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翔的背影

    簡單說來,朱高熾的主要功績:

    1、登基之後,罷黜靡費之策。

    朱棣在位期間七次派遣鄭和下西洋,一方面包括罷免鄭和下西洋,罷免邊境茶、馬交易、罷免黃金、珍珠和珍貴木材的採買。

    2、改革內閣,形成成熟的內閣制度。

    授予內閣大學士實際行政官職,如楊士奇兼任兵部尚書,楊榮兼工部尚書,黃淮兼戶部尚書等,使大學士由之前的僅僅作為皇帝的文祕工作轉變為具有具體行政建議權、決策權的決策機構。實際建立了有內閣大學士為首的的集體決策領導機制。

    3、選賢任能。

    除建立以三楊等為首的內閣大學士之外,還選派監察御史監察官吏,懲治腐敗,鼓勵各級官吏諫言建策。

    4、體察民間疾苦。

    永樂年間五次北征、七下西洋、遠征安南和營造北京都需要徵用兵員和勞役,造成大量民眾逃亡,針對這些流民,朱高熾赦免流民的賦稅,提供糧食等物資,使流亡之人重返故里,並開放山澤,供貧民開墾。

    5、為建文舊臣平反。

    針對永樂皇帝誅殺十族的方孝孺,協助建文帝削藩的齊泰、黃子澄等建文帝舊臣家眷,朱高熾發詔,赦免其家屬之罪免除奴籍或許其離開教坊司,發還沒收財產等。

    6、制定科舉取士比例。

    為平衡南北士子的科考,規定“南六北四”的科舉取士比例。這一項政策根據當時南方人聰明刻苦和北方人純樸忠貞的特點制定,平衡了南北方士子的比例,這一政策一直沿用至清朝

    7、永樂年間,監國“無所失”。

    朱棣永樂年間的主要功績多體現在軍事上,永樂年間五次北征,朱高熾作為監國施政理民期間,無論是民政、軍事糧秣等等均“無所失”。

    綜上所述,朱高熾在永樂年間通過監國鍛鍊了執政能力,同時籠絡了一批治國能臣,在短短為帝的幾個月,通過改革內閣、選賢任能、體恤民情、改革科舉等政策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礎。

    PS.回西安路上,臨時編輯的,內容梗概粗糙,請大家海涵。

  • 2 # 歷史逸事

    《明史》這樣評價明仁宗:

    “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短短几句話,既點出了朱高熾的歷史功績,也指明瞭他壯志未酬身先死,很令人惋惜。

    雖然他當皇帝僅有10個月,我們不要忘了,朱棣常年在外打仗,朱高熾監國有20多年。他發現父親法令嚴苛,就私下改動。 他的執政理念與父親朱棣截然相反,他倡導儒家仁政治國。

    儘管朱高熾的功績沒有朱棣的大,但歷史給他的正面評價很大,甚至大過朱棣所受到的正面評價。

    他以古代賢王為楷模,堅持簡樸,廣施仁愛,更為重要的是,他對人很誠懇,沒有城府。只有他,做到了既是朝臣的君主,也是朝臣的朋友這一身二任的事。

    我就從他對待大臣,還有治國的措施兩方面來談談他的寬厚仁慈。一、對待大臣

    1、對待太子門下,推心置腹,當成朋友

    朱元璋和朱棣都很重視子女們的教育,尤其是儒家的教育。因為身體肥胖,行動不便,朱高熾就有很多時間陪在父親所選拔的士大夫身邊,聽從他們的教導。久而久之,朱高熾不僅養成了儒士的性格,也與士大夫們產生了感情。

    特別三楊,楊榮、楊士奇、楊溥與他感情深厚。也是他們,在朱棣第五次親征死於途中,他們利用權力封鎖朱棣死訊,封鎖皇帝的死訊是一項很重的罪,如果暴露出來,可能被滅族。他們三人這麼做,等於連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上了。

