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拾遺補闕論古今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中國各族人民都有過年的習慣。那麼過年的習俗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呢?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為,一個習俗的產生和演變需要很漫長的過程。最初的習俗發展到現在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過年的習俗在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特色。糊門神、貼對聯、掛年畫、貼窗花、包餃子、做年糕、掛彩燈、放鞭炮等,是我們當前在春節期間依然可以看到的傳統習俗,雖然有些習俗在流傳中已經消失了,但上述習俗卻保留了下來,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習俗及其傳說。

    糊門神:傳說唐太宗生病時,夢中聽到鬼叫,睡臥不安。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恭知道後,全身披掛戰袍,手執兵器,守衛在門旁。當夜,唐太宗沒再作惡夢。後來他便命畫工畫了秦叔寶、尉遲恭的像掛在宮門上,稱作門神。後來老百姓仿效,也貼此像以避邪惡。

    貼對聯:過年貼對聯來源於古代的桃符。《淮南子》記載,桃符是用桃木製成的。五代時後蜀宮廷開始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後主孟昶曾題到:“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副對聯,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曾命令各家張貼對聯。可見自五代起,歡慶的祝詞,換掉了符咒。後來,桃符也被大紅紙張書寫的春聯所代替。

    包餃子:夜裡零點古代稱作“子時”,過年時人們要吃除夕包好的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也就是新舊年交替從子時起的意思。餃子的名字,便由此而來。過年的主要食品除了餃子外,還有年糕。年糕品種繁多,顏色如金如銀,有年年高升之意。

    放鞭炮:古代放鞭炮,最初是點燃竹子噼啪作響,後來在竹筒中裝進火藥成為爆竹。以後人們用紅紙裹上火藥,點燃後聲音更清脆,取名為“鞭炮”。過年除了放鞭炮,還放各種花筒、火箭、流星、煙火等。關於放鞭炮的來歷,我想大家都耳熟能詳,據說與一種叫作年獸的動物有關,這裡就不給大家詳細解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七個月了,怎麼知道孩子的智力高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