”的回答,感謝閱讀!
-
6 # 微呂二湖南柏照二山後
我們端午節有以下的風俗:
1.佩香囊,纏綵線。我們這一天會用五顏六色的綵線搓在一起,會纏綁在雙手腕上,很好看。還做香囊,佩在在身上,香味驅蟲。蘇軾有詩句“綵線輕纏紅玉臂”說的就是這種習俗。這樣的習俗有兩種寓意:一是說夏季到了蛇多,如果遇到蛇,蛇看見了綵線會眼花,就不會被蛇咬了。二是到了六月六日要扔到房頂上,喜鵲會把這些綵線銜在嘴裡去,趕在七月上給牛郎織女搭橋,讓他們團聚。
2.割艾草。艾草,又名冰臺,艾蒿,醫草等。因其得土氣之宜,葉厚而絨多,用作灸治的材料,功力最大。具有平喘鎮咳、祛溼散寒、溫經止血的功效。老家五月五的清晨家人都會去地邊上割一捆子帶回家,回家後放在門框上。一些婦女在這一天會在頭上插些艾葉和柳枝,寓意辟邪祛病。
3.插柳枝。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歷史悠久,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這是因為氣候變熱,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
4.榴花洗眼。
石榴樹葉和花鹹性大,性苦,能消炎、清熱、解毒。當然,能明目。葉和花能作茶業飲品,起到了養生保健功能。
5.艾葉煮雞蛋。雞蛋本身營養豐富,又加之中藥常用的艾葉,這一節日,艾葉煮雞蛋,提醒人們要注重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合理均衡膳食。
-
7 # 紅色藝術品收藏
其實各地端午習俗雖有不同,但大多有很多共同點,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下四川的端午習俗。
一,拿四川來說,有“出端午佬”的習俗。四個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沿街遊行。
二,成都人在端午節這一天都會買李子,到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扔,引起好幾萬人的圍觀(這畫面太美我不敢看,圍觀群眾們你們壓力真的不大嗎?)
不過,這麼一個有意思的活動在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扔李子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衝突,因而停止。(大概是外中國人無法get到我們這個點吧)。
三,作為端午節食俗,四川人大多吃粽子、鹽蛋、莧菜。
四川粽子多用糯米和飯米混合,加入臘肉顆顆,再放進只有四川人才喜歡吃的花椒,和勻後用箬竹葉子包成圓錐形,煮熟而食。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用蒜片炒的莧菜,據說可以化人腹中的豬毛。
四,四川有民諺:端午門掛菖蒲草,熬鍋艾篙洗水澡。在現代化的電梯公寓,許多人家仍在門前掛有菖蒲和艾蒿,這倒是一大景觀。
五,划龍舟。
唐宋時四川便盛行劃龍船。清末民初時,四川各地都由袍哥、行幫出面組織劃龍船,其方式有奪標(又叫做搶兆)和搶鴨子。舊時成都的劃龍船地點在九眼橋(即原四川大學正門的江邊上)。
有一首描寫四川端午節習俗的竹枝詞雲:“五月榴花五月紅,雄黃角黍盡同風。絲絲繡出兒童佩,鬢插新符避守宮。”
如今喝雄黃酒的人已少見,不過以雄黃酒塗於小兒之面,以免蟲蛇之患。甚至還要把雄黃酒或蒜汁淋灑在住宅外之牆角旮旯,以驅蛇毒。也是一大特色吧。
-
8 # 最愛彩鉛畫
在遠離汨羅江的中原腹地農村,我們這裡過五月端午節的氣氛並不濃烈。
既沒有賽龍舟的大型活動,也沒有掛蒲艾的民間風俗,更不用說雄黃酒避蛇鼠了。在我十幾歲之前都沒吃過粽子,每年這一天早上可以吃煮雞蛋。大人們說十二隻雞蛋是一副中藥,保證一年身體康健,生龍活虎;六個雞蛋就是半副中藥,也可以確保一年無病無虞。在物質匱乏,生活條件相對較差的年代,那幾個沒滋沒味的水煮蛋也是無尚的美味,留下快樂的記憶。
祖母年輕的時候在西安,我們家境不錯。後來舉家回到故鄉河北,祖父去世,孩子多,祖母不善勞作,日子十分艱苦。我們小時候,祖母說起在古都過端午做香包的習俗,還用碎布頭給我們做個八角的香包,裡面放點花椒大料的。那時年齡小不瞭解老人的懷舊追思的心情,對那些小玩意兒也不知珍惜。出門時祖母給帶在身上,出去瘋玩一天,就不知丟在什麼地方了。後來對端午就更沒有可圈可點的記憶了。
十幾歲以後去縣城讀書在二姑姑家才知道吃到粽子這樣的東西。五月節之前,二姑姑會去湖邊採摘了葉片豐厚寬大的蘆葦,回來洗淨,用糯米放紅棗蒸粽子。吃慣了小米的我第一次吃到雪白的粘粘的糯米,中間包裹著殷紅的蜜棗的粽子,甜糯軟潤,覺得特別新奇,大快朵頤,連吃幾個。二姑說這種東西寒涼,不能多吃。心裡還暗嗔姑姑小氣。
而今端午是商超促銷由頭,對我而言就是吃個粽子,隨喜眾人說說屈原說說白蛇傳,偶爾想起漸漸模糊的記憶中的人與事光與影,沒有具體的切實的意義。
-
9 # 大王鳳舞
我們這裡屬蘇北地區,五月端午等同於中秋、清明等重大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包棕子、煮雞蛋拌蒜泥、系五彩絲線、插艾葉等,以驅蟲防瘟毒等。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據說有下列幾種說法。
