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畫中人

    柴榮作為一代英皇,雖然英年早逝,為了讓年幼太子順利繼承皇位,北征回汴京城以後,做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安排,提拔的都是心腹之臣,其中就有趙匡胤和三宰相以及三個諸侯王。

    柴榮,廟號世宗,被史學家評為“五代第一明君”,而五代十國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繁榮的唐朝之後的一段大分裂時間,諸侯分裂,互相攻伐。柴榮出身商人家庭,其父是富商,養父周太祖郭威,郭威死後以養子身份繼承大統。

    柴榮可以說是英年早逝,三十九歲病逝,但司馬光朱元璋、乾隆等給柴榮的歷史評價很高,這個商人出身的皇帝,文治武功都有明君的勢頭,也是周世宗開啟了天下一統的大幕,而不是繼任者趙匡胤、趙光義兄弟。

    《新五代史·卷十二·周本紀第十二》中記載“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這是柴榮的繼承大統的第一年所說的話,“我應該用十年的時間開拓疆土,十年的時間讓百姓休養生息,十年的時間讓天下太平盛世,三十年足夠了”,這一年的柴榮三十三歲,年富力強精力旺盛,宛如赤壁之戰之前的曹操,他的雄心壯志是一統天下,建立百年盛世之開端。

    那麼趙匡胤能相對容易地奪下了後周的江山呢?

    一、人走茶涼

    在五代時期,皇帝基本上輪流來做,只要有實力,那就可以來爭奪皇帝的寶座,在這裡可以不遵從嫡長子繼承製,上一任皇帝可以直接廢掉,只要拳頭硬,一切都好辦。

    雖說郭威、柴榮是五代最有作為的君主,但郭威的皇位同樣是用非正常手段取得的,他殺掉了劉承祐,在開封城擄掠三天,取代後漢,創立後周。

    就好比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後唐年間就在禁軍任職,後漢年間仍有官可做,後周年間,官拜檢校司徒。事實上,在那個亂世,皇帝是誰很多時候都無所謂,只要能保證自己安全,就已經謝天謝地的。

    柴榮是郭威養子,剛繼位的時候幾乎寸功未力,他在群臣中的威信基本為零,為了壓服群臣,為了後周的天下,柴榮親征北漢、敗後蜀、擊南唐,創造了無與倫比的功勳。只是柴榮在位時間太短,只有六年,柴榮去世之後,很多事情都被擱置了,少主年幼,一時間群龍無首。

    柴榮的統治主要靠的他的武功和威懾力,他並沒有太多時間來培植自己的勢力,柴榮一死,茶馬上就涼。就好比趙匡胤沒有陳橋兵變,那也會有他人去爭奪皇位,畢竟欺負孤兒寡母實在太容易了。

    趙匡胤黃袍加身,率兵進開封之後,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反而大部分人直接表示服從趙匡胤的統治,可見大家早已對此習以為常,沒有誰能永恆存在,就算郭威、柴榮這等猛人,也同樣有時間限制。

    公元959年,柴榮病逝,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承皇位,這麼小的年紀,在我們現在,剛剛上小學,可能字都認不全,所以讓他治國理政,明顯是不可能的。

    柴榮死之前做過了部分交代,比如讓範質、王溥等大臣輔政,符太后臨朝聽政,這一套班底,假如在大一統王朝,還是有可行性的,比如西漢的霍光,明朝的張居正,但在後周這個年景,全靠著實力行走江湖。

    既然柴宗訓母子毫無抵抗能力,那麼這後周的江山也會馬上易主。當然了,趙匡胤做得還是比較溫和的,他站在郭威、柴榮的肩膀上,對前兩位帝王還是有感激之情的,所有對於柴榮的後人,趙匡胤同樣予以厚待,柴宗訓母子得以繼續生活下去。

    這也是趙匡胤高明之處、仁德之所在,如果趙匡胤同五代其他帝王一樣,直接殺掉柴宗訓母子,那麼他的江山也不可能維持三百多年。

    三、趙匡胤自己就是柴榮心腹

    之所有趙匡胤奪取皇位如此順利,那是因為趙匡胤本就是柴榮最信任的人之一,而且趙匡胤是在戰場上和柴榮結下的感情,而且趙匡胤在柴榮繼位前,就在柴榮左右。

    史料記載“北漢來寇,世宗率師御之,戰於高平。將合,指揮樊愛能等先遁,軍危。太祖麾同列馳馬衝其鋒,漢兵大潰。”

    柴榮的首戰,就是在趙匡胤的幫助下完成的,高平之戰中,後周和北漢剛一接戰,後周將領樊愛能、何徽掉頭就跑,戰局對柴榮極為不利。柴榮不顧一切衝向敵人中軍,而趙匡胤及時反應過來,同張永德一起,從左右兩側夾擊敵人,這才擊潰了不可一世的北漢聯軍。

    趙匡胤在後周軍中真的很拼命,當時還不到三十歲的趙匡胤,可真的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每次戰事都親臨戰陣,衝鋒陷陣那是說一不二。接連不斷的戰功,不僅讓趙匡胤在軍中積累了極高的威信,也讓柴榮對其刮目相關、併成為柴榮心腹愛將。

    如果柴榮在天有靈,估計是不會相信,搶他江山的竟然是趙匡胤,所以一定程度上,柴榮並沒有堤防趙匡胤,還把主要兵權交給了趙匡胤,所以趙匡胤在奪取天下的條件上,得天獨厚。

    四、趙匡胤演技不俗

    靠自己能力坐上皇帝位置的人,都不會是簡單角色,換言之,趙匡胤絕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他心思縝密,做事滴水不漏,從政變開始到登上皇位,一氣呵成。

    公元960年,北漢勾結契丹侵擾後周邊境,趙匡胤率兵前去抵禦,我們在這看到了郭威的影子,或許這一套流程,趙匡胤就是跟郭威學的,而且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趙匡胤出兵前,就在開封城內做好了準備,所以他能很順利地入城。在陳橋兵變之前,趙匡胤也跟趙普等人演練過多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讓政變順利進行,而且使士兵們對其唯命是從。

    趙匡胤進了開封城,也不急於去皇宮登基,反而回到了殿前司公署,趙匡胤就是在等那幫文臣主動來投誠,果然,範質、王溥等人直接表示擁立趙匡胤,至此這一切才算是塵埃落定。

    趙匡胤從郭威、柴榮身上吸取了大量經驗,不僅是統兵還有治國理政,所以他才能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收益。天時地利人和,或許命中註定,趙匡胤就該做這個皇帝,宋太祖非他莫屬,任何人都無法阻止。

    總結:並不是一代英主周世宗柴榮沒有心腹忠臣,而是掌握軍事的核心心腹就是背叛之人,並輔以文臣武將一套班底,取代後周黃袍加身,可以說是天命難違,水到渠成。

  • 2 # 歷史痴

    柴榮也想留下真正忠於他的心腹,來輔佐幼主,但是他有那個能力和機會嗎?

    950年冬,後漢隱帝猜忌領軍在外的郭威,把他在京城的親屬全都殺害了,也包括郭威的養子柴榮的家人,還派人去刺殺郭威。

    郭威憤而反抗,以清君側的名義殺向開封,次年滅了後漢,建立後周政權。

    柴榮也以皇子的身份成為刺史、節度使,並封侯,鎮守澶州,後來又被封為晉王,並任開封府尹。

    直到954年正月,郭威病重的時候,才授予他開府儀同三司,並指揮內外兵馬的權力,當月十七日,郭威駕崩,大臣祕不發喪,幾天後柴榮按照遺詔繼位,成為周世宗。

    根基不穩的周世宗

    周武宗郭威駕崩為什麼要祕不發喪?

    因為當時的天下格局非常複雜,外有各路強敵虎視眈眈,內有隱患。

    即便如此,在柴榮繼位之後沒過多久。當年的二月,北漢皇帝就御駕親征趁著後周新皇登基,根基不穩,來犯邊了。同來的,還有遼國騎兵。

    為了提振士氣,同時鞏固自己的地位。柴榮不顧大臣勸阻,也來了個御駕親征。

    也幸好他御駕親征了,才在這次著名的“高平之戰”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作戰過程中,有多位後周將領不戰而逃,差點釀成大禍。危急關頭,柴榮以皇帝之尊,親自上戰場殺敵,才重新聚起士氣,打敗了來犯的北漢軍,一旁觀望的遼國騎兵見沒有可乘之機,也跑了。

    提拔培植心腹

    在高平之戰中,柴榮雖然斬殺了一大批不戰而逃的將士,但也發現了一些作戰勇猛的將領,比如李重進、張永德、趙匡胤。

    對這些人進行提拔重賞,以為心腹。

    在高平之戰取勝以後,柴榮果斷下令乘勝追擊,一直追到了北漢都城晉陽,但因天氣及傷病原因,未能攻下晉陽。另外阻擊遼國的兵馬又出了狀況,只好退兵。

    不過,這一戰之後,柴榮獲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時間,有精力進行一些人事和政治變革。

    在他繼位之前,因為身份的原因,無法大量培植心腹,所以即位之初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問題。

    柴榮開始下功夫整頓禁軍,澄清吏治,選材納諫,修訂刑律,並抑制佛教。

    但因為各種客觀原因,當時的武將權勢過重,且柴榮在位時間太短,導致這些人的忠臣很成問題。

    對這些領兵大將,柴榮不得不既用且防,他試圖通過重用趙匡胤,來牽制張永德。並在重病臨終前,託孤給了趙匡胤,使得趙匡胤掌握了幾乎全部的軍權。

    可惜他看錯了人,野心勃勃的人不是張永德,而是趙匡胤。

  • 3 # 投筆鴻毛

    柴榮留下的一批心腹忠臣恰好就是趙匡胤為首的一撥人,同時也得說,趙匡胤的交際能力真的超強,人格魅力也是沒的說,柴榮麾下的比較重要的臣子大都跟趙匡胤關係不錯。

    義社眾人是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後周建趙宋的基本力量之一,這是以趙匡胤為首結義的十位異姓兄弟,清一色的後周武將,基本都是手握軍權的人物。

    如石守信,殿前司禁軍主力的指揮官;李繼勳,安國軍節度,加官檢校太傅;王審琦,殿前都虞候、兼睦州防禦使;劉廷讓,侍衛司龍捷右廂都指揮使;韓重贇,控鶴軍都指揮使、領虔州刺史等等。

    趙匡胤能發動陳橋兵變,這和他在軍方廣闊的交際圈是分不開的,典型的就是石守信,趙匡胤兵變返都城時,守城門的就是石守信、王審琦等結義兄弟,那大門開的叫一個順暢。

    按道理說他是後周駙馬,理應支援後周,但偏偏他和趙匡胤關係不錯,《宋史》記載:初,睢陽書生嘗言太祖受命之兆,以故永德潛意拱響。太祖將聘孝明皇后也,永德出緡錢金帛數千以助之,故盡太祖朝而恩渥不替。

    不僅舉薦提拔趙匡胤,連老趙娶媳婦的錢,都是老張資助的,這得啥關係。直到老趙後來建立宋朝,還常找他喝酒聊天,史書稱:巨杯飲酒!

