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關山明月779
-
2 # 代之歌
對於遊牧民族來說修長城是對的,建立一個邊界,阻止大規模的穿越,並且水草豐美的地方都在秦的控制下,建立邊界的巡邏,並且有直道,直通咸陽,可以快速援助,而且秦長城是非常科學,合理的,經濟,必要的我做法。和特朗普在美墨邊界的牆一個意思。
-
3 # Susannewlife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亡秦者,胡也”的傳說。
但我不太認可,我更認可導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盡全國的財力、人力去修築長城的原因是前者。
秦朝大將蒙恬率領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殊死之戰,秦軍士氣正旺,一舉拿下了河套地區。然而,凱旋的秦軍得到的命令卻不是再接再厲,攻佔漠北,而是轉攻為守,以戰國時期燕、趙、秦三國的北方長城為基礎,就地修築長城。
因為秦始皇不僅是中國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還是一位卓越的經濟學家,他肯定算過一筆經濟賬。
首先,秦始皇統治的民眾基本上都是農民,而如果要深入大漠與匈奴作戰,就需要相當數量的騎兵。把平時基本不騎馬的農夫轉變為強大的騎兵,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訓練,
況且即使有了強大的騎兵,要送他們到北方草原深處作戰,糧草的運輸和損耗也是一筆很可怕的開銷。古代糧食運輸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艱難。曾經記載,從中原地區運送1石糧食抵達北方的前線,路上運輸隊消耗的糧食竟達到了192石!
而匈奴騎兵的作戰成本卻很低,遊牧民族從小在馬背上長大,既是放牧者,也是戰士,角色轉換很容易,甚至可以一邊放牧,一邊作戰,後勤保障比農耕民族好多了。
-
4 # 聶作平
事實上,秦始皇並不是修築長城的始作俑者,而是名氣最大者。說到萬里長城,幾乎就會下意識地聯想到秦始皇。
長城的修築,最早是春秋時期的楚國,叫作楚方城。後來,地處北方的魏國,趙國,燕國,秦國和中山等國都先後修築了長城。那時候,長城的功能不像後來的秦長城那樣,是為了防備少數民族入侵,而是諸侯間多年征戰的產物。
秦朝統一天下後,把北方的秦,趙,燕等國長城連線起來,並加以擴充套件和修整,從而形成了一條規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大的長城,人們把它稱為萬里長城。
秦代長城的功能,就是為了防備北方的匈奴。有一個說法是,曾有人為秦始皇預言: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認定這個胡就是胡人,也就是匈奴,故而對匈奴高度警惕。當然,這只是一個說法而已。
歷史的真相則是,匈奴崛起後,不斷襲擾邊疆,秦始皇不得不派出蒙恬和兒子扶蘇,將重兵數十萬駐紮於邊地,同時以萬里長城的方式,企圖阻擋匈奴南下牧馬。
秦漢之際,正是匈奴勢力最強大之時。不過,秦始皇雖然滅了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但通盤考慮,也沒有足夠的勢力與匈奴作長期戰爭,只能依靠萬里長城採取守勢。
漢初,劉邦曾想一勞永逸地解決匈奴問題,結果兵困平城,差點作了俘虜,只得採取和親的方式換得和平。
一直等到漢武帝時期,經過幾代人的積累,漢朝國力強盛,才終於有了衛青和霍去病等人的北擊匈奴,匈奴自此衰落,後來,一支西走,一支內附。
-
5 # 超然視野
長城可不是秦國一家修的,秦只是把曾經的趙國,燕國和南韓的長城連線起來而已,動輒就按但秦的頭上,而且長城最主要的是邊防預警,所以長城只是一個集屯兵,預警和阻擋的綜合作用
回覆列表
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提到萬里長城不得不提秦始皇。秦國經商鞅變法後逐步強盛。嬴政於公元前230年滅南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等關東六國(關東,關西在古代是以函谷關為分界線),用十年時間統一了全國。
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之後,並沒有陶醉在一統天下的成就當中,而是一直謀求大秦帝國長治久安之法,於是從公元前220年開始巡遊天下,被流行於齊地的方術深深吸引,從而對求仙問道,長生不老之術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一個略懂方術的方士——盧生,逐漸被秦始皇賞識。秦始皇多次派遣盧生尋仙問道,盧生卻屢次無功而返,數次之後,盧生再也無法糊弄秦始皇,竟信手拿來一本《錄圖書》,說這是一本奇書,上面有一句“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一聽,大驚,胡者,匈奴也。於是在前215年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匈奴打跑了,但秦國消耗也是驚人的,特別是後勤補給,據計算,每運一石糧食到前線,消耗的糧食是1.92石。而匈奴呢,是騎兵,背上點乾糧牛肉,打完了就走,再順帶搶點,戰爭成本是很低的。於是秦始皇就令蒙恬修長城,把追擊戰變成防禦戰,你匈奴想到來搶東西,來打仗,必須經過長城,而我這裡有駐軍,有屯田,以逸待勞,戰爭成本就低了很多。
蒙恬僅用了四年就修完了長城,不是他效率驚人,而是原來七國中的秦,燕,趙,三國本就有長城,蒙恬只是把它們都連了起來,修葺一新。
匈奴是非常兇悍的民族,從秦到漢一直威脅中國北方,直到東漢的漢和帝時期才把匈奴殘部北匈奴趕到了歐洲,這樣匈奴又蹂躪了羅馬帝國幾百年,國力消耗殆盡,最後被日耳曼僱傭軍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