端午節的一種說法是為紀念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的。這種說法在全國流傳很廣,老百姓也最為認可。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中國人,官至左徒、三閭大夫等。屈原為人正直,憂國憂民,一心致力於國家的變法圖強,但是卻屢屢遭受小人的讒言攻擊和迫害,再加上楚懷王昏庸無道,不辨忠奸,滿懷忠君愛民熱忱的屈原被疏遠了、被放逐了,最終在悲憤絕望中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才有了端午節,才有了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
端午節的二種說法是為了紀念伍子胥的。伍子胥名員,楚中國人,父兄均被無道的楚平王所冤殺,後來伍子胥逃到吳國,幫助吳國富國強兵,並且助吳伐楚,五戰而攻入楚國首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屍三百,以報父兄被屈殺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國更加強大,攻打越國,一舉取得勝利,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此時的吳王夫差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開始驕傲自大起來,聽不進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議他徹底消滅越國,以絕後患,夫差非但不聽,反而輕信陷害伍子胥的讒言,逼迫伍子胥自盡。伍子胥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隨後便拔劍自刎。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傳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節的三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東漢孝女曹娥的。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水亡於江中,打撈數日也找不到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她悲痛欲絕,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後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感天動地,在民間廣為流傳,當時的文人墨客紛紛作誄辭頌揚曹娥投江尋父的孝行。孝女曹娥之墓,在今天浙江紹興,墓前有曹娥碑,傳此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江更名為曹娥江,而人們也就在曹娥投江尋父的五月初五這一天來祭奠她。
端午節的第四種說法是為了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的。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鑑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當代花木蘭、秦良玉的美譽。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革命起義,不幸在開會時為清兵所捕,堅貞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秋瑾雖然是六月初五殉國的,但是後人敬仰其詩、其人,復哀其忠勇事蹟,乃將其與愛國詩人屈原相提並論,合併舉行紀念,也在端午節這一天紀念這位女英雄、女詩人。
-
10 # 喔愛小咪
吸收文化精華@♥♥♥愛的的力量。
大家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端午節是一個有趣的節日。端午節最初是一個防疫祛病的節日,定為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後來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投江而死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人們在端午節增加了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這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可是各地又有一些小小的不同。比如鄂西北地區,端午節的習俗有以下這些——
1、清晨人們去打帶著露氣的井水或河水洗臉,希望自己不得面板病,面板變得滋潤光潔。
2、到山野裡砍一些菖蒲草和艾草插在門窗上。插菖蒲草是為了辟邪,插艾草是為了驅蚊。
3、包粽子吃粽子紀念屈原。
4、吃粽子的時候還要喝雄黃酒,為的是防止被蛇咬傷。
這樣的端午節是不是很有趣?