    楊榮等人能夠甘心如此為朱高熾賣命,不是因為朱高熾給予了他們什麼好處,而是他們將朱高熾視為理想的賢君,甚至是君子式的朋友。

    2、他重視文官集團,重大國事都與他們商量。

    當時內閣成員有七名,楊士奇、楊榮和楊溥三人在朱高熾的內閣的分量很重,人們將朱高熾時期的內閣稱為“三楊內閣”。

    “三楊”與朱高熾是一條心的,有他們的支援,朱高熾在施行相關政策的時候,容易多了。

    3、體恤守城將士

    依照明朝的舊制,守城將士必須是紫禁城內直屬皇帝控制的親軍屬下的各衛軍士,這些將士擔負著神聖使命,保證皇帝及其家族的安全。因此,要求皇城衛士必須是忠實可靠、能夠長期使用,不能輪流更換。為了確保皇帝的安全,他們還必須與外界隔絕,甚至不能和自己的妻子、兒女和父母相見。

    仁宗即位後,他意識到這制度顯然缺失人性,於是改革這種舊制。於是,他下令從分散各地的衛軍中,選出精明強壯的衛士,以更換那些長期守城的將士,讓他們有機會進行休整。

    一個國君都能關心士卒的疾苦,考慮他們需求,大臣也都被仁宗的仁愛之心感動。

    4、為靖難之役受害官員後代賠償平反

    他下令赦免那些因為靖難之役被罰為奴的官員家屬,並且由國家送給他們一定量的土地,既當做國家賠償,也為穩定這些人的生活。

    當年齊泰和黃子澄都被滅族,齊泰有一個年僅六歲的小兒子,因為年齡不夠,特赦殺頭之罪。被罰去守衛邊疆。朱高熾下詔,再次特赦齊泰的兒子,讓他安安心心回家。黃子澄有一個兒子,全家被滅族時,他更改姓名逃過一劫,朝廷查到他的蹤跡後,朱高熾也下詔赦免。

    方孝孺被滅十族,按理說不會有什麼親戚和朋友,朱高熾還是下令找尋方孝孺的親人。找來找去,終於找到一個與方孝孺沾得上親戚關係的人。方孝孺有一個叔叔方克家,有一個兒子叫方孝復,他被罰去守衛邊疆。朱高熾查到下落,命令接方孝復回家。

    5、為很多遭遇打擊和陷害的人平反

    凡是因為他而遭到打擊的人,朱高熾都盡力彌補。該加官補償的加官補償,該發放財物補償損失的發放財物。不僅如此,對那些曾經陷害他的人,朱高熾也不深究。有才能的、能夠為國家貢獻力量的,他儘量留在朝廷;無才無德的無用之輩,朱高熾也是隻將他們貶為平民,逐出朝廷。

    特別對那個陷害了他20多年的弟弟朱高煦也是仁愛有加,不加計較。

    朱高熾登基後不久就增加了朱高煦的俸祿,並授予他的幾個兒子爵位。不幸的是,朱高煦始終未認錯。

    二、在治國理政上更是顯出了他的寬厚、仁慈

    剛剛繼位,朱高熾就頒佈很多詔令,取消朱棣在位時期很多不得人心的舉動。頒行了許多諸如救濟災民,免除賦稅的休養生息政策,並且經常下令讓地方官寬以待民,體恤人民疾苦,以緩和階級矛盾,減輕因連年戰亂和遷都帶給人民的沉重負擔。

    1、救濟災民,免除賦稅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黃河決口,河南開封被淹,災情嚴重,人民流離失所。仁宗下令免除開封當年的賦稅,並派遣右都御史王彰前去安慰災民。

    十月,山東登州、萊州諸郡發生水災,仁宗下令免去賦稅。蘇州、徐州發生水災,仁宗下令免去當年秋天的賦稅。浙江樂清發生饑荒,仁宗下令開倉放糧救濟災民。

    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在舞陽、清河、睢寧一帶發生饑荒,民眾四處逃荒,民不聊生,仁宗下令將本縣倉儲中的糧食發放給災民,以救濟他們。

    三月,樂亭、連城、萊蕪、蓬萊等地發生災荒,同樣,仁宗也命令將本縣倉儲的糧食分發當地農民。四月山東、淮安、徐州等地,農民糧食匱乏,仁宗蠲免山東、淮安、徐州當年夏稅的一半,所有的官買物料一律停止。

    而且他下令給各地的官員說:“凡是國家政策中有不利於人民的一定要上奏,如果當地受災不立即上奏請求賑濟者,必給以論處。”

