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划船的小鼠
-
2 # 闡史官曉悅
李世民為何會在做皇帝前收攏大批人才,主要還是他做到了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李世民會利用自己的聲望,廣招人才。李世民戰功赫赫,素有賢名。在他做天策上將軍時,便以開設府館招攬文士為名,廣納人才,天下才俊因仰慕李世民聲望,紛紛應招。在此期間李世民招攬了大批可造之才,其中最為出名的有: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收、李守素、陸德明、孔穎達、蓋文達、許敬宗等十八人,被稱為“秦府十八學士”,為日後圖謀大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李世民選用人才,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原則就是量才適用、人盡其用。李世民曾說過:“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為轅,曲者以為輪;長者以為棟樑,短者以為栱角。”“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不以一惡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機,盡其所有。”在這種人盡其用,人盡其才的理念下,李世民不僅能夠聚集人才,還能夠“創造”人才,甚至許多在別人眼中的“庸才”,經過李世民的合格任用,被“改造”成了人才,所以在外人看來,李世民的屬下人才濟濟,實際上是李世民知人善任的大智慧所成就的。
再有,李世民心胸曠達,待人以至誠。比如:魏徵原為李建成的幕僚,李建成在“玄武門之變”中被李世民誅殺後,魏徵雖然當面頂撞李世民,但李世民卻不予計較,依然重用魏徵。李世民的大肚與坦誠令魏徵深受感動,並以自己的忠誠和正直回報了李世民。正是這樣的豁達與誠懇,讓李世民組建了一個清廉、高效的治理團隊,令李世民成就大業的征途越走越順。
以上幾點,便是李世民可以在做皇帝之前,收攏大批人才的主要原因。
-
3 # 素雅凝輝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第二個兒子也是唐王朝第二代皇帝,又稱文皇帝。"玄武門之變"的殘酷背後一成就的是一個後世難以達到的盛世神話,時代的需要造就了這位傑出的封建帝王,開創了"貞觀之治",成為一代名主賢君。
李世民四歲時跟著父親來到岐州,碰見一個善於摸骨看相的人,這個相士看到這個孩子,便對李淵說:這小兒有"龍鳳之資,天日之表",並預言這孩子二十歲後必定能夠造福蒼生,濟世安民"。這便是世民這個名字的由來。
據說,在平定王世充時期李世民也曾拜訪過一位道士,稱李世民為"聖人","天之驕子"。因此更加堅定了李世民日後要取代太子登上皇帝寶座的信念。李世民用兵可貴的地方是總是身先士卒,親率精騎,衝入敵陣,身經百戰,戰功卓著,他的威望越來越高,他非常機智,利用自已的特殊地位和條件,收羅了大批謀臣猛將。率軍出征各地,他就注意各地的人才。唐軍攻克長安後,四方豪傑之士也紛紛歸附。貞觀一代名將杜如䀲,房玄齡是重要的謀士和決策者。初唐的名將秦叔寶(又名秦瓊),程知節(又名程咬金),尉遲敬德等人,原來都是敵軍將領,歸順了李世民,收於帳下,對他們以禮相待。尤其是尉遲敬德本來是文武周手下的名將,作戰勇猛,天下聞名李世民給他的待遇大大超過一般的降將,對他關懷照顧,並"賜以曲宴,引為右一府統軍"。
對所有收納進來的名人強將,都和他們建立起深厚的交情,都甘願為當時是秦王的李世民效力。他又在自己的秦王府設立了文學館,招覽文人儒士,號稱"秦王府十八學士"的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等人都是文學館裡的學士,讓他們輪流在文學館裡值班,以備顧問,同時李世民又讓畫家為這18人畫像,讓文學家諸亮作贊。又常常在閒暇之時和文學館中的學士們討論文章,發現人才,收為已用。
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李世民終於培養出屬於自己的強大的勢力集團,這個文武具備的政治集團不僅保護著秦王府,還在後來後來"玄武門之變"的關鍵時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李世民在武將尉遲敬德,候君集和謀臣長孫無忌,杜如䀲,房玄齡等人的協助下,發動了政變。時年29歲,成為唐王朝第二代皇帝。
-
4 # 路有多長o其修遠兮
李世民憑什麼招攬到諸多人才為他所用?這應該是一個值得我們考慮的問題吧!畢竟在我們回顧歷史讀隋唐小說的時候,都會看到這樣的一種現象:本是太子的李建成,身邊的追隨者竟然沒有嫡次子秦王李世民多。
李世民在於李建成爭奪儲君位置的時候,身邊就已經文有杜如晦,房玄齡,武有秦叔寶,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可以說,這樣的李世民招攬人才的手段是非常高的!那李世民是如何獲得這些人信任的?
