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尼古拉斯憶心
-
2 # 跪射俑
其一,曾鞏因為歐陽修而出名。
當年文壇領袖歐陽修在選擇進士的時候,看到一篇文章寫得極好。他很想把這篇文章的作者選為狀元。但是,他認為,放眼那時候的天下,只有他的學生曾鞏會寫出這樣的好文章。因此為了避嫌,把這個作者選為第二名榜眼。誰知道拆開卷子後,才發現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曾鞏,而是蘇軾。
蘇軾那時候還不出名,因為歐陽修的這個舉動,很快就名滿天下(當然了,他能夠紅遍古今歷史,主要還是靠實力)。而曾鞏因為被歐陽修認為,只有他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他也因此變得不同尋常。
後世在選擇“唐宋八大家”的時候,肯定也聽說了這個故事,因而也就特別留意曾鞏,把曾鞏選入了這個名單之中了。
(曾鞏)
其二,曾鞏的文章具有“道德審美”。
曾鞏的文章沒有什麼突出特別的地方,現在選入教材給孩子們讀的也不多。沒有另外七位那樣特色鮮明。但是,曾鞏的文章卻有一個這樣的特點:含蓄典重,雍容平易。
這個特點,雖然沒有“韓海蘇潮”那樣犀利滂沱,但是,恰恰是這個特點,比較符合古代提倡的文風。
古代對於文章的寫法,有一個總的要求,叫做“衝談平和”。沖淡平和的文章,被稱為文章的最高境界。《紅樓夢》裡面公子小姐們晒詩。第二輪優勝者是林黛玉。但是第一輪優勝者卻是薛寶釵。為什麼薛寶釵的詩歌,會成為優勝者?就是因為她的詩歌符合“沖淡平和”的特點。
“沖淡平和”是一種文章審美的要求,其實同時也是一個道德審美的要求。我們經常說《四書五經》,《四書》中,《中庸》只是一篇文章,為什麼被特別提出來?就是這篇文章所講的,是對古代讀書人的一種道德要求。如果一個讀書人能夠達到一種“中庸”的境界,這個讀書人就可以叫做“君子”了。
曾鞏的文章,雖然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但是達到了文章的最高境界,並且符合對文章的“道德審美”。因此,他的文章也就特別引起了後世的注意。
不過,卻也因為他的文章缺乏鮮明的特色。雖然被選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但是在後世的影響較小,因此大家感覺,曾鞏有些“名不副實”。
-
3 # 文淵閣武狀元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裡先要了解一下“唐宋八大家”的由來,才能評說。
唐宋八大家由來簡介
評定標準源於“古文”運動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特點是質樸自由,以散行單句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於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
反對,自南北朝以來,文壇上盛行駢文,流於對偶、聲律、典故、詞藻等形式,華而不實,不適於用。
唐代中葉及北宋時期以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因同時涉及文學的思想內容,所以兼有思想運動和社會運動的性質。這一運動發起於中唐,但它的成功卻在北宋。除韓愈、柳宗元外,唐宋八大家中的其餘6人,即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都是北宋中期人。
韓愈的古文,本有“文從字順”和“怪怪奇奇”兩種風格,後追隨者們片面發展了韓文奇崛艱深的一面,古文運動逐漸衰落,駢文又在晚唐五代的文壇上佔據了主導地位。
北宋建國之初,柳開曾大聲疾呼恢復韓柳的古文傳統,但所繼承的則是唐代古文運動末流奇澀古奧的遺風,王禹偁也反對五代以來浮豔相尚的文風,但所見與柳開不同,他在提倡“韓柳文章李杜詩”的同時,把“傳道而明心”和“句易通、義易曉”作為古文寫作的標準,糾正了柳開等人文風的流弊。繼承王禹偁古文傳統而作出了較大貢獻、成為北宋古文運動中堅的是歐陽修等人。
歐陽修等人也主張“文與道俱”,但已偏重於實用,而不專指遙遠的道統和空洞的性理,對四六文的駢偶形式,也採取了比較實事求是的靈活態度。歐陽修進一步開創了平易流暢、駢散結合的古文新體制,使其成為宋代古文的基本特色,併為此後元明清諸代所遵循。