    還有一位大佬符彥卿,郭威時代,他就是天雄軍節度使,進封衛王,柴榮時代又加封太傅,改封魏王。

    他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柴榮,柴宗訓是他的外孫,他是最該幫後周的,但可巧了,他又和趙匡胤是親戚,有一個女兒嫁給了太宗趙光義作正妻,這就不好搞了。

    符彥卿肯定是猶豫過的,兩邊都有關係,後周這邊更親,但老趙這邊不一定能打過,還有點親戚,鑑於老趙優待柴氏子孫的政策,他的反應是很快就投靠了老趙。

    要說血統,郭威是滅漢建周,柴榮是郭威妻子柴氏的侄子,被收為義子,也沒有什麼血統,他們能稱雄,靠的都不是血統繼位。

    因此,柴宗訓在亂世之中以血統繼位,眾文臣武將心中並沒有給他很重的分量。眾人也無法在亂世之中,把自身的命運交給一個7歲孩童之中。

    趙匡胤就不同了,其能力和人格都是廣泛得到認可的,是能讓敵國畏懼的統帥,亂世依附於強者,無疑能讓眾人更安穩,這本來就是五代十國的風格。

    如後周大獎韓通,官至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在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返京,韓通在都城組織抵抗,但當街就被王彥升斬殺。

    後周將領李重進,郭威外甥,任成德節度使、同平章事,起兵抗宋,兵敗被殺。

    李筠,後周開國大將,任昭義節度使、檢校太傅等,密謀反宋,兵敗自焚。

    趙氏兄弟還都有實力不俗的姻親,老趙第一任妻子是名門賀氏,賀知章後代,第二任妻子是三朝元老的封疆大吏王饒之女。

    第三任更了不得,是左衛上將軍、忠武軍節度使宋偓之女,生母是唐義寧公主,有李唐皇室血統。

    總之就是,趙匡胤的掌握力量已經很強了,而且是後周內部力量,有句話說“堡壘最容易內部攻破”,老趙都不用怎麼攻,早都是自己人了。

  • 4 # 朝文社

    答:後周世宗柴榮是五代中,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僅僅六年,就因病去世,雖然時間稍短,但柴榮手下還是有部分心腹的,比如張永德、韓通、趙匡胤、李重進等等。

    那麼趙匡胤能相對容易地奪下了後周的江山呢?

    一、人走茶涼

    在五代時期,皇帝基本上輪流來做,只要有實力,那就可以來爭奪皇帝的寶座,在這裡可以不遵從嫡長子繼承製,上一任皇帝可以直接廢掉,只要拳頭硬,一切都好辦。

    雖說郭威、柴榮是五代最有作為的君主,但郭威的皇位同樣是用非正常手段取得的,他殺掉了劉承祐,在開封城擄掠三天,取代後漢,創立後周。

    所以說五代時期,在人們的心目中,沒有所謂的大一統觀念,分裂割據已經長時間形成,將領反叛、軍兵政變時常發生,這樣就造成一種現象,那就是軍民對皇帝認同感很有限。

    就好比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後唐年間就在禁軍任職,後漢年間仍有官可做,後周年間,官拜檢校司徒。事實上,在那個亂世,皇帝是誰很多時候都無所謂,只要能保證自己安全,就已經謝天謝地的。

    柴榮是郭威養子,剛繼位的時候幾乎寸功未力,他在群臣中的威信基本為零,為了壓服群臣,為了後周的天下,柴榮親征北漢、敗後蜀、擊南唐,創造了無與倫比的功勳。只是柴榮在位時間太短,只有六年,柴榮去世之後,很多事情都被擱置了,少主年幼,一時間群龍無首。

    柴榮的統治主要靠的他的武功和威懾力,他並沒有太多時間來培植自己的勢力,柴榮一死,茶馬上就涼。就好比趙匡胤沒有陳橋兵變,那也會有他人去爭奪皇位,畢竟欺負孤兒寡母實在太容易了。

    趙匡胤黃袍加身,率兵進開封之後,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反而大部分人直接表示服從趙匡胤的統治,可見大家早已對此習以為常,沒有誰能永恆存在,就算郭威、柴榮這等猛人,也同樣有時間限制。

    二、孤兒寡母沒有能力對抗趙匡胤

    公元959年,柴榮病逝,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承皇位,這麼小的年紀,在我們現在,剛剛上小學,可能字都認不全,所以讓他治國理政,明顯是不可能的。

    柴榮死之前做過了部分交代,比如讓範質、王溥等大臣輔政,符太后臨朝聽政,這一套班底,假如在大一統王朝,還是有可行性的,比如西漢的霍光,明朝的張居正,但在後周這個年景,全靠著實力行走江湖。

    既然柴宗訓母子毫無抵抗能力,那麼這後周的江山也會馬上易主。當然了,趙匡胤做得還是比較溫和的,他站在郭威、柴榮的肩膀上,對前兩位帝王還是有感激之情的,所有對於柴榮的後人,趙匡胤同樣予以厚待,柴宗訓母子得以繼續生活下去。

    這也是趙匡胤高明之處、仁德之所在,如果趙匡胤同五代其他帝王一樣,直接殺掉柴宗訓母子,那麼他的江山也不可能維持三百多年。

    三、趙匡胤自己就是柴榮心腹

    之所有趙匡胤奪取皇位如此順利,那是因為趙匡胤本就是柴榮最信任的人之一,而且趙匡胤是在戰場上和柴榮結下的感情,而且趙匡胤在柴榮繼位前,就在柴榮左右。

    史料記載“北漢來寇,世宗率師御之,戰於高平。將合,指揮樊愛能等先遁,軍危。太祖麾同列馳馬衝其鋒,漢兵大潰。”

    柴榮的首戰,就是在趙匡胤的幫助下完成的,高平之戰中,後周和北漢剛一接戰,後周將領樊愛能、何徽掉頭就跑,戰局對柴榮極為不利。柴榮不顧一切衝向敵人中軍,而趙匡胤及時反應過來,同張永德一起,從左右兩側夾擊敵人,這才擊潰了不可一世的北漢聯軍。

    公元956年,趙匡胤同柴榮征伐南唐,在渦口,趙匡胤僅帶數千人,擊敗了一萬多南唐水軍。在清流關,大敗南唐大將皇甫暉,並活捉皇甫暉、姚鳳。

    趙匡胤在後周軍中真的很拼命,當時還不到三十歲的趙匡胤,可真的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每次戰事都親臨戰陣,衝鋒陷陣那是說一不二。想來當時的趙匡胤還想不到,他也有造反那一天,他只想把本職工作做好。接連不斷的戰功,不僅讓趙匡胤在軍中積累了極高的威信,也讓柴榮對其刮目相關、併成為柴榮心腹愛將。

    如果柴榮在天有靈,估計是不會相信,搶他江山的竟然是趙匡胤,所以一定程度上,柴榮並沒有堤防趙匡胤,還把主要兵權交給了趙匡胤,所以趙匡胤在奪取天下的條件上,得天獨厚。

    四、趙匡胤演技不俗

    靠自己能力坐上皇帝位置的人,都不會是簡單角色,換言之,趙匡胤絕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他心思縝密,做事滴水不漏,從政變開始到登上皇位,一氣呵成。

    公元960年,北漢勾結契丹侵擾後周邊境,趙匡胤率兵前去抵禦,我們在這看到了郭威的影子,或許這一套流程,趙匡胤就是跟郭威學的,而且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趙匡胤出兵前,就在開封城內做好了準備,所以他能很順利地入城。在陳橋兵變之前,趙匡胤也跟趙普等人演練過多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讓政變順利進行,而且使士兵們對其唯命是從。

    看上去是大兵們逼著趙匡胤當了皇帝,事實上,這都是趙匡胤自導自演的一出好戲,甚至一度都看不出演戲的痕跡。

    趙匡胤進了開封城,也不急於去皇宮登基,反而回到了殿前司公署,趙匡胤就是在等那幫文臣主動來投誠,果然,範質、王溥等人直接表示擁立趙匡胤,至此這一切才算是塵埃落定。

    趙匡胤從郭威、柴榮身上吸取了大量經驗,不僅是統兵還有治國理政,所以他才能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收益。天時地利人和,或許命中註定,趙匡胤就該做這個皇帝,宋太祖非他莫屬,任何人都無法阻止。

    參考資料:《宋史·本紀第一》、《舊五代史·世宗本紀》

  • 5 # 歡樂讀歷史

    周世宗柴榮,可謂是五代十國時期第一明君。可是,就是由於太過聰明,在彌留之際,自以為是的安排,導致柴家江山被手下心腹大將趙匡胤篡奪,令人唏噓不已。

    一.殿前司的崛起:禁軍一分為二

    五代始於後梁朱溫,朱溫本為唐末宣武節度使,稱帝后,就以自己的宣武鎮兵為禁軍,禁軍長官為馬步軍都指揮使。到了後唐,改為侍衛親軍司,統帥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後周顯德元年,周太祖郭威駕崩,柴榮繼位。就在繼位當年,北漢勾結契丹南範,柴榮御駕親征,在高平大勝北漢軍隊,是為“高平之役”。高平之戰,是改變歷史走向的一戰。經此一戰,柴榮威望大增,徹底坐穩了皇位,開始著手建立強大的後周帝國。而之前默默無聞的趙匡胤一戰成名,開始發跡,成為後周重要的將領。

    柴榮有感於前代,侍衛親軍總領禁軍實力過於強大,而高平之戰前期,樊愛能、何徽等將領又不聽號令不戰自潰,於是開始著手整頓禁軍。具體事宜交給了趙匡胤負責,選天下精壯補充殿前諸班,正式成立殿前司,位在侍衛親軍司之上。從此,後周禁軍分為兩司,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殿前司前三位的長官分別是殿前都點檢,殿前副都點檢,殿前都指揮使。其中,前禁軍長官侍衛親軍司都指揮使位在殿前副都點檢之下,高於殿前都指揮使。

    二.“點檢做天子”:宿將張永德出局

    顯德六年,剛做了不到六年天子的柴榮御駕親征遼國,出兵僅四十二天,連下三關十七縣,正準備攻打燕雲首府幽州,結果突患重病,只得班師回到汴京。在回京途中,發現一塊三尺長的木板,上面有五個字,“點檢做天子”。時任殿前司都點檢,張永德。

    “天子, 兵強馬壯者當為之, 寧有種耶?”語出五代後晉悍將安重榮。

    張永德的威望,讓柴榮忌憚。張永德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是郭威的親信,軍中資歷極深,未來的宋太祖趙匡胤此前也是張永德的部下。高平之戰後,就是張永德向柴榮建議整肅軍紀,誅殺樊愛能、何徽等臨陣脫逃的大小將領70餘人。於是,張永德被解除殿前司都點檢職務,解除兵權,加官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虛銜,而都點檢的職務,則落在了資歷尚淺、並且為柴榮心腹的趙匡胤頭上,加檢校太傅頭銜。

    三.“巧妙”的權力拆分

    除了對張永德和趙匡胤的安排以外,柴榮安排的權力網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人,李重進、韓通、符彥卿、範質、王溥、魏仁浦。

    李重進,是後周太祖的親外甥,高平之戰後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禁軍大帥之一。李重進是個狠角色,論血緣關係,比柴榮更有資格繼承後周皇位,故郭威在世時讓李重進向柴榮下跪,以示貴賤,防止李重進爭位。當時,中央禁軍以他和張永德為首,且二人不和,多有摩擦。張永德已被廢,柴榮自然不放心將李重進留在中央。於是,李重進雖仍是侍衛司統帥,但被外放為淮南節度使,駐守揚州,防禦江南的南唐政權。而侍衛親軍的實際指揮權在副都指揮使韓通手裡。