    2、發展農業生產,不準干擾農務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下令把太僕寺的馬分給各衛所以及沿邊戍守邊疆的士兵牧養,以用於農耕。

    仁宗曾告諭戶部大臣說:“農業是農民衣食之源,不能誤了時節。不要把差役放在務農之前,而要等到勞動力有閒餘時再徵派。”

    為儲存農力與牲畜,發展農業。為此,他多次頒佈詔令要求廢除一切不利於保護牲畜、發展農業的法令。

    牲畜作為農業生產的最基本的勞動工具,對發展農業、維持農民生活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仁宗把禁止私自宰殺牲畜,作為一條法令頒行全國。嚴禁低價收購畜牲,切勿騷擾百姓,損害他們的利益。

    仁宗僅僅在位十個月,但他時刻想著“以民為本,以農為本”,貫徹實行與民生息的政策,這對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不斷向前發展有積極作用,同時也穩定了社會政局。

    3、鼓勵大臣直言上諫,予以褒獎

    只要建議合理,他都能欣然採納。並賜予“繩愆糾謬”銀章。

    4、廢除酷刑,實行寬政。告誡刑部與都察院官員要秉公執法

    他對刑部與都察院官員說:“朕對於刑法,不敢依個人的意志而有所改變。你們處理刑事訴訟案件,也應當廣集各種材料和情況,仔細辨別案情的真偽,依據真憑實據,秉公處理,從而達到有罪能繩之以法,無罪者不白白受冤。只有執法者公正辦案,才能使法律嚴明而取信於民。這樣一來,天下人才能有所忌諱,而不是無視法律而為所欲為;從而使天下太平,百業興旺。”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仁宗下詔說:

    “刑法是用以禁止暴亂行為,引導民眾行善的,不是專門用來誅殺。所以,法律、法令制度的制訂,要輕重適度。作為執法者,更要依法秉公處理,切勿冤枉好人,濫施酷刑。”

    他還說:“各主管刑獄的法官對囚犯不得實行鞭背與宮刑這兩種酷刑。從今往後,只有犯有謀反大罪的,才給予株連親屬的刑罰。只對誹謗他人的予以懲治,對於上告之人不要治罪。”

    當然了,個人一生的功績,不能以生命的長短來計算,而要看他做了什麼事。儘管朱高熾的執政時間很短,他做的都是驚世駭俗的,他繼位後迅速糾正朱棣許多嚴苛的制度,注重與民休息。所以才有後來的“仁宣之治”。

    可惜,好人的命不長。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份,朱高熾當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一名太監的報告說他死於心臟病發作,考慮到皇帝的肥胖和足疾,這種說法比較可信。

    朱高熾大力鞏固明朝和糾正永樂年間的嚴酷和不得人心的經濟、軍事和工程計劃,因而受到一致的讚譽。他沒有父親締造大明帝國的勃勃雄心,他的出發點就是當一個賢君明主。他的許多政策和措施都反映了這種為君之道的理想主義嚮往和儒家思想的認識。@

    他確實無愧於“仁宗”稱號。

  • 3 # 明離子

    從1424年9月登基,到次年5月病逝,朱高熾在位滿打滿算僅有200多天,可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這位大胖子皇帝的作為卻足以稱得上“仁”這個的諡號。

    首先,朱棣靠靖難得位,說白了就是造了侄子的反。所以為了宣稱自己的正統,他對朱允炆的舊臣採取了殘酷的政策,很多大臣被殺,家眷淪為奴隸。朱高熾登基之後,馬上下達詔令,為這些人平反,沒有死的官員恢復了官職,淪為奴隸的家眷們則重獲自由。收穫了人心,也讓大明初年的這場內亂得以真正的平息。

    從朱高熾開始,內閣成員可以兼職其他職位,比如內閣成員可以兼任六部尚書、侍郎等,這讓只有五品的閣員的地位開始提升,明朝的內閣制度,在他的手裡得到了完善。這在無形中更是收服了官員、士子們的心,自仁宗以後,官員們敢於直言勸諫,而內閣制度的完善,也造就了大明的名臣時代。