於是明人朱右把歐、曾、王、三蘇六家與韓、柳合稱為“八先生”,茅坤編選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禮的地位。明代宋濂、唐順之、王慎中、歸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陽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無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運動的啟發或影響。唐宋古文運動,可說是中國散文發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由唐宋古文運動開始的古文新傳統,支配文壇1000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才被白話文所代替。
《宋史》曾鞏本傳記載其政績卓著,為政廉明,所至興利除弊,剪滅凶頑,關心民瘼,發展生產,深得百姓擁戴。曾鞏業績主要在文學,《宋史》評價:“曾鞏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宋之中葉,文學法理,鹹精其能,若劉氏、曾氏之家學,蓋有兩漢之風焉”。
曾鞏的歷史影響表現在政績和文學。
曾鞏治齊(濟南),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得意的一筆,《宋史》本傳載“知齊州,其治以疾奸急盜為本”。興修水利、疏通大明湖,惠澤後世。齊人在大明湖畔建“南豐祠”以志紀念,至今仍為大明湖公園一景。明景泰年,南豐縣學汪倫在他苦讀的南山岩洞前建一亭臺和祠堂,紀念先賢,激勵後人。
曾鞏的文學成就,在當時產生過很大影響,文名一度僅次於歐陽修。曾肇作《行狀》說:“婦人孺子皆能道公姓字,其所為文,落紙輒為人傳去,不旬日而周天下”。南宋思想家朱熹將他目為理學先驅,多次到南山苦讀遺蹟處憑弔,相傳留有手跡“墨池”二字,鐫刻石壁。明代唐宋派茅坤將其文章列入八大家。清代桐城派將其散文為作文楷模,備受推崇。
范仲淹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
其代表作散文《岳陽樓記》駢文味道很濃,詞藻華麗,音韻鏗鏘,多用對偶句以寫景狀物。不僅對仗工整,含意深刻,且句法多變多樣,多姿多彩。這一特色和全文其他因素共同組成這篇文情並茂、膾炙人口的佳作。
結語結合史實可以看出,曾鞏在古文運動的貢獻大於范仲淹。嘉佑二年(1057)的科舉改革,古文運動取得成功時。范仲淹已去世5年,生平出任參政知事,相當於副宰相,提倡科舉改革的古文運動輕而易舉,但並沒有。曾鞏的在貢獻主要體現在文學上,范仲淹的貢獻主要體現現在思想方面,對文學體裁併不是十分重視。因此唐宋八大家曾鞏入選無疑。
-
4 # 麥穗日記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個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具體指唐朝的韓愈、柳宗元以及宋朝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這八位散文代表作家均是主持唐宋時期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他們提倡散文,反對駢文,主張尊奉儒教道義,文風應該質樸流暢,而非綺靡雕琢、浮豔晦澀。北宋文學家范仲淹也有著相似的文學主張,認為“國之文章,應於風化,風化厚薄,見於文章”,反對“專事藻飾,破碎大雅,古道不適用”的浮華文風,卻沒能入選“唐宋八大家”之列,這與范仲淹本人所處的時代、范仲淹的政治成就有關。但曾鞏作為歐陽修的學生,之所以能夠入選“唐宋八大家”,與曾鞏“自然淳樸、細密條理”的文風有關,也與他是古文倡導領袖歐陽修的學生有關,他能位列八大家,是理所應當。
歐陽修倡導古文運動時,范仲淹已逝世,無法做積極的參與者范仲淹(989-1052)稱得上是北宋開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27歲的范仲淹進士及第,在廣德軍司理參軍事擔任訟獄勘鞠一職,主要負責案件審理的工作。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38歲的范仲淹在應天府書院興辦教育,此時的他熟知社會發展狀況,上書仁宗稱“國家進入繁榮時期,應大力興辦教育,培養人才為國所用”,並做文章《南京書院題名記》來盛讚應天府書院的教育成效,文中寫道:
經以明道,若太陽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時之妙萬物焉。誠以日至,義以日精。聚學為海,則九河我吞,百穀我尊;淬詞為鋒,則浮雲我決,良玉我切。