    韓通,曾經是後周太祖郭威的親信,同時也深受柴榮的重用。韓通征討過後蜀、北漢和遼國,同時又主持開封城的擴建、修築黃河河堤,是個全方面的人才。他性剛而寡謀,脾氣暴躁,有個外號叫“韓瞠眼”,由於其不善於搞關係,和朝中大臣的關係都很一般,因此在柴榮病重之時被委以重任。在後來趙匡胤政變時,韓通是唯一一個想要率兵抵抗的,結果被殺害。

    柴榮在病危期間,立魏王符彥卿女兒為皇后(小符後)。立七歲的皇長子柴宗訓為樑王,皇儲。符彥卿出身武將世家,為後唐名將符存審第四子,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晉、後周、北宋五朝。其在後漢劉知遠時期,就是實力藩鎮,封魏國公。後周郭威時期,進封淮陽王,後為天雄軍節度使,再進封魏王。符彥卿,是柴榮為自己幼帝尋找的強大外援。

    範質、王溥、魏仁浦並相,以範質為首相。範質在太祖郭威、世宗柴榮時期就是已經是宰相,為一時名相。王溥之前為戶部侍郎,端明殿學士,多次參與周世宗柴榮的重大決議,並且有善於選將的美名,此次被柴榮指定提升為宰相。另,二人再加“參知樞密院事”頭銜,參與管理軍政。擢升原樞密使魏仁浦為宰相,並且依舊為樞密使,主管軍政。魏仁浦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心腹,郭威臨終前指定的輔佐柴榮之人,並且特意叮囑柴榮,不要讓魏仁浦離開樞密院,一定讓其統領軍政。最後,柴榮又擢升原宣徽南院使吳延祚為樞密使,行左驍衛上將軍,輔助管理軍政。

    至此,可以清晰地看到柴榮的權力安排了。最有實力的張永德、李重進,一個閒置,一個外放,解除禁軍兵權。禁軍交給“後起之秀”趙匡胤、“最信任”的韓通。趙匡胤資歷淺,翻不起大浪。韓通耿直又不結黨,可以監視所有人。同時,又以三個宰相分相權,而這三人又同時參與樞密,管理軍政,在分軍政權的同時又起到監視趙匡胤、韓通的作用。最後還不放心,又將多次擔任東西京留守的吳延祚安插在樞密院,將軍政權再次分割。地方上,安排符彥卿為外援,以防止中央生變。一系列的安排,可謂環環相扣,將行政權、軍政權、領軍權層層分割, 互相制衡,權力安排看似極其平衡穩固。

    四.機關算盡太聰明:平衡輕易被打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周世宗柴榮精心設計的平衡,輕易就被打破了。

    首先,宰執集團就有問題。周世宗彌留之際,覺得三人為宰相還是太少,於是召見趙匡胤(武臣之首)、範質(文臣之首),說:“王著藩邸舊人,我若不諱,當命為相。”五代至北宋初期,宰相多為皇帝的潛邸舊人。王著在世宗柴榮還不是皇儲的時候就已經是其幕僚了。可是,柴榮當時已經快去世了,範質認為王著一個嗜酒如命的人,不宜為宰相,結果就同趙匡胤商量了下,遲遲不釋出任命,最後不了了之。範質確為名相,雖不結黨,但是為人過於自負,這也導致了其日後倉促下令趙匡胤北征,結果趙匡胤軍隊在手,發動兵變。

    其次就是次相王溥。王溥善於選將,自然也善於交將。宋代大文豪蘇轍所著《龍川別志》裡就記載,王溥曾經送給趙匡胤一座豪宅。次相結交武臣之首,本就是大忌。所以,很多人認為,趙匡胤最後兵變,王溥就是內應。其實這種說法過於極端,但是王溥與趙匡胤交好,自然也不會過於防範他,客觀上為趙匡胤兵變提供了便利。

    最後,柴榮指定的兩位禁軍實際的統帥也有問題。韓通,不善交往,而趙匡胤,很善交往。前文已述,殿前司本就是由趙匡胤具體選拔組建,自然輕易結交了一批精英將領。威望最高的李重進遠離中樞核心,韓通以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的地位,想壓制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本就很難。此時,範質等宰執集團又犯了一個大錯:將袁彥排擠出朝。趙匡胤善於交友,而袁彥是極少的幾位和太祖關係不睦的將領,時任侍衛步軍都指揮使,侍衛親軍司的第四把交椅,本是限制趙匡胤的一枚好棋,結果被外放任陝州節度使。袁彥被外放後,禁軍中排名前幾位的將領如下:

    侍衛親軍司:(1)都指揮使李重進(掛名) (2)副都指揮使韓通(實權) (3)都虞候韓令坤 (4)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 (5)步軍都指揮使張令鐸

    殿前司:(1)都點檢趙匡胤 (2)副都點檢慕容延釗 (3)都指揮使石守信 (4)都虞候王審琦

    這份名單中,殿前司的石守信、王審琦是趙匡胤的“義社十兄弟”。侍衛親軍司的高懷德、張令鐸是趙匡胤心腹,在後來的陳橋兵變中均是頭等的擁立之功。而韓令坤、慕容延釗雖然不是趙匡胤的人,但是宋史記載,“素與太祖親善”。也就是說,後周帝國禁軍系統,職位最高的九人中,除了李重進、韓通外,其餘都是親趙匡胤派。本該互相牽制的禁軍兩大系統,都安插進了趙匡胤的親信。禁軍如此,不知精心設計權力分割的柴榮,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最後一點,就是外援符彥卿也出了問題。他的前兩個女兒,雖然先後為世宗柴榮的皇后,但是很不巧的是,他的小女兒嫁給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作為外藩,中央生變的情況下本就很難迅速做出反應,再加上這層關係,只能說,天意難違。

    如此權力格局,是柴榮生前沒有想到的。雖然歷史極力把趙匡胤陳橋驛兵變塑造成一種偶然、突發事件,但是細細品之,趙匡胤篡位在柴榮未死時便有預兆。而且,看出趙匡胤野心的人不止一個。右拾遺楊徽之就向柴榮建議過,“趙匡胤有人望,不宜典禁兵”。世宗駕崩後,中侍御史鄭起向宰相範質進言:“趙匡胤握禁兵,有人望。”韓微,韓通的兒子,也多次看出趙匡胤不是人臣,多次勸韓通除掉趙匡胤。最後,都沒有實施。直到最後,趙匡胤黃袍加身,創立北宋。時也,命也。

  • 6 # 我是趙帥鍋

    柴榮留下的第一心腹忠臣,就是趙匡胤。

    柴榮對趙匡胤有多信任,我們只需要知道一件事,在柴榮晚年時,本來禁軍的最高統帥是張永德,這位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而柴榮是郭威的養子,兩人有著親戚關係。

    柴榮登基後,張永德跟隨他徵北漢、戰南唐,尤其是在高平之戰中,在七十多個高階將領臨陣脫逃的情況下,張永德和與趙匡胤一起幫助柴榮力挽狂瀾,最終打敗北漢軍,立下大功。

    事後,趙匡胤被任命為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

    大家知道,當時禁軍最重要的三個職務,分別是殿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而在這三個職位之上,就是殿前都點檢,相當於禁軍的最高統帥。

    從這層意義上說,在柴榮生前,張永德所擁有的權力和地位一直都在趙匡胤之上。但是,等到柴榮晚年時,尤其是臨死前的那段時間,柴榮看著自己年幼的兒子,便開始對張永德非常不放心。因為,張永德作為太祖郭威的女婿,又是禁軍最高統帥,如果將來有人威脅柴榮兒子的皇位,那這個人絕對是張永德。

    在這種背景下,柴榮就下令解除了張永德的兵權,同時讓自己的第一心腹親信趙匡胤接替了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職位。由此,趙匡胤終於成為後周軍界第一人,這才有了他後來的“黃袍加身”。試想,如果張永德沒有被解除兵權,“黃袍加身”的恐怕就是張永德。

    石守信早年跟隨郭威,只是一箇中級軍官,後來柴榮繼位後,他跟隨柴榮征討北漢,也是在高平之戰中,在七十多個高階將領臨陣脫逃的情況下,他選擇站在柴榮這邊,從而被柴榮破格提拔,後來一路升遷,最終成為柴榮身邊,僅次於趙匡胤的心腹忠臣。

    從某種意義上說,柴榮就是石守信的伯樂,而石守信能夠發跡,完全是柴榮一手提拔的結果。並且,在柴榮晚年時,他在讓趙匡胤接替張永德任殿前都點檢的同時,又讓石守信接替了趙匡胤任殿前都指揮使的職位,由此他也成為後周軍界第二人。

    後來,柴榮的兒子繼位後,有訊息說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於是趙匡胤率軍北上,此時石守信更成為留京的最高軍事長官。結果呢,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隨後帶兵返回京城時,石守信果斷開啟城門接應,並立馬站在趙匡胤這邊,並逼迫皇帝退位。

    王溥歷任後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三朝宰相,相當於是後周文臣第一人;範質是唯一入宮接受柴榮臨終遺命的託孤大臣,官至參知樞密院事,開府儀同三司,封蕭國公,幾乎是後周帝國文臣第二人。

    可結果呢,柴榮剛去世,王溥就和趙匡胤勾結在一起,並聯手謊報訊息,說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逼得朝廷不得不派趙匡胤率軍出去。

    至於範質,當趙匡胤殺回京城時,他本想說幾句撐門面的話,結果看到趙匡胤小的小弟已拔出刀大聲高呼萬歲,範質便也跟著高呼萬歲。

    李繼勳的經歷,幾乎和石守信一模一樣,他在郭威時代也只是一箇中級將領,但在高平之戰中,因為全力支援柴榮,被柴榮當作心腹破格提拔。

    此後,柴榮便相當於是他的伯樂,一路提拔他,最後官至步軍都指揮使,為後周軍界第三人,僅次於趙匡胤和石守信。

    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敗時,他因為在邢州,沒有直接參與兵變,問題是,但當他得知趙匡胤稱帝的訊息後,立馬就選擇高呼萬歲,轉而投到趙匡胤的門下。

    韓通是郭威時期的名將重臣,也是郭威的心腹;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在郭威時代就已經是殿前都指揮使,而且年紀比柴榮還要大,以至於郭威臨死前,都得閒特意讓他叩拜柴榮,總而言之,君臣名份已定,你可千萬不要有非份之想了。

    至於李筠,他在郭威時代,就已經是昭義軍節度使,管轄澤、潞、邢、洺、磁五州。

    這三個人,原本在軍界的資歷和地位都要遠遠高於趙匡胤、石守信和李繼勳。問題是,他們都是郭威時代的重臣,柴榮雖然敬重他們,但顯然不會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心腹來培養。所以在柴榮時代,他們都是位高而權低。

    比如,韓通、李筠和李重進的頭銜,都是檢校太尉,這種職務大約是後周軍人最高的榮譽頭銜,問題是,李筠和李重進都被排擠出中央,被趕到地方任職;而韓通雖然留在中央,卻只是馬步軍副都指揮使,排在趙匡胤、石守信和李繼勳之下。

    最後,趙匡胤黃袍加身殺回京城時,韓通本想組織軍隊抵抗,結果當場被他的手下砍死,隨後趙匡胤的小弟更是直接滅了他的滿門。

    至於地方上的李筠和李重進,趙匡胤為了安撫他們,不僅賜他們丹書鐵券,而且都給他們加官進爵,最後他們在左右的勸說下,都勉強接受了。

    但後來,他們又覺得不甘心,於是選擇起兵造反。

    問題是,此時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因為趙匡胤的皇位已經坐穩;而且他們與趙匡胤相比最大的劣勢,就是他們都坐鎮地方,而趙匡胤坐鎮中央;在中央集權越來越強大的背景下,他的劣勢那是非常明顯,於是兩人很快戰敗。

    最後,李筠選擇自焚而死,李重進在臨死前嘆道“我有愧於周太祖之恩也”,言畢也舉家自焚而死。自此,自然再也沒有人敢反抗趙匡胤了!

