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信陽湖山

    謝謝邀請!不僅僅在中國,在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端午節。儘管各地風俗習慣不同,但端午節大同小異,最重要的仍然是吃粽子、賽龍舟。

    在河南信陽,尤其是信陽廣大農村地區,除了春節,端午節應該算是相當隆重的節日。

    每年的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前後,正是信陽廣大農村地區栽秧割麥兩頭忙的時間,這天女主人都會放下手中的農活,在家包粽子過端午。

    農曆五月正是蚊蠅蛇蟲活動頻繁之時,為防孩子家人被叮咬,早晨把剛砍回的艾蒿插在大門兩邊,寓意驅邪避災。

    用自家地裡獨頭蒜煮給孩子們吃,意為以獨(毒)攻毒;用鹹鴨蛋蛋黃代替雄黃酒等不一而足。

    確定了戀愛關係的青年男女,男方要接女孩子來家裡過“端午”,不然會被村裡人笑話男方“小氣”。

    女孩子來了,男方除了包粽子,還要開油鍋炸麻葉,歡歡喜喜玩夠一天,臨走再給女孩子備上一些,甚至蒲扇洋傘等,再買件新衣服也有可能的。

    信陽地區的端午節是否很有意思?

  • 2 # 徒步大美自然

    文章正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我把它貼上分享給大家。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宋·張耒《和端午》

    端午節,是小時候孩子們除春節之外,最盼望的節日。

    大學畢業留在省城工作後,每年的端午節,雖然也吃了鹹蛋、吃了粽子,偶爾還在門上插幾根菖蒲和艾草,但始終缺少小時候在農村過端午節的那種味道。

    兒時的端午節儀式,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吃,端午是新麥成熟時節,當然在麵粉上做文章;其次是懸掛菖蒲和艾草來裝飾家門;再次是小孩和姑娘佩戴五彩香包,把自己美美的打扮一番。

    喝雄黃酒,吃“油坨坨”,或者白麵饅頭蘸紅糖水

    當年農村的生活很艱苦,糧食青黃不接,每年麥收前,想要吃一頓麵條常常都困難的,因為陳年的麥子已經吃完了。

    端午時節,新麥已經可以磨麵粉了,在孩子們渴望的眼神中,大人挑著或者揹著新收的麥子,到附近的“打米機房”,將小麥磨成麵粉。因為節約,平常時節麥皮除得很少,麵粉都比較發黃;但在端午節這天,大人們特地專門去磨出精面,即機器第一次磨出的麥心部分,看起來很白,是最好的麵粉。即便是這樣的頭道麵粉,做出饅頭也是泛黃的,不像現在的麵粉,做出來的饅頭,白得很嚇人。

    那時貧窮,大家尤其重視過端午節,也許是可以藉端午犒勞一下自己吧。

    我常常是在端午的前一天黃昏或者當天的上午,跟在挑了半籮筐新麥的父親屁股後面,一起去附近的打米機房,將新麥磨出頭道麵粉。中午時分,家家戶戶把積攢了很久的菜籽油拿出來,將新磨出的頭道麵粉,用小蘇打發酵後,炸幾鍋黃燦燦香噴噴的“油坨坨”,或者蒸一鍋用老酵面發酵的又白又大的饅頭。

    端午節吃油坨坨和饅頭是很有講究的,先要把塊狀的“黃糖”(就是現在的紅糖),敲成小塊,加少許水用大火蒸成稀稠狀,剛出鍋的油坨坨或者饅頭,用手指扳扯著一小塊一小塊地蘸著黃糖水,吃起來的味道,簡直不擺了,真的是安逸得板。

    這也許是小時候,我們都扳著指頭數日子,盼望過端午節的緣故。

    “雄黃酒”是必須要喝的。當年,農村糧食不夠吃,只能用爛了的紅薯拿來烤酒,喝在嘴裡有一股爛紅薯的味道。先在碗裡把雄黃磨成細粉,再兌上“紅苕酒”,攪拌均勻;喝雄黃酒之前,父母用手指在酒碗中蘸上雄黃,在孩子的耳朵、額頭、手心、肚臍處,塗抹成紅紅的樣子,有的孩子額頭上用雄黃寫成“王”字,借虎威以鎮邪,最後每人再喝幾口“雄黃酒”。