首先,在史書中是這樣介紹李世民的,說:“太宗為人聰明英武,有大志,而能屈節下士。”這個評語說的就是李世民招攬人才的眼光和個人的魅力。聰明有大志的君主,這大概是古代謀士,將領最想要追隨的人吧!而且,這句話的評語也是有確實的事例的。
當年隋朝末年,盜賊四起的時候,李世民就已經開始在用自己的錢財招納人才了更不用說,那個時代的他,就已經能夠與當年的晉陽令坐在一起,共同商討城中防止盜賊的辦法。可以說,這樣禮賢下士的李世民,給無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謀士將領們就是口口相傳,也一樣可以將李世民的名號打出來。
當然,除了李世民的性格和品行之後,李世民的軍功更是他的加分項。當年:“高祖率建成居其東,太宗及柴紹居其南。”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李世民的勢力得到了極大的填充。在唐攻長安的時候,李世民屯兵金城坊,更是攻克了他的西北方向。這之後,李世民的封賞被不斷的增加,先是被封為秦國公,享受著食邑萬戶。之後又被封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以及秦王。
可以說,在當時還不太平的隋唐交集時,李世民更得民心。當然,李建成其實也是有本事,但在當時來說,他因為儲君身份的原因,無法親征,自然戰功也沒有李世民卓著了。但因為戰功,得到民心的李世民,自然也在這種環境中,收納了非常多的將士。像秦叔寶,尉遲敬德這樣的武將,不就是在李世民的多番征戰中才願意追隨的嗎?
可以說,就僅僅是這樣,李世民的人才就已經是不少了。當然,除此之外,李世民的招收的降將也是不少的。我們都知道,李世民是非常渴望賢才的,所以在大敗敵人之後,總是會想要將對方的將士收到自己的麾下。在這一點上,除了有世仇,絕對不會投降的單雄信之外,其他的將士,諸如程咬金一類的,不就是從降將轉到李世民麾下的嗎?
可以說,想要用金錢蠱惑人跟隨自己,那不難,只要你有足夠的錢,那就夠了。但如果想要讓人實實在在的跟隨你,那真的是需要許多方面的努力的。李世民在招攬人才這方面,確實很厲害。而且,當年追隨李世民的大臣,可謂是文臣武將都有,明暗兩條線也都有人。
文臣方面有他的房杜兩位謀士,武將方面,程咬金,秦叔寶等皆是忠心之人,更何況,還有朝臣長孫無忌的暗中相助。這樣的李世民,與身為太子的李建成相比,確實有很大的勝算。因為李建成有宰相裴寂,有謀士魏徵,但武將也僅有薛萬徹。這樣的兩人對到一起,李建成的勝算確實不大。而且,李建成的東宮中,還有被收買的人,暗中像李世民透漏訊息,就這樣,李世民先下手了。
可以說,李世民能夠招攬到人才,那都是人家聰明,肯幹,有本事也懂得禮賢下士。哪一個有才能的人,能沒有點傲氣,但偏偏李世民就能做到滿足你,然後讓你為自己辦事。魏徵當年幫助太子李建成對付李世民,可李世民不也對魏徵很好嗎?魏徵敢直說,敢諫言,而李世民就敢認同,敢聽著。兩人的這種關係,還一度讓人忽略了魏徵之前是他對手的事情。
你說說,在歷史上的哪一位君主,能夠做到這樣的事情。而且,招攬人才這件事,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他可以通過不斷的籌劃來獲得機會,但維持住人才的方法其實還是這個人本身的人格魅力。在這一點上,李世民做到了。
在前期的招攬中,李世民以這種方法招攬到人才,更是利用自己手中的力量,創造了多起以少勝多都戰役,這是很本事的行為。有人說過,李淵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李世民是居功至偉的,但如果說李世民的成就,那就不得不說他手下的這些將士了。所以說,李世民招攬人才這一步棋,走的是相當正確,相當成功的。
也難怪,就是我們的偉人,都曾評價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這對李世民的評價那是相當高了!