  • 7 # 天宇的文史情懷

    柴榮英年早逝是很可惜的,柴榮死後趙匡胤很快就發動了陳橋兵變奪了後周江山,那麼柴榮的心腹為什麼不保護孤兒寡母,我認為趙匡胤就是柴榮的心腹。

    趙匡胤跟隨柴榮多年,也可以說是出生入死,所以狠得柴榮信任,要不然柴榮不能把兵權託付給他,在那個時代,是城頭變幻大王旗,這一點柴榮趙匡胤都很清楚的。

    柴榮英年早逝,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奪了後周江山,表面看是趙匡胤辜負了柴榮的信任,可實際是很正常的,趙匡胤對柴榮也是忠心耿耿,可那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柴榮活著時,柴榮死了誰會對一個死人忠心耿耿,所以趙匡胤這麼做上很正常的。

    生在亂世的人是很可憐的,尤其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女孩子,當時柴榮兒子為了活命只能順從,因為都很清楚,後周江山趙匡胤不取別的梟雄也會取,而相對說趙匡胤還是不錯的,畢竟還留了個柴郡主,水滸傳裡還有個柴進,不管真假吧,這就可以了,歷朝歷代凡是丟了江山的皇親國戚基本都被殺絕,所以趙匡胤做的還算可以了。

  • 8 # 國史通論

    柴榮自然是有一些忠臣的,但是趙匡胤在稱帝之前,也有一幫自己的勢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義社十兄弟”。其中勢力最大的有石守信、王審琦、李繼勳、韓重贇、劉廷讓等人,他們在柴榮在世之時,就已經掌握實權,身居高位。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趙匡胤得以躋身高層。

    而趙匡胤的“敵人”也不少,他們可能是忠於後周的,最起碼和趙匡胤不是一路的。其中就包括剛才說到的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還有副都指揮使韓通(此人成為趙匡胤登基的過程中唯一被殺的人)。在地方上,還有潞州節度使李筠(此人後來最終起兵反抗趙匡胤,並被鎮壓)。

    除此之外,曹彬(後來成為宋朝第一梯隊的大將)、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此三人為柴榮臨終託孤的大臣)等人都和趙匡胤沒有明顯的特殊關係。

    在這些人中,只有李重進和李筠順利起兵抵抗趙匡胤,但最終都被平定,身敗名裂。韓通在京城沒來得及組織隊伍就被殺了,最終被趙匡胤追認為後周的忠臣。而曹彬以及三位宰相,後來都順從時勢,成了宋朝的大臣。

    可以說,趙匡胤登基之前雖然是有了自己很大的勢力,但是如果不是學習周太祖郭威的“率兵外出抵禦契丹入寇”這一招,他不論通過和平還是暴力手段建立新政權的勝算都不是很大。

  • 9 # 七彩飛揚

    北宋的建立與趙匡胤登上皇位,在現代人看來,是比中國歷史上大部分開國皇帝登基建立新朝代是容易很多。而且,趙光胤的班底與人才隊伍,都是後周周世宗柴榮辛辛苦苦培育的將領。我們不禁有了疑問,柴榮在患重病的時候,為什麼不擔心趙匡胤會篡奪皇位,沒有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心腹忠臣嗎?現在我們分析一下趙匡胤為啥能輕易篡奪柴榮打下的江山:

    二 柴榮過於疑慮,不信任託孤大臣,沒有忠臣支援

    柴榮過於疑慮,不信任一切託孤大臣。死之前相傳要調離張榮德,並不是把兒子託孤給趙匡胤,卻是把兒子託孤給岳父。但是,柴榮又不是很信任自己的岳父,於是就又託孤給以符彥卿為首的三個宰相,以及韓通和趙匡胤。

    柴榮的如意算盤就是,通過大臣的互相牽制,使沒一個人能夠掌控全域性,盡心盡力去輔助幼主。但是這一種互相懷疑,必然讓大臣之間互相猜忌,對皇帝幼主也是猜忌,使大臣很難樹立對後周王室的信任感。簡單來說,後周沒有對皇帝忠誠的力量。再加上後周的國運也太短,從建國到後來被趙匡胤篡位,只花了短短九年時間,根本就沒有培育一支效忠於柴氏家族的忠臣骨幹,這也為趙匡胤的“黃袍加身”提供了機會。

  • 10 # 西山講歷史

    柴榮是給自己的兒子留了心腹大臣的,這個心腹大臣就是趙匡胤自己呀,這才是最可怕的!柴榮死之前千挑萬選,覺得濃眉大眼的趙匡胤能幫助他們柴家守住江山,沒想到的是趙匡胤自己就叛變革命了。

    趙匡胤奪取柴家的江山其實涉及到權力的本質問題,就是權力的來源於哪裡。很多人認為,權力都是領導賜予的,這個觀念是錯的;權力其實來源於下級的認可,下級認可你的領導能力,覺得跟著你幹有奔頭,你才有權力去指揮下級做事。不是說領導封你一個官,然後你就能管理下級的,作為執行層的下級有一百種方法糊弄他不認可的上級。

    具體到這個柴榮的大周朝就是,當時正是處於亂世,本來英明神武的柴榮去世,留下了孤兒寡母。一個小孩子和一個女人,他們有什麼能力領導大家在五代十國那樣的亂世立足,所以大臣們覺得與其跟著小孩子走向滅亡,不如他們自己選一個年富力強的領導人出來,繼續在亂世領導滿朝文武打拼,如果賭對了,還能保大家一生富貴。

    當時大周朝能力出眾,年富力強,德行大家又認可的只有趙匡胤,所以大臣們只能選趙匡胤,擁戴他上位代替柴榮的兒子。而趙匡胤看小孩子不頂事,也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這讓周朝想延續富貴的眾大臣和趙匡胤一拍即合,大家找了個由頭給趙匡胤在陳橋披上了黃袍,就這樣趙匡胤當了皇帝。

    趙匡胤能輕易取代柴榮的兒子,就是周朝的大部分大臣都認為那個小孩不能領導大家在亂世立足,所以一定要找一個年富力強的人出來當領導。正好趙匡胤本人也有這個想法,這才讓趙匡胤輕易登位。

  • 11 # 路之意

    北宋的建立以及趙匡胤的上位,就是在如今看來,也比中國歷史中大部分開國皇帝容易的多。而他的班底則是直接用了柴榮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將領。柴榮在重病的時候,難道就不擔心自己年幼的兒子,控制不住局面嗎?他就沒有給自己的兒子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嗎?為什麼趙匡胤如此輕易的就得手了?

    柴榮留下的第一心腹忠臣,就是趙匡胤。

      

    柴榮登基後,張永德跟隨他徵北漢、戰南唐,尤其是在高平之戰中,在七十多個高階將領臨陣脫逃的情況下,張永德和與趙匡胤一起幫助柴榮力挽狂瀾,最終打敗北漢軍,立下大功。

    事後,趙匡胤被任命為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

      

    從這層意義上說,在柴榮生前,張永德所擁有的權力和地位一直都在趙匡胤之上。但是,等到柴榮晚年時,尤其是臨死前的那段時間,柴榮看著自己年幼的兒子,便開始對張永德非常不放心。因為,張永德作為太祖郭威的女婿,又是禁軍最高統帥,如果將來有人威脅柴榮兒子的皇位,那這個人絕對是張永德。

    在這種背景下,柴榮就下令解除了張永德的兵權,同時讓自己的第一心腹親信趙匡胤接替了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職位。由此,趙匡胤終於成為後周軍界第一人,這才有了他後來的“黃袍加身”。試想,如果張永德沒有被解除兵權,“黃袍加身”的恐怕就是張永德。

    柴榮留下的第二心腹忠臣,叫做石守信。

    石守信早年跟隨郭威,只是一箇中級軍官,後來柴榮繼位後,他跟隨柴榮征討北漢,也是在高平之戰中,在七十多個高階將領臨陣脫逃的情況下,他選擇站在柴榮這邊,從而被柴榮破格提拔,後來一路升遷,最終成為柴榮身邊,僅次於趙匡胤的心腹忠臣。

    從某種意義上說,柴榮就是石守信的伯樂,而石守信能夠發跡,完全是柴榮一手提拔的結果。並且,在柴榮晚年時,他在讓趙匡胤接替張永德任殿前都點檢的同時,又讓石守信接替了趙匡胤任殿前都指揮使的職位,由此他也成為後周軍界第二人。

    後來,柴榮的兒子繼位後,有訊息說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於是趙匡胤率軍北上,此時石守信更成為留京的最高軍事長官。結果呢,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隨後帶兵返回京城時,石守信果斷開啟城門接應,並立馬站在趙匡胤這邊,並逼迫皇帝退位。

      

    王溥歷任後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三朝宰相,相當於是後周文臣第一人;範質是唯一入宮接受柴榮臨終遺命的託孤大臣,官至參知樞密院事,開府儀同三司,封蕭國公,幾乎是後周帝國文臣第二人。

    可結果呢,柴榮剛去世,王溥就和趙匡胤勾結在一起,並聯手謊報訊息,說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逼得朝廷不得不派趙匡胤率軍出去。

    至於範質,當趙匡胤殺回京城時,他本想說幾句撐門面的話,結果看到趙匡胤小的小弟已拔出刀大聲高呼萬歲,範質便也跟著高呼萬歲。

      

    此後,柴榮便相當於是他的伯樂,一路提拔他,最後官至步軍都指揮使,為後周軍界第三人,僅次於趙匡胤和石守信。

    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敗時,他因為在邢州,沒有直接參與兵變,問題是,但當他得知趙匡胤稱帝的訊息後,立馬就選擇高呼萬歲,轉而投到趙匡胤的門下。

      

    至於李筠,他在郭威時代,就已經是昭義軍節度使,管轄澤、潞、邢、洺、磁五州。

    這三個人,原本在軍界的資歷和地位都要遠遠高於趙匡胤、石守信和李繼勳。問題是,他們都是郭威時代的重臣,柴榮雖然敬重他們,但顯然不會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心腹來培養。所以在柴榮時代,他們都是位高而權低。

    比如,韓通、李筠和李重進的頭銜,都是檢校太尉,這種職務大約是後周軍人最高的榮譽頭銜,問題是,李筠和李重進都被排擠出中央,被趕到地方任職;而韓通雖然留在中央,卻只是馬步軍副都指揮使,排在趙匡胤、石守信和李繼勳之下。

    最後,趙匡胤黃袍加身殺回京城時,韓通本想組織軍隊抵抗,結果當場被他的手下砍死,隨後趙匡胤的小弟更是直接滅了他的滿門。

    為什麼趙匡胤如此輕易就得手了?