    喝雄黃酒,傳說可以起到防蟲防蛇的作用,京劇《白蛇傳》中,白蛇喝了端午的雄黃酒顯出蛇形,當初的藝人們一定是根據這風俗來結構故事的,《白蛇傳》的廣泛傳播一定程度上又強化了這一風俗。

    午飯後,母親還會把專門留下的雄黃酒,灑在每間屋子的“卡卡角角”,邊灑邊念,“雄黃酒,雄黃酒,雄黃蛇見骨頭酥”,據說這樣可以驅趕蛇蟲類。

    門上掛菖蒲和艾草

    端午日,還有一個風俗,每家每戶在自家的門框上,插上菖蒲和艾草。端午過後的一段時間,路過每家的門口,都會飄來一陣艾草的特殊香味。

    端午節晚飯過後臨睡之前,母親們還要用準備好的菖蒲和艾草,在鍋裡煮一大鍋滾燙的開水,加井水兌涼後,孩子們用來洗澡搽身,據大人們說這樣可以治療和防止面板病。

    小孩和姑娘佩戴五彩香包

    在端午節到來之前,家裡的母親和姐姐們,用她們的巧手,組合各種漂亮的花布和多彩的絲線,熬夜繡製出大大小小的各式香包,香包有的像猴子,有的像老虎,有的像小豬,香包裡面裝有香草雄黃之類磨成的香粉。香包的繡織,顯示了姑娘的錦心和巧手,往往成為青年男女間表達濃濃愛意的信物。

    五彩的香包戴在身上,散發出一股股特殊的香味,既是裝飾,也防蚊蟲叮咬。上小學那會,端午過後,孩子們之間都要比拼,看誰家的香包又多又好看。小朋友戴上幾個特別漂亮的香包,會特別有面,特別的驕傲。

    在成都舉辦的國際非遺節上,我曾經看到過很多漂亮的香包(也叫香囊),其製作工藝已經是非遺傳承了。

    後來慢慢知道,中中國人過端午節,最普遍的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很多近水臨江的地方,都有划龍舟比賽的風俗。

    端午節,還有吃粽子的習俗,但在當年的農村,也許包粽子太麻煩,大家很多時候就選擇性地忽略了。

    大詩人屈原有句詩,幾千來激勵了一代一代的中中國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湘遺俗至今留。

    -----明·邊貢《午日觀競渡》

  • 3 # 山河如此多美麗

    端午節在我們膠東半島這裡是大節,是全年春節、仲秋節三大節日之一。每年臨近端午節,已成家立業的兒女們要給雙方老人送雞鴨鵝蛋,表示對長輩的孝敬。端午節的頭天下午要折桃樹枝,到山上採艾蒿拔麥子,放在門楣上。據說,桃枝避邪,艾蒿避災,麥子祈收,祈禱全家沒病沒災,小麥豐收。細想一下,時令五月,天氣漸熱,各種病菌溫度適宜繁衍,艾草含有一定的祛病作用,不能不驚歎先人們的智慧。

    最令人難忘的是,端午節吃雞蛋,吃粽子,那香那甜的感覺深深刻在記憶中。早晨天還不亮,母親就早早起來,把幾個月自家養的雞鴨蛋積攢起來,全都煮熟,鍋裡還有煮熟黍米,每個孩子分雞蛋,多少看誰家的生活條件。然後用香蒿和花朵泡水洗臉,早飯吃不完的米,中午用蘆葉包三角形粽子,米香汲取蘆葉淡淡的山野泥土的芳香,回味無窮,記憶滿滿。

    一年又近端午節,這些流傳的習俗,是人與人交流的紐帶,連線親情友情鄉思的橋樑。

    願遠在異鄉的親朋好友,故鄉親人記住鄉愁,永遠快樂!