-
5 # 星羅歷史
以下史料出自【新唐書】
一、過人的眼光和個人魅力財力
太宗為人聰明英武,有大志,而能屈節下士。時天下已亂,盜賊起,知隋必亡, 乃推財養士,結納豪傑。長孫順德、劉弘基等,皆因事亡命,匿之。又與晉陽令劉文靜尤善,文靜坐李密事繫獄,太宗夜就獄中見之,與圖大事。時百姓避賊多入城, 城中幾萬人,文靜為令久,知其豪傑,因共部署。
二、軍功帶來的地位讓眾人依附
高祖率建成居其東,太宗及柴紹居其南。老生兵薄東 陣,建成墜馬,老生乘之,高祖軍卻。太宗自南原馳下阪,分兵斷其軍為二,而出其陣後,老生兵敗走,遂斬之。進次涇陽,擊胡賊劉鷂子,破之。唐兵攻長安,太宗屯金城坊,攻其西北,遂克之。義寧元年,為光祿大夫、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 食邑萬戶。薛舉攻扶風,太宗擊敗之,斬首萬餘級,遂略地至隴右。
武德元年,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薛舉寇涇州,太宗為西討元帥,進位雍州牧。
高祖遣李密馳傳勞之於豳州。密見太宗,不敢仰視, 退而嘆曰:“真英主也!”獻捷太廟,拜右武候大將軍、太尉、使持節、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詔蒲、陝、河北諸總管兵皆受其節度。
地位有了,人才自然源源不斷。
三年四月,擊敗宋金剛於柏壁。金剛走介州,太宗追之,一百夜馳二百里,宿 於雀鼠谷之西原。軍士皆飢,太宗不食者二日,行至浩州乃得食,而金剛將尉遲敬德、尋相等皆來降。劉武周懼,奔於突厥,其將楊伏念舉幷州降。高祖遣蕭瑀即軍 中拜太宗益州道行臺尚書令。七月,討王世充,敗之於北邙。
四年二月,竇建德率兵十萬以援世充,太宗敗建德於虎牢,執之,世充乃降。 六月,凱旋,太宗被金甲,陳鐵騎一萬、介士三萬,前後鼓吹,獻俘於太廟。高祖以謂太宗功高,古官號不足以稱,乃加號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 位在王公上,增邑戶至三萬,賜袞冕、金輅、雙璧、黃金六千斤,前後鼓吹九部之 樂,班劍四十人。
回覆列表
說起李世民,也就是唐太宗,肯定會想到他開創了“貞觀之治”。其中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便是促成“貞觀之治”的重要因素。
不管在成為皇帝之前,還是之後,李世民的愛才之心並沒有改變。在《金鏡》一文中明確指出:
“亂,未嘗不任不肖;治,未嘗不任忠賢。任忠賢,則享天下之福;用不肖,則受天下之禍。”“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賢才。”
李世民認為賢才與治國同等重要,所以他一生執著追求人才。
上面講了李世民對賢才的渴求,那麼他又是如何,使人才心甘情願地輔佐於他?
我總結主要是兩個方面:個人原因與對人才的態度。
個人原因1、李世民自小喜愛騎馬射箭,十四歲便隨父出征,跟著父親耳濡目染了許多軍國大事,培養了高瞻遠矚的眼光。
2、由於常年出征在外,見識了百姓流離失所,懂得民眾苦難,因而知道如何取得人心。
3、性格慷慨豪邁,平易近人,易相處,喜歡結交有識之才。例如李世民在二十四歲開設文學館,招攬四方學士,其中便有房玄齡,杜如晦(兩人後來成為他的智囊團)。
對人才的態度1、知人善任,人盡其才。可以說李世民是賢才的伯樂,賢才當然會感激和效忠於他。
2、用人不疑,推心待士。在賢才成為他的下屬後,李世民相當信任他們,做到了真誠相待。
3、尊重人才,愛護人才。李世民與下屬的關係更多時候不是單純的上下級,他會悉心聽取下屬的建議,也不會隨意處罰他們。
4、對於敵對勢力的可塑之才,主張採取拉攏策略。施恩於他們,自然也是拉攏他們人心的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