    其一,慣性決定後周主少國疑必然被代替。

    郭威不但殺了漢隱帝,立無辜的劉贇為帝,在劉贇還沒有走到京都,自己黃袍加身,殺無辜的劉贇,自立為王。 後周自己是靠殺戮起家。 主少國疑,7歲的皇帝,20歲的太后,怎麼可能立足亂世,必然君臣互相懷疑,皇帝無法駕馭大將,也無法駕馭託孤大臣。屆時主少國疑,趙匡胤等也容易因為主少沒有自己的主見而有很大風險。故即使趙匡胤不黃袍加身,大亂或其他大將黃袍加身是必然,到時皇室只能滅亡。

    其二,柴榮自己並不信任誰。

    死前因為一個傳聞將張榮德調離。任用之人,並不是託孤給趙匡胤,而是託孤給自己的岳父,同時又不完全相信岳父,是託孤給以符彥卿為首,三個宰相及趙匡胤、韓通,他們互相牽制。互相牽制註定沒有人能有效控制局面,盡心盡力輔佐少帝。他懷疑的格局註定走不長。他的早逝也跟他懷疑、焦慮有關,無法很好休息。

    綜上所述,雖然他已經預料到在自己死後,年幼的兒子會面臨到臣強主弱的局面,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一直非常信任的趙匡胤,竟然在武將中有如此大的號召力。不過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趙匡胤在奪位以後,對柴家人還算不錯,照顧有加,沒有做得太過,也算是對得起他的知遇之恩了。

  • 12 # 野袍子仙女

    導語:北宋的建立以及趙匡胤的上位,就是在如今看來,也比中國歷史中大部分開國皇帝容易的多。而他的班底則是直接用了柴榮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將領。柴榮在重病的時候,難道就不擔心自己年幼的兒子,控制不住局面嗎?他就沒有給自己的兒子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嗎?為什麼趙匡胤如此輕易的就得手了?

    柴榮生平

    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即後周世宗(954年-959年在位),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

    柴榮從小在姑丈郭威家長大,因謹慎篤厚被郭威收為養子,又稱郭榮。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其境"為政清肅,盜不犯境"。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繼位為帝。

    柴榮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他又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4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在商議取幽州時病倒,不久去世,年僅39歲,廟號世宗,諡號睿武孝文皇帝,葬慶陵。

    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

    在當時中原紛繁複雜的形勢下,北宋僅用了20年便完成統一。這固然離不開趙匡胤的英明決斷,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後周政權國力強大,統一之勢已不可阻擋。

    以兵變方式奪取後周政權的趙匡胤,只不過延續了柴榮的統一程序,延續了後周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宋朝對待商業的態度、優遇文人的政策,均與這位商人出身、勤勉務實的君主有著直接關係。柴榮處理宗教問題的策略、發展商業和城市等方面的做為,不僅深深影響了有宋一代,而且開啟了中國走向商業文明和市民文化的先聲。

    柴榮雖然未能實現為君30年、掃平天下的願望,但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經決定了他必將成為結束中唐以來200多年割據動盪的決定性人物。

    周世宗柴榮做好了掃平天下、開創盛世的一切準備,卻英年早逝、功敗垂成;宋太祖趙匡胤延續了柴榮制定的策略一統天下,結束了兵禍連年、饑饉遍地的亂世,迎來了文化燦爛的趙宋之世。

    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

    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後從徵南唐,多有功績。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時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受命前往禦敵。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生譁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永昌陵。

    柴榮沒有留心腹嗎?

    要說心腹的話,最心腹的一位莫過於趙匡胤了,不過就算是最心腹的人是他,柴榮在臨終之前還是做了一些安排的,特別是在人事方面,進行了調動,以便為年幼的兒子保駕護航。而在他一系列的安排中,就有掣肘趙匡胤的部分存在,但可惜的是,這個時候的趙匡胤氣候已成,就算是加上他安排的人手幫忙,也不是一個七歲的孩子能對付了得。

    而且,柴榮所做的這些佈置,只是每一個帝王臨終之前都會做的而已,他並沒有不信任趙匡胤,著從在他臨終那年的一件小事情中就可以看的出來。在那一年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年初的時候他的身體還很好,所以他帶兵北伐。而此時的趙匡胤肯定是跟在他的左右,擔任水陸都部署,這個職位十分重要,是前線各路部署的總指揮,趙匡胤在柴榮心中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然而還不止這些。

    在他率領大軍平定關南以後,在行軍的路上,作為皇帝的他肯定要審閱一些沿途各地的奏章和上書。而在這之中,夾雜了一個很奇怪的東西。這是一隻皮口袋,而口袋中裝了一塊三尺多長的木板,上面寫著“點檢做天子”,他感到這件事情非常的奇怪,而且這句話本身也是非常的大逆不道。在當時的朝廷,“點檢”是一個官職的名稱。

    而在後周的官員中,離他最近的就是“殿前都點檢”,當時這個官職是由張永德擔任的,而在他臥病回京後,對此事心存芥蒂。於是他竟然直接讓趙匡胤接替了這個職位。

    所以從這個任命中,就更能看出柴榮對趙匡胤的器重和信任。首先他顯然已經相信了“點檢作天子”這一讖語,否則不會一回來就換人,而他將趙匡胤換到這個位置,用自己最信任的人會避免讖語的發生;其次殿前都點檢這一職務對天子而言是極其重要的,掌統率親軍,可以說整個皇宮的安危都繫於此人之手。如此來說,還有誰能比趙匡胤更加心腹嗎?沒有。

    但是,最為一個帝王,他的修養和素質要求他不能將信任和希望全部放在一個人的身上。所以從他臨終之前的安排來看,他還是下意識地對趙匡胤有所防範的。首先他任命了三個人為託孤大臣,其中並沒有趙匡胤。而以這三個人的資歷和能力,完全能夠鎮得住文官集團,同時也可以對武將集團形成掣肘,可以說這個安排並沒有什麼毛病。

    為什麼趙匡胤如此輕易就得手了?

    其一,慣性決定後周主少國疑必然被代替。

    郭威不但殺了漢隱帝,立無辜的劉贇為帝,在劉贇還沒有走到京都,自己黃袍加身,殺無辜的劉贇,自立為王。 後周自己是靠殺戮起家。 主少國疑,7歲的皇帝,20歲的太后,怎麼可能立足亂世,必然君臣互相懷疑,皇帝無法駕馭大將,也無法駕馭託孤大臣。屆時主少國疑,趙匡胤等也容易因為主少沒有自己的主見而有很大風險。故即使趙匡胤不黃袍加身,大亂或其他大將黃袍加身是必然,到時皇室只能滅亡。

    其二,柴榮自己並不信任誰。

    死前因為一個傳聞將張榮德調離。任用之人,並不是託孤給趙匡胤,而是託孤給自己的岳父,同時又不完全相信岳父,是託孤給以符彥卿為首,三個宰相及趙匡胤、韓通,他們互相牽制。互相牽制註定沒有人能有效控制局面,盡心盡力輔佐少帝。他懷疑的格局註定走不長。他的早逝也跟他懷疑、焦慮有關,無法很好休息。

    總結:所以,柴榮臨死前看似將權力層層分割,互相制約,但實際上,對趙匡胤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限制。這隻有一個解釋,就是趙匡胤作為柴榮心腹,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柴榮根本沒想過他會篡位,也根本沒有防著他。在柴榮心中,趙匡胤是保護柴氏皇族的最佳人選。只能說,柴榮這次是看走眼了。

  • 13 # 破乞

    那麼趙匡胤能相對容易地奪下了後周的江山呢?

    一、人走茶涼

    在五代時期,皇帝基本上輪流來做,只要有實力,那就可以來爭奪皇帝的寶座,在這裡可以不遵從嫡長子繼承製,上一任皇帝可以直接廢掉,只要拳頭硬,一切都好辦。

    雖說郭威、柴榮是五代最有作為的君主,但郭威的皇位同樣是用非正常手段取得的,他殺掉了劉承祐,在開封城擄掠三天,取代後漢,創立後周。

    所以說五代時期,在人們的心目中,沒有所謂的大一統觀念,分裂割據已經長時間形成,將領反叛、軍兵政變時常發生,這樣就造成一種現象,那就是軍民對皇帝認同感很有限。

    就好比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後唐年間就在禁軍任職,後漢年間仍有官可做,後周年間,官拜檢校司徒。事實上,在那個亂世,皇帝是誰很多時候都無所謂,只要能保證自己安全,就已經謝天謝地的。

    柴榮是郭威養子,剛繼位的時候幾乎寸功未力,他在群臣中的威信基本為零,為了壓服群臣,為了後周的天下,柴榮親征北漢、敗後蜀、擊南唐,創造了無與倫比的功勳。只是柴榮在位時間太短,只有六年,柴榮去世之後,很多事情都被擱置了,少主年幼,一時間群龍無首。

    柴榮的統治主要靠的他的武功和威懾力,他並沒有太多時間來培植自己的勢力,柴榮一死,茶馬上就涼。就好比趙匡胤沒有陳橋兵變,那也會有他人去爭奪皇位,畢竟欺負孤兒寡母實在太容易了。

    趙匡胤黃袍加身,率兵進開封之後,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反而大部分人直接表示服從趙匡胤的統治,可見大家早已對此習以為常,沒有誰能永恆存在,就算郭威、柴榮這等猛人,也同樣有時間限制。

    二、孤兒寡母沒有能力對抗趙匡胤

    公元959年,柴榮病逝,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承皇位,這麼小的年紀,在我們現在,剛剛上小學,可能字都認不全,所以讓他治國理政,明顯是不可能的。

    柴榮死之前做過了部分交代,比如讓範質、王溥等大臣輔政,符太后臨朝聽政,這一套班底,假如在大一統王朝,還是有可行性的,比如西漢的霍光,明朝的張居正,但在後周這個年景,全靠著實力行走江湖。

    既然柴宗訓母子毫無抵抗能力,那麼這後周的江山也會馬上易主。當然了,趙匡胤做得還是比較溫和的,他站在郭威、柴榮的肩膀上,對前兩位帝王還是有感激之情的,所有對於柴榮的後人,趙匡胤同樣予以厚待,柴宗訓母子得以繼續生活下去。

    這也是趙匡胤高明之處、仁德之所在,如果趙匡胤同五代其他帝王一樣,直接殺掉柴宗訓母子,那麼他的江山也不可能維持三百多年。

    三、趙匡胤自己就是柴榮心腹

    之所有趙匡胤奪取皇位如此順利,那是因為趙匡胤本就是柴榮最信任的人之一,而且趙匡胤是在戰場上和柴榮結下的感情,而且趙匡胤在柴榮繼位前,就在柴榮左右。

    史料記載“北漢來寇,世宗率師御之,戰於高平。將合,指揮樊愛能等先遁,軍危。太祖麾同列馳馬衝其鋒,漢兵大潰。”

    柴榮的首戰,就是在趙匡胤的幫助下完成的,高平之戰中,後周和北漢剛一接戰,後周將領樊愛能、何徽掉頭就跑,戰局對柴榮極為不利。柴榮不顧一切衝向敵人中軍,而趙匡胤及時反應過來,同張永德一起,從左右兩側夾擊敵人,這才擊潰了不可一世的北漢聯軍。