    不僅把父親造成的冤案平反,朱高熾還對爺爺朱元璋建立的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廢除了洪武年以來的嚴酷刑法,這讓歷經了胡惟庸案、藍玉案等波及甚廣的人們不用再去擔心腦袋隨時搬家,開始敢於著手一起治理國家。

    提拔任用人才能吏,打造了楊榮、楊士奇、楊溥這個被成為最強內閣的“三楊內閣”,裁撤冗官,制裁庸官貪官。

    雖然廢除了酷刑,並不意味著仁宗放鬆了對官員的監督,他完善了監察機制,御史按期巡查天下,督察吏治。

    在朱高熾一系列舉措下,大明王朝的風氣為之一新,他本人雖然僅僅二百餘天便去世,卻為兒子朱瞻基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是大明“仁宣之治”的開啟者和奠基者。

  • 4 # 玉竹宣

    歷史上能擔得起廟號“仁宗”中的“仁”字的,除了因電視劇《清平樂》大火的宋仁宗外,最有名的就屬明仁宗朱高熾了。

    朱高熾公元1378年生人,明成祖朱棣長子,明朝第四位皇帝,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於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去世,在位不足十個月,終年47歲。

    “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能取得如此高的評價,不單在於朱高熾本人性格端重沉靜,言行識度,體恤民情,更因其對朝堂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做出過卓越貢獻,為起子朱瞻基開啟仁宣之治打下基礎。

    朱棣起兵靖難期間,朱高熾守北平府,期間朱棣曾多次遇到危險,全靠朱高煦帶兵及時趕到,掩護他安全撤離。朱高熾善撫士卒,在南軍李景隆五十萬之眾圍攻北平時,僅以萬餘兵力頑強抵抗逼退進攻,城賴以全。朱高熾經此一役一戰成名,威望頗盛,被立為太子。

    太子監國朝無廢事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以軍事擴張為主,數次開展北伐,期間在京城監國的重任就交與太子朱高熾。朱高熾在此期間處理朝堂政務,實際履行了“皇帝”的職責。

    史書記載:

    “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

    可見他的政務處理能力很強,取得百官的信任,並且他有充分的時間來踐行自己的政治理念,為即位後施政鋪平道路。

    停止用兵修養生息

    朱高熾在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使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在他短暫的統治時期,他頒佈了幾道詔令,取消皇帝徵用木材和金銀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種公平購買的制度。他還免除受自然災害的人的田賦,並供給他們免費糧食和其他救濟物品。這一系列舉措,使得流民迴歸故里,安心生產,農業獲得恢復與發展。

    綜上所述,朱高熾雖然在位不到一年,但他在靖難之役後取得了許多成就。當他成為皇帝時,他總是心繫百姓。這樣的明君,自然會給後人留下很高的讚譽。後人也會感嘆,如果他能活得更久,明朝的繁榮就會延續下去。

  • 5 # 觀史明鑑

    朱高熾年號洪熙,生於1378年8月16日,是當時還是燕王朱棣的嫡長子。雖然朱高熾只在位一年,但其實在1404年就已經立為太子,在當太子期間朱棣經常親征,朱高熾就留下監國,他的監國政績得到朱棣的肯定和朝臣的認同。

    影視中的朱棣

    據說,朱元璋很喜歡朱高熾曾經對他考察了一番,朱元璋讓他去檢閱部隊,朱高熾回來晚了。朱元璋問他原因,朱高熾說:天氣寒冷我想等將士吃完飯再檢閱,所以回來晚了。朱元璋很高興說:小子知道體恤下屬了。

    朱高熾喜文不喜武,他喜歡研究儒學,對經籍文學感興趣,雖學會了射箭騎馬,但他對從武不感興趣,所以他以儒家思想治國,堅持簡樸、仁愛理念。

    朱高熾在位期間雖短,但是他實行了許多仁政,廢除了永樂時期多項殘暴政策;