而湖北中部地區有些地方的端午節與上面的習俗又有些不同, 是這樣的——
1、端午節這天採摘荷花的葉子用來蒸包子和饅頭吃。
2、端午節這天出嫁的女兒要買一些禮物給孃家送去。
-
11 # 春風秋雨閣
端午節是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
相傳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先賢屈原的節日。追昔緬古,傳說當年屈原身在楚國,憂國憂民,施仁政,恤百姓,後因種種阻礙,壯志難酬,國之不國,最終鬱郁而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一代先賢即駕鶴西去。當地老百姓聽到訊息,紛紛傾盡家中所有食物,划船於汨羅江上,一邊打撈他的屍體,一邊往江中拋灑食物,以免魚兒吃了他的屍體,但遺憾的是最終還是沒能將他打撈上來。於是,百姓們為了紀念他,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作為他的紀念日。這個節日便年復一年,世世代代流傳傳至今。
在我的家鄉,每年每當端午來臨,人們首先就是上山採摘棕葉,挖草藥,幾乎家家戶戶的婦女姑娘們都去,成群結隊,相伴而行,在那段時間裡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而男人們則把上年的舟船搬出來刷洗乾淨,檢查有沒有腐爛鏽蝕的地方。為節日這一天做好所有準備工作。到了五月初五這一天,吃過早飯,家家戶戶的女主人們將包好的棕子上鍋蒸煮,待到棕子將熟,家家戶戶棕香四溢。蒸好棕子,她們就把採摘好的草藥用一個大鍋燒一大鍋水給家裡的小孩子洗澡,傳說在這一天用藥水洗了澡,一年都不生病。而男人們則三五成群,將舟船拖入江中,青壯年及力氣大的人則手持木槳,每隻船十個人,將許多船隻分成二組,進行划船比賽,獲勝的一方由事先商量好的可以獲得豐富的獎品。比賽過程中,江邊二岸,人山人海,他們鼓足了勁,搖旗吶喊,聲震雲霄,划槳的賽手們,更像是個個打了雞血,把全身的氣力在這一刻全部爆發出來。待到比賽結束,所有節日的活動也就結束了。
也許,我們那裡的活動沒那麼豐富,但始終是精彩的,而歸根結底,都是為了紀念我們偉大的先賢屈原!緬懷他,敬他,但願他在天國過得很好!