    公元956年,趙匡胤同柴榮征伐南唐,在渦口,趙匡胤僅帶數千人,擊敗了一萬多南唐水軍。在清流關,大敗南唐大將皇甫暉,並活捉皇甫暉、姚鳳。

    趙匡胤在後周軍中真的很拼命,當時還不到三十歲的趙匡胤,可真的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每次戰事都親臨戰陣,衝鋒陷陣那是說一不二。想來當時的趙匡胤還想不到,他也有造反那一天,他只想把本職工作做好。接連不斷的戰功,不僅讓趙匡胤在軍中積累了極高的威信,也讓柴榮對其刮目相關、併成為柴榮心腹愛將。

    如果柴榮在天有靈,估計是不會相信,搶他江山的竟然是趙匡胤,所以一定程度上,柴榮並沒有堤防趙匡胤,還把主要兵權交給了趙匡胤,所以趙匡胤在奪取天下的條件上,得天獨厚。

    四、趙匡胤演技不俗

    靠自己能力坐上皇帝位置的人,都不會是簡單角色,換言之,趙匡胤絕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他心思縝密,做事滴水不漏,從政變開始到登上皇位,一氣呵成。

    公元960年,北漢勾結契丹侵擾後周邊境,趙匡胤率兵前去抵禦,我們在這看到了郭威的影子,或許這一套流程,趙匡胤就是跟郭威學的,而且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趙匡胤出兵前,就在開封城內做好了準備,所以他能很順利地入城。在陳橋兵變之前,趙匡胤也跟趙普等人演練過多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讓政變順利進行,而且使士兵們對其唯命是從。

    看上去是大兵們逼著趙匡胤當了皇帝,事實上,這都是趙匡胤自導自演的一出好戲,甚至一度都看不出演戲的痕跡。

    趙匡胤進了開封城,也不急於去皇宮登基,反而回到了殿前司公署,趙匡胤就是在等那幫文臣主動來投誠,果然,範質、王溥等人直接表示擁立趙匡胤,至此這一切才算是塵埃落定。

    趙匡胤從郭威、柴榮身上吸取了大量經驗,不僅是統兵還有治國理政,所以他才能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收益。天時地利人和,或許命中註定,趙匡胤就該做這個皇帝,宋太祖非他莫屬,任何人都無法阻止。

  • 14 # 墨小九

    柴榮留下的第一號心腹忠臣,就是趙匡胤。

    柴榮對趙匡胤有多信任,我們只需要知道一件事,在柴榮晚年時,本來禁軍的最高統帥是張永德,那麼這位張永德是何許人呢?我們都知道柴榮是郭威的養子而後被立為皇帝,而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

    柴榮登基後,張永德跟隨他徵北漢、伐南唐,尤其是在高平之戰中,在七十多個高階將領臨陣脫逃的情況下,張永德和與趙匡胤一起幫助柴榮力挽狂瀾,最終打敗北漢軍,立下大功。

    事後,趙匡胤被任命為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

    大家知道,當時禁軍最重要的三個職務,分別是殿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而在這三個職位之上,就是殿前都點檢,相當於禁軍的最高統帥。

    從這層意義上說,在柴榮生前,張永德所擁有的權力和地位一直都在趙匡胤之上。但是,等到柴榮晚年時,尤其是臨死前的那段時間,柴榮看著自己年幼的兒子,便開始對張永德非常不放心。因為,張永德作為太祖郭威的女婿,又是禁軍最高統帥,如果將來有人威脅柴榮兒子的皇位,那這個人絕對是張永德。

    在這種背景下,柴榮就下令解除了張永德的兵權,同時讓自己的第一心腹親信趙匡胤接替了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職位。由此,趙匡胤終於成為後周軍界第一人,這才有了他後來的“黃袍加身”。試想,如果張永德沒有被解除兵權,“黃袍加身”的恐怕就是張永德

    柴榮留下的第二號心腹忠臣,叫做石守信。而石守信成為擁護趙匡胤“黃袍加身”第一人。

    石守信早年跟隨郭威,只是一箇中級軍官,後來柴榮繼位後,他跟隨柴榮征討北漢,也是在高平之戰中,在七十多個高階將領臨陣脫逃的情況下,他選擇站在柴榮這邊,從而被柴榮破格提拔,後來一路升遷,最終成為柴榮身邊,僅次於趙匡胤的心腹忠臣。

    從某種意義上說,柴榮就是石守信的伯樂,而石守信能夠發跡,完全是柴榮一手提拔的結果。並且,在柴榮晚年時,他在讓趙匡胤接替張永德任殿前都點檢的同時,又讓石守信接替了趙匡胤任殿前都指揮使的職位,由此他也成為後周軍界第二人。

    後來,柴榮的兒子繼位後,有訊息說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於是趙匡胤率軍北上,此時石守信更成為留守京城的最高軍事長官。結果呢,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隨後帶兵返回京城時,石守信果斷開啟城門接應,並立馬站在趙匡胤這邊,並逼迫皇帝退位。

    柴榮留下的第三,四號心腹忠臣,分別是王溥和範質,後周文臣界第一人和第二人!

    王溥歷任後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三朝宰相,相當於是後周文臣第一人;而範質是唯一入宮接受柴榮臨終遺命的託孤大臣,官至參知樞密院事,開府儀同三司,封蕭國公,幾乎是後周帝國文臣第二人。

    可結果呢,世宗柴榮剛去世,王溥就和趙匡胤勾結在一起,並聯手謊報訊息,說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逼得朝廷不得不派趙匡胤率軍出去。

    至於範質,當趙匡胤殺回京城時,他本想說幾句撐門面的話,結果看到趙匡胤的小弟們已拔出刀高呼萬歲,範質腿一軟,便不由自主也跟著高呼萬歲了。

    這裡是小九,喜歡小九的朋友別忘記點波關注和贊哦~~~

  • 15 # 體育死忠粉

    五代亂世,就是比拳頭硬的時代。成年皇帝尚且不能保證一定能坐穩皇位,更何況是一個只有七歲的小孩皇帝?我們現在之所以對後周高看一眼,主要是因為後周世宗柴榮太過於優秀了,因為他的優秀,讓很多人在下意識裡忽視後周其實也是一個五代政權,忽視了後周的立國根基其實並不比五代的其他四代要強多少

    那麼,後周的立國根基到底有多弱呢?不客氣的說,也就比後漢強一點,在五代中排倒數第二。柴宗訓的皇位被趙匡胤給篡掉,屬於非常正常的結果。

    我這麼說,理由有三:

    首先,後周的國運太短,從建國到被趙匡胤篡掉,只有區區九年,根本沒有時間培養效忠於柴氏的骨幹。

    其次,後周皇帝的皇位也是篡來的。郭威能篡位,別人就篡不得了?上樑不正,就不要指望下樑不歪了。

    第三,柴榮只是郭威老婆的侄子,他的法統其實很弱。而柴宗訓又是個七歲小孩子,他的統治基礎更弱。

    因此,由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周世宗柴榮在去世時,他能信任的忠臣幾乎屈指可數,趙匡胤算是一個忠臣,柴榮也將兒子託付給了他。但是很可惜,柴榮看走眼了

    不好意思,答案非常殘酷,不可能!

    因為,從中唐藩鎮割據以後起近兩百年,中原就是亂的!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能單靠血緣就保住地位的,根本沒有成功的案例。這和大一統王朝傳承是完全不同的。柴宗訓在當時局面下,沒有一絲能保住皇位的可能性。因為在當時除了趙匡胤之外,還有大把的人,同樣對皇位蠢蠢欲動,這些人一樣有可能把柴宗訓取而代之

    前面說過了,柴榮只是郭威老婆的侄子,他的血統並不比張永德(郭威女婿)、李重進(郭威外甥)要強多少。柴榮可以繼承皇位,他們憑什麼不能上位?

    所以,即使沒有趙匡胤,也會有錢匡胤、孫匡胤會冒出來篡位。柴宗訓的皇位,天生就註定了要被篡。柴榮想通過託孤給忠臣的辦法來給小兒子鋪路,這是不可能的。他當時唯一可行的傳位途徑,只能是把皇位傳給強者。最起碼的,也應該是把皇位傳給成年的柴氏宗親,而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

    五代之所以會被稱為亂世,就是因為那個時代的人,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哪怕是皇帝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

    三國時,孫策突然病死,他沒有把江東之主傳給兒子孫紹,而是傳給弟弟孫權;

    南北朝時,高澄臨終前,他沒有把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也是傳給了弟弟高洋;

    五代時,郭威的兒子被後漢隱帝劉承佑殺的乾乾淨淨。他在登基後,其實還可以考慮廣納後宮,再生幾個兒子。但郭威並沒有這麼幹,他是毫不動搖的栽培柴榮,完全不考慮把皇位傳給兒子。

    孫策、高澄、郭威會選擇強者傳位,而不是傳給兒子,就是因為他們都明白,生於亂世身不由己的道理。而這個道理,其實柴榮也懂。只不過他沒有看透,沒有郭威那麼深的覺悟。

    郭榮重病前,他為了保柴宗訓的皇位,費盡心思的去打壓張永德、李重進,重用趙匡胤來制約他們。然而結果是,張、李二人確實被打壓了。但反讓和郭威毫無關係的趙匡胤輕易得了天下。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柴榮費盡心思,只是便宜了趙匡胤。這或許就是柴榮和郭威在眼光和胸襟這兩方面的差距吧。

    當然了,趙匡胤重用弟弟也有副作用,就是後來趙光義尾大不掉,趙匡胤也拿他沒有任何辦法。最後趙匡胤之死,民間對此議論紛紛,都說是被趙光義給害的。

    但是,不管怎麼說。北宋從五代亂世中給走出來了。趙匡胤的作用居功至偉,趙光義的功勞也非常大。試想,如果當初不是這哥倆交替上位坐皇帝,穩住了局勢。北宋會不會也是第二個後周呢?

  • 16 # 燕趙節度使

    在五代時期,奉行“兵強馬壯者為天子”的信條。

    只要誰兵強馬壯,就能當皇帝。

    後唐的李嗣源、後晉的石敬瑭、後漢的劉志遠、後周的郭威都曾是臣子,結果就因為掌握了兵權,所以在發動兵變當了皇帝的。

    作為一個職業軍人的趙匡胤當然對這種情況聽過、見過的太多了。

    後周世宗郭威病死,即位的是年僅七歲的柴宗訓。

    當時後周背面是遼和北漢,南面是南唐。文武百官可不認為亂世中,一個七歲的孩子能讓他們保有榮華富貴。

    所以,趙匡胤率領大軍進入開封后,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因為文武百官早就在私下裡和趙匡胤溝通好了。

    比如960年正月初一(1月31日),周恭帝命趙匡胤率宿衛禁軍北上迎敵。

    初二(2月1日),京城流言四起,謠傳大軍出征之日將策立都點檢做天子,士民不安,準備逃匿

    這不是明白的嗎?

    趙匡胤在京城的黨羽開始散播謠言,為趙匡胤黃袍加身製造輿論了。

    初四(2月3日)清晨, 趙匡胤率軍返回開封在崇元殿行禪讓禮,登基稱帝,建國號“ 大宋 ”,改元建隆,大赦天下。

    可見,在當時京城,趙匡胤的黨羽早已完全控制了,剩下的大臣都是牆頭草,在亂世中手無寸鐵,誰敢反對趙匡胤登基為帝?腦袋不想要了嗎?