在這段記載中,范仲淹提倡“文以明道”的思想,認為做文章應該宗經明道、重視用嚴謹的道理鍼砭時弊,只有這樣,才能吸納四海的名士,共建北宋的繁榮盛世。這一主張與中唐時期古文運動的提倡者韓愈“志在古道,文以載道”的文學思想如出一轍。
然而北宋的古文運動倡導者歐陽修於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利用主貢舉的機會,對文風險怪的士子痛斥,力在改變“太學體”的淫巧侈麗,浮華纂組,主張“知古明道而後履之身,施之於事”緊密關切現實問題,鍼砭時弊,文道統一。
此時,范仲淹已去世,歐陽修作為北宋文壇領袖,開始帶領學生蘇軾、蘇轍、曾鞏,在王安石和蘇洵的鞏固下,沿著唐代古文的發展道路,結合當時的詩風改革,並吸取了唐代古文運動的經驗教訓,主張“道文至勝”、“簡而有法”的創作原則,奠定了古文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結合唐宋古文運動的社會背景可知,中唐時期由韓愈、柳宗元領導的文學革新運動是以儒學為旗幟,以復古為號召,以文體改革為中心,以保護唐王朝的統治,所以韓愈、柳宗元開始注重先秦兩漢時期的散體文,反對六朝駢體文,力圖恢復言之有物、自由靈活的散文;到了北宋年間,以歐陽修為代表的文壇領袖,吸取晚唐五代時期駢文優勢迴歸,導致政治滅亡的教訓,開始繼承創新古文核心思想,發動“新古文運動”。
而范仲淹作為北宋文人,他的一生功績都在對國家的貢獻,如興辦教育、抗擊西夏、慶曆新政等政治領域,文學作品數量甚少,一首《漁家傲·秋思》開拓了詞的意境,一篇《岳陽樓記》展示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思,然而其他文章均屬政論散文,多是為國家政策、社會現狀提出建議,並未展現出散文的特點,如他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提出:
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減徭役。
這篇政論散文中,范仲淹在仁宗的應允下,總結了28年來的從政經驗,轉化為改革思想,提出十項改革主張,此時的范仲淹已經55歲,他在抗擊西夏戰役中,以“修建堡壘,攻破西夏”的戰績深得仁宗歡心,便下旨任范仲淹為宰相,大刀闊斧進行政治改革,史稱“慶曆新政”。在這篇政論文中,我們看到范仲淹極高的政治見解,可見,范仲淹的政治成績遠高於文學成就。
縱觀范仲淹一生的文學成就,便是他在鄧州期間寫的《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詩文稱得上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精神境界的最高寫照。范仲淹一生以政治建設為主,報國利民、建功立業、鞠躬盡瘁地做了一位直言納諫、政績顯赫的賢臣,他的政治形象掩蓋住了文學的鋒芒,並不及歐陽修、蘇軾等人著文無數。
曾鞏作文自然淳樸、文道統一,憑實力入選唐宋八大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北宋的科舉考試群星璀璨,蘇軾、蘇轍、曾鞏三人均在這場考試中脫穎而出,這三位文人均成為歐陽修一手提拔的後起之秀,為“新古文運動”的革新做出了極大貢獻。其中,曾鞏最為才華橫溢,深得歐陽修器重,甚至被歐陽修評價為“最喜歡的學生”。歐陽修第一次見曾鞏的文章,就感嘆道:
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送楊闢秀才》
在歐陽修看來,曾鞏的文章是學習雕琢浮豔的“太學體”,卻能夠脫離太學體的束縛,猶如百鳥中的魚鷹,文風成熟自然不事雕琢,可謂是立意高遠。而在曾鞏入歐陽修師門後,歐陽修也曾直面誇讚曾鞏:
所深念者,執事每曰:“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二書》
在歐陽修看來,門下弟子千百人,唯獨曾鞏是最得意的弟子,言語間看得出歐陽修對曾鞏的喜愛。曾鞏的文章源自儒家的“六經”,繼承了司馬遷、班固的文章傳統,強調孔孟哲學觀中的“仁”和“致誠”,在他的散文中,常以“自然質樸”之風說理論事,如曾鞏的《墨池記》,將記敘、抒情與議論融合一起,引用王羲之的勤奮刻苦來揭示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文中寫道:
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曾鞏在這篇散文中開篇寫墨池的位置、形狀等,轉而寫道王羲之“臨池作畫”的情景,來探討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是“以精力自致,非天成”,意在說明王羲之能夠取得優秀書畫家的名譽,是靠他自己後天勤學苦練的結果,夾敘夾議中抒發著內心的情感,然後又進一步推論道“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將散文題旨昇華到後世的仁人志士,啟示世人勤學苦練的重要性。
曾鞏的論事之文寫得紆餘委備,委婉曲折,生動形象揭示道理,深入人心,蘇軾曾稱讚道:“醉翁門下士,雜沓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所以,曾鞏能位列“唐宋八大家”確實是實至名歸。
-
5 # 魏晉子知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個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明代初年,有個叫朱右的讀書人選了他們的文章編成《八先生文集》,八家之名便始於此。明代中葉的散文家唐順之所編纂的《文編》中也僅收了上述八個人的作品。另外一個叫茅坤的人也根據朱右、唐順之的編選方法選了八家的文章,編輯為《唐宋八大家文鈔》,共一百四十四卷。由於這部書流傳很廣,“唐宋八大家”這一名稱也得以廣泛流行,至今仍為人所沿用。
“唐宋八大家”是主持唐宋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所謂古文也就是針對六朝時期華麗無物的“駢體文”而言,“駢體文”往往講究華麗的詞藻、工整的對仗、優美的文字等,但是卻不能表達具體的思想內容。唐宋八大家,他們提倡言之有物的散文,反對六朝的浮麗文體,給予當時和後世的文壇以很大的影響。
由此,可以看出:入選“唐宋八大家”必須是唐宋時間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范仲淹雖然也有很不錯的古文,比如《岳陽樓記》,但是他與上列的八位人物相比,在古文運動方面的成就遠不如他在詩詞方面的成就,也就是說,他不屬於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還沒有成為當時古文運動的領導層的人物,因而,後來的朱右、唐順之、茅坤等都沒有將范仲淹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
回覆列表
筆者還記得上中學時,老師總是讓我們背唐宋八大家的名字,並告訴我們:這是必考的。可是當時背了也就背了,並沒有細想,但後來瞭解得多了,卻發現這八大家其實評得有很多看似不太合情理的地方。
既然是散文八大家,那筆者只提兩個問題:1. 曾鞏都能進唐宋八大家,為何更有名氣的范仲淹不能?2.范仲淹不能進八大家,憑什麼蘇洵能進,真的是沾了兒子的光嗎?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清楚唐宋八大家是誰先提出來的。這個說法是元末明初文人朱右提出來的,當時他要編撰一本《八先生文集》,就定下了這8人。所以從一開始不選范仲淹,而選曾鞏和蘇洵,其實很有可能只是朱右的個人喜好問題,不能說明任何問題。但是到了明朝中葉,文人唐順之在編寫《文編》時,也用了朱右的說法,這就說明當時大家是同意朱右的看法的。
而後,到了明末及清代,這一說法也沒有被打破,就再次印證了八大家這個評法是深得人心的。 因此,筆者提的兩個問題,就值得我們好好考慮。先看第一個問題,論名氣,曾鞏的名氣肯定是不如范仲淹的,事實上不只是名氣,論散文水平范仲淹也更勝一籌。曾鞏的經典散文有《醒心亭記》、《遊山記》、《道山亭記》、《墨池記》等,他的散文質樸婉約,在當時是很受推崇的。
所以,難以進入八大家的原因或許就在於這個“懶”字。不過這個咱們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范仲淹一心都在朝堂之事上,寫文章在他心裡只能排在後面。 我們再看第二個問題,范仲淹是因作品太少了,那蘇洵是能進唐宋八大家是不是沾兒子的光呢?筆者認為不是,相反蘇洵是長期被大家忽視的一位散文大家。蘇洵的散文,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字字珠璣,很多我們如今常掛在嘴邊的名句其實都出自他手。比如: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