    為百姓減負

    1、明朝農民當時除了要上繳田稅,還要另外上繳一些木材和金銀器,朱高熾取消了這一制度,採用了公平購買制度

    2、免除受災地區的稅收,並給予糧食救濟

    3、對於逃荒的農民返鄉,給予免除兩年稅收和勞役

    節省開支

    1、取消鄭和遠航,收縮外事活動。

    2、不再發動戰爭擴大地盤

    平反冤獄,減輕刑法

    1、他恕免了建文帝時期的齊泰、黃子澄等官員家屬,併發還沒收財產

    2、他糾正永樂時期的司法弊病,有些死刑犯是被捏造誣陷定罪的,他命令內閣和司法部門複查案件。

    影視中的朱高熾

    朱高熾於1425年5月29日突然駕崩,享年47歲,死後被尊稱昭皇帝,廟號仁宗。葬於獻陵,獻陵莊重簡樸,象徵著他的統治作風。

  • 6 # 暮雨耕讀

    朱高熾雖然在位不到一年,即位後開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永樂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誅十族”慘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並恢復一些大臣的官爵,從而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此屬仁政。

    經濟上,朱高熾最關心的是他父親耗費巨大所引起的黎民百姓的財政困境。在他短暫的統治時期,他頒佈了幾道詔令,取消皇帝徵用木材和金銀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種公平購買的制度。他還免除受自然災害的人的田賦,並供給他們免費糧食和其他救濟物品。特別使他苦惱的是人民的頻繁逃亡,這種情況是農民無力付稅和應付各種徵用引起的——這是朱棣統治晚期的一個嚴重問題。 流浪在永樂晚期使國家喪失大量收入。同年二月,朱高熾專門頒佈一份詔令,要逃亡者重返故里,答應免除他們所欠的稅,在他們所在地登記後另外還免除兩年同樣的稅和勞役。

    外交

    在朱高熾在位期間,他滿足於讓精幹的軍事將領守衛北方諸前哨以防東蒙古人的入侵,和繼續保持與中亞和南洋各國的納貢關係。但他主要關心的是安南,雖然安南已被合併了幾年,但仍沒有平定。他渴望和平,提出一有可能就承認黎利的政權;但因為這樣做時機不成熟,他就繼續執行其父朱棣誘降黎利的政策。他斷定黃福為人過於謹慎,不能繼續在安南任市政按察使,於是以榮昌伯陳智接替他。但是明軍未得到加強,在洪熙末年,這種情況仍未改變。歷史學家認為召回黃福是中國在安南失敗的主要原因,並委過於皇帝,因為黃福對當地的行政有豐富的經驗,並得到當地人的尊敬。

    文化

    儒家思想

    在思想上,朱高熾崇尚儒學,褒獎忠孝,他統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朱高熾還在京城思善門外建弘文館,常與儒臣終日談論經史。朱高熾非常善於納諫,曾經給楊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勵他們進諫,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見,皇帝可以擇善而行。 朱高熾在後宮之中也不戀女色,除皇后張氏之外,僅譚妃一人。張皇后非常賢惠,與朱高熾相敬相愛;譚妃也是一位賢內助,在朱高熾死後自縊殉節,被諡為昭容恭禧順妃。

    科舉制度

    朱高熾對科舉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由於南方人聰明而且刻苦,進士之中多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純樸,忠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眾的較少,為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朱高熾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 7 # 遙望歷史AJ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兒子,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廟號仁宗,他的在位時間雖然是有一年,但是他的德行和作為都對當時的明王朝產生了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他為什麼會被稱為仁宗,我想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 在個人性格方面,朱高熾性格沉靜溫和,喜歡讀書,專研儒術,並且非常聰明,體恤士兵,頗受將領士兵的愛戴。

    2. 在軍事上,靖難之役期間,朱高熾獨身留守北平,以數萬人的兵馬擋住了李景隆幾十萬人的進攻,包住了北平城,朱棣靖難之役能夠成功,不得不說朱高熾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3. 善用大臣,早在他還不是皇帝的時候,就與當時並稱三楊的楊士奇、楊榮、楊溥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改革地方行政,嚴懲貪汙腐敗,並且命令手下人直言進諫。

    4. 繼位之後,他積極的調整國家政策,改正永樂朝遺留下來的弊病,

    赦免了建文一朝被流放邊境的官員和家屬,平反冤假錯案,任用賢臣。他停止了鄭和下西洋的舉動,為國家積累財富。

    5. 在個人生活上,朱高熾不沉迷女色,後宮只有張皇后和譚妃。

    總之,朱高熾在位期間,明朝的經濟,政治,外交等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創造了短暫的盛世。

  • 8 # 南嶺說史

    朱高熾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廟號仁宗。那麼為什麼在位僅僅一年的他,能夠稱得上仁這個廟號呢?