-
12 # 橙子君的布偶貓
我是北方人,端午節也就是吃粽子,小孩身上帶滿許多布做的小動物。以前我還寫了一篇香包賦,寫的不好,聊以自娛罷了,發出來博諸君一笑
香包賦(並序)
餘寧州人,鄉有香包,聞名四海,享譽八荒。古曰容臭,土語絀絀。製作之精,非巧婦不能為之。以五色之絲,刺彩稠之圖。繪蛟龍,成雙魚,意陰陽之和兮;繡寒梅,勾菡萏,喻蛾眉之貞兮。松鶴之長壽,石榴之多子。雄黃艾草,儲以佩之,驅蟲除毒,是為風俗。其於男女之間,又具傳情之功用。餘高考時,恰逢端午,香包滿城,壯觀非凡,幽香四溢,沁人心脾,餘留戀不能前。賞玩之間,知其多為機器縫製,千篇一律,呆呆無趣。顧視四周,街角一老嫗,年六七十,低頭針線,前支一小案,上有香包及布制百獸蟲鳥,栩栩如生,如賦血肉。近觀手法,飛針走線,臻於化境。餘愛香包及麥娃娃,市之。又與老嫗攀談,嫗言其少年之事,餘久之不能忘懷,遂為香包賦以記之。
馬蓮之畔,有我之鄉,我名池青,二八紅妝。上少父兄之護佑,下無姊弟之相幫。唯餘寡母,繡香包以奉養。期有情之公子,思懷德之才郎。分我以憂勞,共我御風霜。
仲春之際,冰消雪除,我遊郊外,草木俱蘇。晨風撫河塘之柳,暮雨澆山徑之竹。我覽佳景,神愜意舒。
是歲之夏,有男吳孞,往來渡水,山洪忽臨。命頃刻之喪盡,生須臾而不能。我入湍流,呈俠義之丹心,救萍水於絕緊。
男感德之言,我慕其高才;男文雅之儀,我愛其豐彩。芳心暗許,明眸青睞。終身既定,情物互贈。男贈我以瓊瑤,我回之以香包;男贈我以摺扇,我回之以容臭;男贈我以玉鐲,我回之以佩幃。
正其思緒,忽現車騎。吳郎豐彩,撩我神思。情馳心動,不可抑制。覺真情之可付,念餘生而有依。山川為之秀美,草木愈之生機。
男之山盟,信誓旦旦。許我是夏,共成鳳鸞。磐石絕轉移,蒲葦不為斷。東海揚塵豈變心,滄桑陵谷意無反。我心歡喜,香包繡之以菡萏,表我之貞潔;我心歡喜,香包繡之以雙燕,謂我以專一;我心歡喜,香包繡之以蛟龍,與君共白首;我心歡喜,香包繡之以松鶴,冀君高堂之長壽;我心歡喜,香包繡之以獅虎,佑君弱弟無災咒;我心歡喜,香包繡之以石榴,與君育兒多子嗣。
男誘我以雲雨,我拒之以禮儀;男挑我以共枕,我回之以婚姻。男憂悶不樂,謂我之無情,說我少真心,假情義。我心迷惑,與之鸞鳳。其欲以滿,言夏迎我及阿母。
我心歡喜,朝暮渴盼。佳期已到,未見良人。我心憂懼,其有事乎?佳期已過,未見良人,我心焦慮,其無恙乎?秋以將臨,鄉人傳信,男結新歡矣。我心傷悲,萬念俱灰。覺天地之將崩,海河之為竭。阿母責我糊塗兮,鄉人譏我淫蕩兮,餘悔不識薄情之人兮。既墜釜甑,反顧無益。
秋風已至,草木凋零,惟春繡之香包,顏色猶青。
-
13 # 夕陽黃HZC
在廣西欽州市的欽北區,既有廣東人的習慣,也有廣西人的風俗。記得小時候,在老家過端午節,歷經過的幾種風俗習慣。
1.家家戶戶殺雞宰鴨,買魚買肉,包粽子、做餈粑,燒香、紙,拜祖先。還會專門宴請那些他們家裡從來不過這個節日的親朋好友。
2.提前一兩天,備好一些中草藥。例如艾枝、艾葉,薄荷、八角、茴香等等。一是用一小塊好看的布料,將一些草藥包起來,做成一個小巧玲瓏的心型狀香包,拴上繩子,給小孩子佩戴; 二是用一種茅草,捆紮若干小把的艾枝葉,懸掛於門頭上;傳說可以祛病,驅邪。
3.看龍舟,洗龍水。傳說端午節這一天,天上真龍下凡,在江河湖泊中與人共樂。因此而有賽龍舟,看龍船,下河洗澡或沾水擦身的習俗,從此就可以平安吉祥了。
傳說歸傳說,習俗歸習俗。但願我們的大中華,永遠國泰民安。
回覆列表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已流傳兩千多年。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2、帶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3、懸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