    但,京城沒有反對趙匡胤的勢力,地方上有。

    地方上一共爆發了兩次反對趙匡胤的兵變。

    淮南節度使李重進是後周太祖郭威四姐福慶長公主之子,是皇親國戚,當然對趙匡胤的篡位行為不滿。

    他派遣幕僚翟守珣說服昭義節度使李筠起兵,不料翟守珣卻偷偷告訴了宋太祖,趙匡胤要求翟守珣拖延李重進出兵,以防止李重進與李筠南北呼應。

    翟守珣向重進詆譭李筠不足與謀事,李重進果然中計,在李筠造反時按兵不動,結果錯失良機。

    960年5月,昭義節度使李筠對郭威十分感恩,憎恨趙匡胤的篡位行為,所以據潞州(今山西省長治市)叛變,攻陷澤州(今山西省晉城市),並與北漢合兵,率眾南下。

    太祖遣侍衛親軍司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司副都點檢高懷德,昭化軍節度使慕容延釗、彰德軍節度使王全斌前往征討,於長平之戰大敗李筠,斬殺三千餘人。

    6月,趙匡胤定親征,在澤州之南大敗李筠及北漢的三萬聯軍。

    宋軍隨即攻破澤州,李筠自焚而死。李筠長子李守節舉城出降。

    96010月,淮南節度使李重進據揚州叛變,太祖遣石守信、義成軍節度使王審琦、宣徽北院使李處耘、保信節度使宋偓率軍往討。

    11月,太祖親征,隨即趕赴揚州城下。城破後,李重進自焚而死,黨羽親信數百人皆搜捕斬殺。

    這兩個地方的節度使力量太少,根本不足以推翻趙匡胤的統治。

    因為趙匡胤掌握的是數量最多,也最精銳的禁軍。

    在五代時,得禁軍者得天下。

  • 17 # 東湖野客

    周世宗柴榮在位僅僅6年,這與他欲以“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壯志相去甚遠。而且從突發重疾到去世,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這也為柴榮安排後世輔政格局增加了難度。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柴榮不僅留下了一些心腹之臣,而且對自己去世後的後周輔政格局進行了安排。回顧歷史,趙匡胤並非在陳橋被迫“黃袍加身”,輕易竊取後周政權,而是經過了系列謀劃,剪除了奪位隱患後,一步步奪權成功的。“輕易得手”只是一種歷史錯覺。

    柴榮安排的輔政格局

    五代時期,數十年間,皇帝“凡易八姓”。後周太祖、柴榮養父郭威即是通過兵變奪權上臺的。柴榮病重時,其兒子中最大的恭皇帝只有8歲,不得不考慮自己去世後,後周幼主在“主少國疑”的形勢下,如何掌控政治局面。,因此,病重時為維護政權的安穩過渡,對輔政格局進行了系列安排。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文臣方面,安排了範質 、王溥 、魏仁浦以及王著為輔政大臣,形成文臣權力核心。其中,範質因為廉潔自律、耿直忠誠,遇事不給人留情面,難以形成自己的政治集團,被柴榮選為文臣領頭羊。

    二是軍隊方面,當時中央禁軍是兩套系統,殿前軍、侍衛親軍馬步軍。柴榮先是解除了張永德殿前都點檢職務,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為殿前副都點檢 ;以李重進為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是周太祖郭威的外甥 ,非趙匡胤一派;以韓通為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此人有勇有謀,誓死效忠柴榮。可見,柴榮最為倚重的中央禁軍,是做了平衡安排的。

    三是後廷方面,立符氏為皇后,而符氏是後周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之女。通過立符氏,試圖籠絡天雄軍。天雄軍多厲害,五代時期,有將近一半皇帝曾經當過天雄軍節度使~!掌握了天雄軍,就穩定住了北方邊境,也擁有了地方軍權的支援!

    趙匡胤的奪權之路

    回到題目中,柴榮做了這些安排,為什麼趙匡胤陳橋兵變時,無一人起身反對,導致後周政權輕易易主。其實,這是一種歷史錯誤,趙匡胤是通過步步精心安排奪權的,絕非換掉戰袍,黃袍就像餡餅一樣輕易掉進嘴裡了。五代時期,政權更迭頻繁,文臣是弱勢地位,武將或者說軍權才是硬拳頭!才是真道理。我們只從軍權上簡要談下。

    後周恭帝即位後,趙匡胤仁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當時比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高半級,而且更得皇帝信賴,如同皇帝的貼身侍側。為實施政變,趙匡胤作了如下工作:

    第一:把侍衛親軍中的對頭人物、侍衛步軍指揮使袁彥,從中央禁軍調任到地方,為陝州節度使;

    第二:將柴榮安排的安邦定中國人物、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調任到距離遙遠的揚州,作為淮南節度使,李重進職務不變,仍保留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名號。為避免李重進生疑,留下韓通職務不變,仍然任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這樣名義上侍衛親軍一號人物 不變,但是趙匡胤卻通過其他人事變動,把侍衛親軍高層中不斷安插自己人馬。

    第三:假報“契丹入寇”,把中間派人物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派往北邊邊境。

    通過系列運作,實際上陳橋兵變時,皇城之內只留下一個不可控人物:韓通。對於韓通,趙匡胤也提前進行了應對,令心腹將領王彥升暗中盯住韓通。當時,韓通驚聞政變,策馬從內廷飛奔而出,準備率軍抵抗,而王彥升早有準備,立即追至韓通家,將其一家殺死。

    當然,以上只是直接因素,趙匡胤之所以兵變成功,與其在軍隊中苦心經營,不斷建立和鞏固自己的同盟密不可分。所以,陳橋兵變並非“容易”,而是其苦心經營的結果。政變後,趙匡胤並非沒有遇到抵抗。大將李筠忠於後周,勾結北漢和李重進發動叛亂,趙匡胤命親信石守信、高懷德平定了李筠,又鎮壓了李重進的反抗,李筠、李重進皆兵敗而亡!

  • 18 # 冒牌東方朔

    柴榮去世之前對趙匡胤委以重任,死後僅留下兩位輔政大臣

    在後周顯德六年,即公元959年的六月,有病在身的柴榮從作戰前線回到了開封,而在他回去的同時,做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那便是解除了曾經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一職,同時任命趙匡胤來接任這一官職。

    而柴榮之所以要罷黜張永德的官職,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對手握重兵的張永德有所懷疑,所以柴榮才拖著病患的身軀趕到了開封,並且解除了張永德的兵權。

    然而,柴榮卻萬萬沒有想到,在他死後,他更加信任的趙匡胤卻恰好利用了手中所掌握的兵權“黃袍加身”,篡奪了後周的政權而建立了宋朝。

    在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同時將京畿的掌控權和整個後周皇室交到了趙匡胤的手上之後沒多久,柴榮便去世了。

    柴榮死後,他的第四個兒子柴宗訓繼承了皇位,而由於當時柴宗訓年紀尚呦,所以,便由當時在朝的兩位宰相範質和王溥來輔政。

    當然,由範質和王溥來輔助新皇自然便是柴榮生前所作的安排,而在朝中除了這兩位宰相之外,我想肯定還有很多原本跟隨柴榮打江山的大臣也都願意輔助新皇。

    柴宗訓幼皇登基未久,突遇北方戰事,趙匡胤領命出征催生“陳橋兵變”

    後周顯德七年,即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一,此時柴宗訓登基剛剛不過半年的時間,而就在後周的君臣在慶賀新年之時,卻突然傳來了遼政權和北漢政權聯合入侵的戰報。

    戰報一出,朝中大臣頓時亂做一團,遇到這樣的緊急情況,柴宗訓便立刻求助於兩位宰相併且徵詢對策。

    最終,經過一番商議,柴宗訓採納了兩位宰相的建議,命趙匡胤率領他麾下的禁軍前去抵禦來犯之敵。

    在接到命令之後,趙匡胤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二便率軍出征了,跟隨他一起出徵的還有他弟弟趙匡義以及親信謀士趙普。

    在當天的下午,整支大軍便到了“陳橋驛”並且安營紮寨,而就在晚上的時候,趙匡胤麾下的一些將領全都聚在一起對當下的局勢暗自議論。

    大部分的將領都擔心,由於新皇年幼,朝政基本都把持在兩位宰相的手裡,他們雖然在前線浴血奮戰,但是,他們所立下的功勞,小皇帝卻未必能夠知曉,難免心有不甘。

    與此同時,他們也暗地選擇了一位不僅能夠全然知曉他們戰功,而且還完全有實力、有資格取代柴宗訓登基稱帝的人,這個人自然便是率領他們出征的“趙匡胤”。

    說到這裡,其實我們便可以瞭解,一方面當時後周禁軍當中的諸多將領所擔心的是自己的利益會受到損害,另一方面趙匡胤作為禁軍主帥應該是深得人心的,要不然,那些將領也不會十分一致地想要擁立趙匡胤為帝。

    而且,他們擁立趙匡胤也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一方面他們就在趙匡胤眼皮子底下作戰,究竟戰功多少趙匡胤自然是能知曉的,另一方面一旦擁立趙匡胤稱帝成功,那麼論功行賞的話,自然便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於是,在趙光義和趙普的運作之下,他們一面派出了趙匡胤的親信郭延斌祕密的返回了開封,通知留守開封的大將石守信和王審琦守好開封的內外大門。

    沒過多久,趙光義和趙普在暗中運作“起事”的訊息就傳遍了整個軍營,將士們在夜裡的時候便全都鬧哄哄地去到趙匡胤所住的驛館,一直等到天色發白。

    而就在此後,趙匡胤手下的那些禁軍將士們便強行給假裝醉酒之後的趙匡胤穿上了事先已經準備好的“龍袍”,並且一齊跪倒在地高呼“萬歲”。

    就這樣,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在陳橋驛這個地方取代了後周的皇權,同時,也已經掌控了整個後周皇室。

    而正是由於趙匡胤兵權在握,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朝中的眾大臣們自然要審時度勢,即便是曾經受到過柴榮很多的恩澤,在這種情況之下任何人首先想到也應該都會是保全自己。

    所以,歸結來講,趙匡胤篡奪後周政權,並不是因為柴榮死後沒有留下親信的大臣,甚至可以說,趙匡胤便是柴榮在死前親自留下的一位,他認為能夠很好地輔助新皇的重臣。

    但是,最終卻是事與願違,畢竟在“九五之尊”的皇位面前,我想沒有人是會不動心的,再加上禁軍眾將士為了實現個人利益而產生了擁立趙匡胤的強烈意願,所以,趙匡胤便乾脆順應了局勢取代了後周。

  • 19 # 歷史隨筆

    每位皇帝在位期間做的最重要的大事首先是防範一切可能謀反的潛在力量或人事,其次是培養和確定皇儲併為之鋪好繼位之路。

    皇帝身上發生的幾乎所有事,都是圍繞這兩年事展開,柴榮當然也不例外!

    比如為兒子選好的導師,培養一批忠臣心腹留給太子,甚至還會為了讓兒子順利登基提前掃清障礙,這些柴榮都有做,可是,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居然還是輕易的就被趙匡胤得手了,這是為啥呢?