    首先,廟號是什麼,和在位多久沒有多大的關係,就算明泰昌帝朱常洛在位僅僅一年,也得了個光宗的廟號,至少是沒有貶義的。

    諡法之中關於“光”,相對來說其實還不錯:

    功格上下曰光;能紹前業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一般來說,定廟號是和皇帝在位期間的作為有關的。

    明仁宗在位一年,做了不少好事兒。

    朱高熾的父親明成祖朱棣是通過奪取侄子的皇位,才成為皇帝的。因而,朱棣對待建文帝時期的一些大臣有著嚴厲的處罰,朱高熾即位後,赦免了建文帝的舊臣和遭到連坐流放的官員家屬。

    同時,朱高熾還多次對受災地免除稅糧。

    宥建文諸臣外親全家戍邊者,留一人,餘悉放還。辛亥,揭天下三司官姓名於奉天門西序。癸丑,免被災稅糧。

    百姓歷來是不喜歡戰爭的,安安樂樂過日子是最幸福的。

    朱高熾的父親有戰爭愛好,他卻不喜歡,因此他取消了大規模的用兵,又取消鄭和下西洋活動,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他下令減免賦稅,對於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對於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採取妥善安置的做法。

  • 9 # 歷史課代表5736

    《大明風華》中樑冠華老師飾演的朱高熾給觀眾留下了一位宅心仁厚,老實厚道的形象。

    總體來講,明仁宗朱高熾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間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在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

    選用賢能。朱高熾在早年把大部分時間用於儒術研究上,並接受他父親挑選的學者的指導。他們之中有楊士奇、楊榮、楊溥和黃淮等人,他們都培植了與他的友誼,並在他登基後擔任了重要的行政職務。內閣的三楊領導在他死後的若干年中繼續保持穩定;而內閣雖然有某些缺點,在維持文官政府方面,其作用仍是舉足輕重的。

    平反冤案。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永樂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誅十族"慘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並恢復一些大臣的官爵,從而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

    改革科舉。朱高熾對科舉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由於南方人聰明而且刻苦,進士之中多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純樸,忠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眾的較少,為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朱高熾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除了人道主義的社會活動外,他對儒家的政治理想--一個道德上堅毅的皇帝採納學識淵博的大臣們的忠告統治天下--也作出了貢獻。在他統治時期,他十分信任翰林學士,把他們提升到負有很大責任和有很大權力的職位上。他像他模仿的古代聖王那樣,堅持簡樸、仁愛和誠摯的理想。他因大力鞏固帝國和糾正永樂時期的嚴酷和不得人心的經濟計劃而受到一致的讚譽。他的許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種對為君之道的理想主義的和儒家的認識,但是它們也是他對前幾代皇帝的一些傾向的反應。 皇帝有時因性情暴躁和容易衝動而受到批評,如他偶爾申斥和懲處那些表現得優柔寡斷或講話太惹人惱火的官員。可是他有足夠的度量認識自己的缺點和向人道歉。不管他有什麼錯誤,它們都可以被他的仁愛和一心為公的熱誠所彌補。

  • 10 # 歷史的影子

    朱高熾,廟號仁宗,年號洪熙,在位十個月,生於1378年,於1425年去世,享壽四十七歲。朱高熾是朱棣長子,母親徐皇后。朱高熾自幼接受正統儒家教育,性格端重沉穩,寬厚仁慈,日常以讀書為樂。

    少年時代,朱高熾體恤士卒而體現出來的仁愛精神和飽讀詩書而散發出來的儒雅氣質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讚賞。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高熾被立為燕王朱棣世子,這時的朱高熾剛剛十七歲。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熾留守北平,保證了燕軍大後方的穩定。朱棣登基後,並不喜歡這個仁柔的書生兒子,而是更喜歡各方面類似自己的次子朱高煦,並一度產生過更換太子的想法。