  • 4 # 福財哥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首童謠所唱的便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過端午節,是中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因為我是山西運城的,我們這邊過端午的風俗

    一.回孃家

    端午這天,已出嫁的女兒要早早起床買幾樣禮物然後帶著老公和孩子回孃家,孃家媽就做一桌豐盛的飯菜來招待回家的女兒一家,甜粽子、油糕、油饃,油菜角是飯桌上的主角。

    二.佩香囊

    佩香囊,是我們這邊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內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者採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細辛、甘鬆、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藥粉,再用綵綢扎繡而成,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三.栓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又俗稱五色絲、五彩絲。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實際上,五色絲可以驅邪避瘟的象徵意義遠比實際功能明顯 。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 5 # 翼寶寶

    作為貴州銅仁這邊的小山村,每次到端午節,我們就會上山去摘粽子葉,然後拿回家洗乾淨,兩張背對背摺疊在一起,裝上洗乾淨,瀝乾的糯米,包在粽子葉裡面,包裹成一個三角形狀,用棕葉子捆好。然後放在鍋裡煮熟。

    偶爾會包一些臘肉,或者紅豆在裡面,也有大粽子包小粽子,有的也會包硬幣在裡面。誰吃到,就表示他是幸運兒。

    這也算是一種有趣的節日吧。

    我們小時候好像都很喜歡過端午節。因為有粽子吃,最主要的是很享受制作粽子的那個過程。

    雖然吃不了多少,但是一家人在一起很開心。

  • 6 # LJC逍遙客

    我們家鄉是扒龍船,扒龍舟周邊的村都有自己的,是分開日子的,叫龍船景,邀請各村的龍船來友好比賽,也遊船(游龍),都是傳統龍舟,每村有一到兩條傳統龍,一條標準龍,以前有吃龍船飯,你路過可以走去吃,但現在沒有這個習慣了。

  • 7 # 燕山常青客

    汨羅江水怒濤天,枉去忠良何以眠

    ———端午祭屈原

    我的家鄉在河北,民風淳樸祭端陽。自古以來有關端午節的風俗習慣雖然各地稍有不同,但大體上主要是南北方的差異。南方主要是划龍舟和包粽子,一說是祭祀龍祖先,一說是紀念屈原。而在北方則主要是包粽子和掛艾草。

    有意思的是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到無論是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還是北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其掛艾草、薰艾、藥水浴等習俗內涵是相通的。

    到了近代,人們更是把吃粽子、掛艾草,都和偉大的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緊緊的聯絡在一起,以祭祀一代忠臣的愛國英魂。

  • 8 # 常懷感恩之心2020

    我們老家端午節基本上是與農忙一起的,家裡都在忙沒怎麼刻意的過,主要是吃油糕,最大的樂趣啦,現在常懷念那個味道

  • 9 # h千祥雲集

    我們這裡端午節不是很隆重,以前都沒有人過,有時候和麥子趕在一起,就不過了,也沒啥意思,就連粽子也很少吃。自從國家設定了端午節假,才算有人買點粽子吃簡簡單單就算過了。

  • 10 # 九天攬月C

    五月節吃灰水粽,樣子像年糕。端午要吃釀苦瓜,有(走黃巢)的習俗,怕死的吃了早餐出門去,或者不怕死的吃了午飯後出門去,不呆在家裡。因為古時候黃巢到處殺人。廣東客家。

  • 11 # 使用者2856056411285

    我們北方人過端午節的熱情還是沒有南方人高,僅僅是吃雞蛋,包粽子,(何況現在很多人並不會包粽子)或者是門上掛束艾蒿,就是這麼簡單。人家南方人賽龍舟、紀念屈原等大型紀念賽事活動可是熱鬧多了。也可能我們這裡三面環海並不適宜龍舟比賽吧,也可能我們離屈原的家鄉太遠了吧……。

  • 12 # 3422241964

    我們皖北人過端午,首先是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早晨起來,大門的上方兩邊插上艾蒿,煮雞蛋拌蒜泥,小孩的手和腳上都糸有五彩絲線,寓意新的一年裡沒病沒災,健康快樂…

    我們這就這風俗,朋友們;和你那裡的風俗一樣嗎?

  • 13 # 快樂春天15

    謝謝邀請。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由來己久的傳統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古代的屈原。在我們北方,端午節的習俗,從五月初一就開始有賣桃樹枝和艾蒿和人工編織的粽子等等,五月初五這天早上太陽還沒出來之前就在門口兩邊插上艾蒿和桃樹枝,吃粽子和吃煮雞蛋和鹹鴨蛋,吃餃子,在我們當地現在就有包粽子的了,總之,在我們家鄉是很重視端午節這個傳統文化節日的。

  • 14 # 山村鄉音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端午艾蒿,它的莖葉都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淨化空氣。端午插艾和菖蒲有一定的防病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直被領導否定,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