    主要原因兩點:

    柴榮是郭威的養子,英勇善戰,勤於戰事國事,他是歷史上少有的文能治國武能打仗有為之君,但也正是因為他把一切的精力都鋪在了國事上,反而錯過了對孩子的手把手教育和培養,而趙匡胤先是跟著郭威學到了不動聲色黃袍加身的一系列政治權謀操作,郭威稱帝后他又跟著柴榮,一路獲取了柴榮的信任並建立了自己的威望,有了自己的擁護者,這樣他既具備了政治鬥爭的實際經驗,又具備了知已知彼的優勢,還有柴榮的信任。

    這並不是貶低趙匡胤,實話說趙能從普通士兵做到宋朝開國太祖,政治眼光,能力,人格魅力自然是非凡人能比,但我們以柴榮的角度來說,趙匡胤便是個篡位者,作為柴榮最信任的心腹重臣之一,他最終做出了背叛舊主之事,這是柴榮之不幸,柴榮猶如把一隻老虎放在自己兒子的身邊,本意了是為了保護兒子,最終卻變成了屠龍刀。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

    過於注重個人成就的父母往往會錯過孩子的養育,最終導致一生拼命的心血最終變成了為他人做嫁衣,用現在的話說:再大的成功抵不了教育子女的失敗!

    一些大事往往是天命,就算是知道結果,刻意避免,也不會改變結果!柴榮當初就是因為看到一塊木牌上寫著“都檢點為天子”擔心前任殿前都檢點謀位,才提拔了趙匡胤,因為他覺得這樣就可以避開上天的安排,誰知換了趙匡胤做都檢點,反而才真正被謀位了!

  • 20 # 小白說華史

    前言

    在五代十國中,後周的皇帝周世宗,可以說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皇帝。他一心想一統天下,南征北伐,然而天公不作美,他英雄早逝。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日,在北伐的途中,三十九的周世宗因病去世。

    (周世宗柴榮)

    在去世前,周世宗把後周的政權留給了他七歲的兒子柴宗訓來掌管,為了保證後周政權的延續,他進行了精密的安排,讓符彥卿、範質、趙匡胤等人作為託孤大臣,輔佐七歲的周恭帝。

    但是沒想到他死後的第二年,趙匡胤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取代了後周政權。

    那麼周世宗臨終前是如何安排的?他給兒子安排了哪些託孤大臣?為什麼趙匡胤輕易就打破了他的這些安排?

    一、立皇后,拉攏地方勢力代表人物符彥卿

    周世宗柴榮立魏王符彥卿的女兒為皇后(即小符後)。這個符皇后,是周世宗第一任皇后(已故宣懿皇后)的親妹妹。而他們的父親魏王符彥卿,是天雄軍節度使。手握重兵,割據 一方。

    這個時期的符氏一族非常的顯赫,在當時無人能及。再加上符彥卿天雄節度使這個位置的重要性。

    天雄:河北的南部,河南的北部,而京城開封在河南的中部,這個地方就是唐代著名的河朔三鎮,也叫河北三鎮,最北邊的那個盧龍鎮就是幽州(今北京),中部是成德鎮(今河北正定),南部式魏博鎮(今河北大名)。

    (河北三鎮)

    河朔三鎮非常重要,這個地方在五代十國是一個批量生產皇帝的地方。五代時期一共有十三任皇帝,其中有六個皇帝是出自魏博鎮,幾乎佔了一半。

    由此可知,符彥卿他這個節度使的重要性。

    所以,周世宗要拉攏符彥卿,他有四個目的:

    1.防止符彥卿奪位。

    2.用符彥卿來抵禦契丹,保衛後周的北方不受侵略。

    3.震懾天下。符氏家族是一個很有名望的家族,周世宗希望符彥卿輔佐他七歲的兒子,以此來震懾其他各地方諸侯。

    4.互相牽制。讓地方集團跟中央集團互相牽制。

    有符彥卿震懾天下,讓後暫無後顧之憂。二、安排三個輔政肱骨大臣,輔助七歲的兒子,穩固朝政

    (1)首席輔政大臣——範質

    (劇照-範質)

    範質,性子急,他不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也不是一個韜光養晦的人;他喜歡當面批評人(面責),毫不留情,當面給人辦的下不來臺;他廉潔,身為高官,但為人很廉潔。

    範質的這些特點,註定了他不會形成一個政治集團,周世宗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選了他為託孤大臣,來輔政他的兒子。

    (2)王溥

    王溥是周世宗非常信任的人。在周世宗打高平之戰時,文武百官中只有王溥堅決支援他,其他人都反對他。而且王溥這個人很忠心,郭威臨終時,把王溥升為宰相,並說了一句話:“吾無憂矣”,如果讓王溥來輔佐我的養子,我沒有什麼憂慮了,非常放心。

    王溥忠臣後周,那麼對周世宗七歲的兒子也必然是衷心擁戴並竭盡全力輔佐。

    (3)魏仁溥

    魏仁溥,忠誠,並且具有超級記憶力。

    當年郭威要找京城軍隊的花名冊,就是軍隊的人數以及將領的名字資訊,魏仁溥說不用找了,他憑著高超的記憶力,把當時有多少軍隊,有多少將領以及將領的姓名全部說出來了,最後拿花名冊一對比,一點不差。

    魏仁溥是從一個刀筆小吏一路靠著自己的政績提升上來的,他很正直,是個謙謙君子。

    周世宗看重魏仁溥的君子之風,有一個君子來輔佐年幼的兒子,這無疑一件有益的事情。三、安排趙匡胤擔任殿前都點檢

    從太祖郭威到周世宗柴榮,他們都對趙匡胤非常的信任。而周世宗柴榮更是覺得趙匡胤是個好乾部,值得把自己七歲的兒子託付給他。

    (1)趙匡胤能打仗,趙匡胤先是跟隨周世宗三次徵南唐,參加高平之戰,後又跟隨北伐,一路兢兢業業,出謀劃策,立下過汗馬功勞。

    (劇照-趙匡胤)

    (2)周世宗覺得趙匡胤很忠誠,史書記載了一件事情,在徵南唐時,趙匡胤打下滁州城以後,他的父親經過滁州,要求他開門(他爹想見見他這個兒子)。

    趙匡胤對他父親說,父子感情雖是至親,但是夜間不能開城門,這是王命。

    國家大事,即使是父親來了,也不能進。

    結果是讓他父親在城外呆了一夜,第二天早晨才讓他父親進城,父子相見。

    趙匡胤“因公廢私”,讓周世宗柴榮很是欣賞,覺得趙匡胤這個人值得信任。

    趙匡胤打仗是身先士卒,辦事是公而忘私。周世宗更加的信任趙匡胤,於是安排他接替兵權。

    四、安排韓通做侍衛軍二把手,牽制趙匡胤

    周世宗安排韓通做的這個官職叫“侍衛親兵馬步軍副都指揮”,就是侍衛軍的二把手,這個職位具有調動整個京城軍隊的權力。

    周世宗臨死之前安排的另外一支禁軍的二把手來負責調兵事宜,是為了牽制趙匡胤。

    趙匡胤雖然是殿前司都點檢,但是他沒有調兵權,調兵權在韓通手裡。

    不得不說,周世宗這樣的安排,真的是用心了,讓他們相互制約,很難形成獨擋一面的軍事勢力。

    周世宗安排了三派勢力:地方勢力,中央的輔政大臣勢力,加上軍隊勢力,形成了三方輔政的格局,他覺得這樣一來,政權就穩當了。

    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周世宗精心安排的三方輔政格局只在他去世的半年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半年之後就被趙匡胤打破了,他的柴氏江山變成了趙宋江山。

    五、為什麼趙匡胤能打破這些安排?輕易得手?

    在小編看來,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1)不均衡

    周世宗柴榮雖然安排了三方勢力人員,但三方的力量不均衡。

    首先,三個輔政大臣都是文官,背後沒有槍桿子支撐。俗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宰相也一樣。雖然你是宰相,但是人家手裡拿著槍,照樣敗下陣來。

    三個文臣宰相不行,他們勢力最弱,不能制衡其他兩方勢力。

    其次,地方難治中央。符彥卿雖然是地方一派軍閥,勢力很大,但是地方的軍隊無法控制中央的軍隊,如果中央有變故的話,地方是無法抗衡中央的。

    另外,禁軍有侍衛軍和殿前司,殿前司是趙匡胤管,侍衛司是由韓通這撥人管,這兩方勢力也不均衡。

    (2)易破壞

    很容易遭到破壞,而最容易形成破壞的就是人際關係太複雜。

    趙匡胤在後週中央禁軍有著複雜的人際關係,掌握禁軍大權的人物基本都與趙匡胤有著親密的關係。

    中央禁軍,殿前司的一把手是趙匡胤,二把手叫慕容延釗,是趙匡胤最好的朋友。

    《宋史》:“初,延釗與太祖友善,顯德末,太祖任殿前都點檢,延釗為副,常兄事延釗;及即位,每遣使勞問,猶以兄呼之。”

    趙匡胤和慕容延釗的關係特別好,趙匡胤稱呼慕容延釗為老兄,當了皇帝以後照樣如此,他倆是鐵哥們。

    殿前司另外還有兩個高階軍官,一個是石守信,一個是王審琦,這兩個人也是趙匡胤的鐵哥們,他們兩個跟趙匡胤屬於“義社十兄弟”。

    這樣一來,殿前司的四個高階將領分數一派,都屬於“趙家軍”,這就很危險了。

    而侍衛司的一把手李重進剛剛平定了淮南,擔任了淮南節度使,不在京城。二把手韓通有勇無謀,遇事兒沒主意,很容易對付。侍衛司另外還有兩個高階軍官跟趙匡胤關係也特別密切,而且跟趙氏家族都有姻親關係。

    如此一來,中央禁軍的高階將領幾乎都成了趙氏集團的人,趙匡胤手握禁軍大權。

    有著如此複雜的人際關係在,無論周世宗如何精心的安排,最後人會把這些精心安排都給軟化了、弱化了。

    (3)三個輔政大臣集團並不團結

    宰臣集團:範質,王溥,魏仁溥。

    周世宗在臨終時,把範質等人召喚過來,跟他們說了這樣的一句話,《資治通鑑》"王著藩邸故人,朕若不起,當相之。"

    說王著是他的老部下,如果我去世了,要讓王著當宰相。

    結果,範質一出來,就說王著這個人整天嗜酒如命,醉生夢死。不同意王著進宰相集團,始終沒安排王著。《資治通鑑》:"著終日遊醉鄉,豈堪為相!慎毋洩此言。"

    範質有私心,如果王著進來,可能會分他的權力,王著不進來,那他就是宰相集團最有名的人。

    作為首席輔政大臣的範質,有著如此排擠他人的心思,可想而知,這個宰臣集團肯定會因為各種利益而存在分歧,繼而分崩離析。

    有著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周世宗的安排也就不是固若金湯了。而事實也證明,他的這些安排確實失效了,他最信任的人(趙匡胤)一手打破了他的安排。

    結言

    為了後周江山的長存,周世宗費盡心思進行精密地安排,可結果還是於事無補,他的柴氏江山最終還是丟了。

    終究人算不如天算。

    他沒料到的是那最讓人難測的人心,自古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利益紛爭,尤其是在那個動盪的年代。

    人人為的都是自身的利益。

    他的後周江山沒了,取而代之的是趙宋王朝。

    趙匡胤,這個他最信任的人,謀奪了他的江山。

    不禁令人唏噓。

    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讀史不能只看其表面,更要聯絡當時的歷史背景去思考,這樣才會有更多的收穫與感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搬運工一天吃幾碗飯,就能搬運幾十噸水泥,能量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