    朱高熾在文臣們的力保之下,得以保全儲君之位。經過漫長的監國歲月,朱高熾登上了皇位,登基之後的他改年號為洪熙。

    朱高熾在長期的壓抑之後,登上了皇帝寶座,針對父皇的大政方針,他首先從永樂時期國家各項大工程造成的百姓沉重負擔入手,下旨減免永樂年間全國拖欠的大部分徵收物品,下旨停止對蘇杭、江南等地的奢侈品製造和買辦活動。這些措施極大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仁宗朱高熾登基後的另一項重要改革內容是停止了永樂年間聲勢浩大的下西洋活動。下西洋雖然極大地擴充套件了大明王朝在海外諸國的影響,但是耗費也是驚人的,出於各方利益的考慮,文官集團極力反對繼續支援鄭和下西洋。於是,朱高熾下詔停止了這項在中國古代外交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活動。

    朱棣的皇位是從侄子朱允炆手中篡奪而來,他進入南京登上帝位後,在對建文忠臣的大肆殺戮的同時,也招致了天下悠悠的口舌和非議。面對這一歷史事實,朱高熾登基後客觀公正地承認了建文一朝的合法地位,並且將建文忠臣的親屬們釋放回家。

    可以說,這些措施都是反朱棣在位期間之所為,具有革故鼎新的意味。應該說朱高熾的治國理念與朱棣還是有差別的,他從內心更加崇尚

    儒家的仁政思想,作為一個守成君主來說,朱高熾也是成功的。在朱高熾治理下,大明王朝進入“仁宣之治”的新時代。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不足一年,但是他禮遇文官士大夫群體,體恤民情,是明代統治由武入文的關鍵性人物,從這個角度來看,他能得到後世的好評也就不足為奇了。

  • 11 # 燕趙節度使

    首先,先明確一個概念,在位≠執政,在位期間不等於執政時間。

    雖然他在位時間不足一年,但執政時間長。

    太子監國

    永樂二年四月甲戌(1404年5月12日),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

    明成祖五次北伐蒙古期間,朱高熾都以太子身份監國,負責國事,時間長達十幾年。

    監國期間,各地發生水旱饑荒,他立即派遣官員賑災撫卹,賑濟災民,這樣的仁政受到百姓讚許和百官的信服。

    明成祖次子朱高燧屢次誣陷太子,想要奪取太子之位,但朱高熾則力請免朱高燧罪,可見他對兄弟有手足之情。

    登基執政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病逝。八月(1424年9月7日),朱高熾繼帝位,取次年年號為洪熙。

    明仁宗登基後,褒獎直言,虛懷納諫,減輕刑法。

    朱高熾與子朱瞻基在勤於政務,任用賢能,天下太平,四方無事,史稱“仁宣之治”。

    由於鄭和下西洋,耗資巨大,但卻並沒有什麼回報,只是去南洋宣揚國威。

    於是他下令中止勞民傷財的鄭和下西洋。

    取消官方在雲南、交阯的採辦活動,減少地方負擔,減輕當地人民的徭役。

    他下令將首都遷回南京,以節省修建北京紫禁城宮殿的財政支出,

    同時,對於那些受災的地區,他下令免除稅糧 。

    任用賢能

    他任用政治賢能的大臣,命楊榮為太常寺卿,金幼孜為戶部侍郎,兼大學士,楊士奇為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黃淮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楊溥為翰林學士,進一步提升明朝內閣地位。

    同時,屢次求官員直言並納言。

    這些大臣中,楊榮、楊士奇、楊溥史稱三楊,是明朝前期著名的賢臣,後來一直輔佐明宣宗朱瞻基,為明朝前期社會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三大賢臣。

    宅心仁厚

    朱高熾宅心仁厚,不像朱棣那般心腸狠毒。

    他下詔赦免了建文帝的舊臣和永樂朝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

    對於朱元璋時期的制定的那些法外用刑制度進行修正,減少刑罰,實行寬政。

    這些為政舉措,當之無愧可以稱之為“”!

    只是可惜朱高熾僅僅在為不到一年就因為過於肥胖而去世。

    仁宗體弱多病,登基後不到十個月,於洪熙元年五月辛巳(1425年5月29日)崩於欽安殿,廟號仁宗,葬於明獻陵(今北京昌平)。

  • 12 # 陸高雄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其母朱元璋的大功臣徐達的女兒徐皇后,早年便被立為王世子後立皇太子。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在第五次親征漠北的歸途中病死,皇太子朱高熾即位,改元洪熙,是為仁宗。只可惜,朱高熾繼位後不到一年,只有十個月就病死,由兒子朱瞻基繼位,改元宣德,是為宣宗,在位十年。兩個皇帝,即仁、宣時期,雖然只有短短十一年,卻是整個將近三百年的大明皇朝最鼎盛時期。在太祖朱元璋創業,再到成祖朱棣勵精圖治的基礎上,明皇朝從政治到經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社會基本穩定,統治也較為穩固,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所以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仁宣之治”。谷應泰在《明史紀事本末》中評價道:“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

    那麼,明宣宗在位十年,統治時間雖不是很長卻也不算短,而仁宗在位僅僅十個月,為何也獲得後世如此高評價呢?

    其實早在永樂時期,成祖朱棣因多次巡幸北京和5次親征漠北,所以在南京監國、主持朝政的重任便落到朱高熾身上,因此在明史上他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在永樂一朝,因營建北京、平定安南之亂和數次漠北之戰,加上六次派鄭和下西洋,因此朝庭支出較為浩繁,百姓似乎有不堪重負,朱高熾在太子位上便注意到了這些。所以當朱棣一死,朱高熾繼位,他便立刻下令:停止為宮中採辦寶石、金珠、馬匹及燒鑄等特供;凡是地方受災,都要減免田租賦稅,併發放官糧賑濟。為了切實減輕百姓負擔,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他還命令監察御使分巡天下,考察官吏,看有沒有貪贓枉法。仁宗朱高熾對貪官汙吏極其痛恨,經常對官員們說,國家要恤民,一定要從清除贓吏做起。

    除此以外,仁宗還是一個能夠納諫虛心聽取大臣意見的皇帝。他曾對大學士楊士奇說:為君以受直言為明,為臣以能直言為忠,你們如果發現我有什麼做得不對,一定要敢於直言指出,不要擔心我不會聽從。有一次,楊士奇在朝堂上奏說:“陛下之恩雖普及天下,然今尚有流徒無所歸,須再休養方可太平。”仁宗聽後認為很對,同時責備眾朝臣:我對大家以誠相待,你們也應盡力匡扶我才對,楊士奇多次上奏指出時弊,而你們卻不敢多一言,難道朝庭果真沒有弊政、天下真的太平了嗎?眾朝臣聽了,都深感慚愧不已。仁宗在位其間,還對科舉取士進行了一次改革。他聽從楊士奇建議,會試分南北卷取士,這樣就避免了所取士子地域過於集中,從而形成地方黨派,不利於朝庭的統治。

    所以說,在仁宗統治期間,政策還是比較開明的。只可惜,他在位僅僅只有十個月,就病死了。幸好他有一個不錯的兒子朱膽基,能夠切實貫切老爸遺志。所以後來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一一仁宣之治。

  • 13 # 老楊QAQ咩咩咩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長子,其母為仁孝文皇后,徐達外孫,明朝第四位皇帝。洪武年間,朱高熾被封為燕世子。

    燕王朱棣登基後,年號永樂。朱棣的兒子中有兩個最有希望繼承皇位:長子朱高熾是個體弱多病的胖子,但心地仁厚;次子朱高煦武勇過人,在靖難之役中立過戰功,原本最受朱棣寵愛。但此人實在太驕縱蠻橫,朱棣最終權衡之下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封為漢王。

    雖然朱高熾在位時間短,但人家做了20年的太子相當於監國20年再加上明成祖在位期間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務一直是交給朱高熾來掌管,因此他又充分的時間來推行自己政策,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換句話說,他的名聲都是在做太子時期樹立的。他的老子愛打仗,東征西討就留他監國,正是因為他的仁,才導致朱棣不喜他,所以才有當時的皇儲之爭!

    如果加上這段時間,朱高熾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就毋庸置疑了。青年時代的朱高熾也是頂住誘惑,誓死守衛燕王朱棣,他曾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此期間,建文帝遣書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

    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 總而言之,他與子朱瞻基在政治用人、行政處理上,均為後世所稱善,史稱“仁宣之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柴榮就沒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嗎?為什麼趙匡胤如此輕易就得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