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鹿的成長日記

    英語啟蒙越早越好

    為什麼這樣說呢?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世界公民”那個理論,今天再給提一個大家都不太瞭解的一個方面。瞭解了這個原因,會對你們啟蒙英語上有很大的幫助。少踩一些坑。

    #乾貨#

    語言是一種訊號,是一種技能,就是你可以不用通過書面的學習,就可以通過類似肌肉記憶的方式記下的東西,這樣學會的技能還包括游泳、自行車等,這些都是通過實踐去學習的,你只要會了,這輩子就不會忘記了,它是被儲存在大腦“技能區的”,所以文盲沒上過學,也會說話。

    而你通過大腦的思考、背誦等學習方式去學到的東西就會被存入認知區,這些知識的特性是需要思考、不用會忘記,比如最大的行星是哪個?這種後天學習的知識,就是在你的認知區。你可以記憶深刻到不會忘記,但是你無法保證每一個點都不忘記,或許你害需要花一些時間在你的大腦裡搜尋對應的資訊。

    那有些媽媽是不是應該想到了,這就母語浸潤式“習得”和後天翻譯式“學得”的區別了吧。我們這一代人學習英語的方式就是翻譯、背誦、記單詞,的確有很多學的好的、運用自如如同母語的,但大部分人達不到這麼優秀,而且其中有多麼辛苦我們都知道。我當初給孩子啟蒙英語的目的就是不希望孩子像我這樣辛苦學半輩子然後還是啞巴英語。而且這種方式學出來的英語,是儲存在認知區的,你長期不用了會忘記,你需要通過翻譯去思考,甚至she、he、單數複數時候總是卡頓或失誤。

    那麼現在我們有這麼好的機會給到孩子,我們一定要避免再用我們當時適用於大齡兒童的方式用到現在身處語言黃金期的我們的孩子身上。那什麼是好的方式呢?想想,為什麼會有“學齡前”這一說,意思就是學齡前的孩子不適合學得,更適合習得。3歲前的年齡是天然優勢,你要好好利用,學得那是學齡後的事情。

    既然是習得,那就不得不講到母語浸潤法了,顧名思義,就是模仿母語學習的方式去習得外語,多去想想我們是怎麼學會中文的,就知道英語可以怎麼去學了。

    大家都知道,家中如果有說中文的、英文的、方言的環境存在,家裡的孩子也會說這“3種”語言的。這樣一想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你怎麼啟蒙中文的,就怎麼啟蒙英文,這樣大方向你是不會違背自然規律的。你會帶孩子讀中文繪本、做中文遊戲、說中國話,那麼英文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習得入“技能區”。你不排斥中文和方言,那就不要排斥早點學英語啦。越早越輕鬆。大娃有大娃的學習方法,那就只能後期習得了,所以家有小娃的家長們請不要猶豫了,抓住啟蒙黃金期吧。

  • 2 # 如意妞妞

    這是好家長才會提出的問題,贊你一個!

    只有家長足夠用心,孩子才有可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我把英語啟蒙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潛意識優化階段,可以從生下來算起,也可以從胎教算起,主要工作是在家裡塑造一種英語語境,比如播放英語兒歌、看英語類的輕鬆搞笑的節目、英文歌曲、動畫片等等,每天都安排至少30分鐘的英文內容讓孩子聽,父母如果英語好的話也可以做些簡單的對話,和寶寶講一些英語單詞或句子。胎教是否有用,現在也沒有一個科學定論,有人反對,也有人支援,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多看些、聽些輕鬆愉悅的英文視音訊內容,準媽媽心情也會不錯,這對胎兒肯定沒有壞處吧。而出生後的孩子,慢慢開始感知外部世界,對中文和英語都有了印象,這對他(她)長大一點開始正式啟蒙是有好處的。有了提前感知,潛意識裡有了印象,對啟蒙後的學習會有幫助。

    那該如何進行英語啟蒙呢?

    先說一項準備工作,那就是——戒掉電視!戒掉電視!戒掉電視!

    小孩子對電視機裡的花花綠綠的世界是沒有什麼抵抗力的,家裡開著電視機,孩子的興趣就不會放到英語學習上!

    英語啟蒙有四大件:動畫片、兒歌、繪本和兒童詩歌。選材的標準就是兩個詞——簡單、直觀!具體的意思就是——不需要翻譯,看看就明白了;或者,不需要明白,聽聽就記住了。那就是好的啟蒙教材。

    很多寶寶喜歡問問題,直接回答他們的問題就行了,多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千萬不要把成年人的思維模式套用在孩子身上。比如孩子跟著MP3學會唱英文歌了,但不明白什麼意思,孩子唱的開心,也不在乎是什麼意思,家長總想著讓孩子多學點東西,拿著歌詞一句句的講,又是記單詞,又是學句式,後果往往是,孩子不再喜歡唱兒歌了,因為他們知道,一首好聽的兒歌后面,還有一段段的歌詞需要他們去學、去背。

    總之,啟蒙階段,興趣培養放在第一位,怎麼讓孩子對學習英語感興趣怎麼來!

    當孩子能唱很多歌曲的時候,英語發音方面的啟蒙工作就算是取得初步成效了。

    第三,快速提高階段,一般認為四到六歲是快速提高階段,聽力、閱讀、會話等能力在這個階段會有快速的提高,家長要把學習材料備足,多用原版教材,聽純正發音,英音和美音都可以上,一般情況下,孩子分得清,也學得好。

    英語學習要抓住語言敏感期,0~12歲都屬於語言敏感期,6歲以前被稱為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段。所以,以上的安排是基於語言敏感期來進行的,是有科學依據的,而我們的親身經歷也能佐證這一點。

    最後說一點,孩子們往往在某些方面表現很突出,這是天賦,天賦各有不同,基於孩子的天賦重點培養,兼顧其他,一切還是要順其自然。

  • 3 # 果媽帶娃

    英文啟蒙是媽媽們都繞不開的一個話題,10個媽媽裡有9個有心給孩子做英文啟蒙,而這9個裡面有8個不知道如何給孩子進行啟蒙的,正因為如此,打著英文啟蒙旗號的機構越來越多,水也越來越深。

    深刻地記得前輩【華盛頓大學】腦科學家Paricia Kuhl老師的TED演講~

    她有一個眾所周知的研究: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明顯下降。

    大家可以看到這個的曲線圖,剛好印證了千媽一直以來的觀點:學習語言最好的時期就是一出生,3-7歲就已經呈直線下降趨勢▼

    而且Paricia Kuhl老師還在TED演講中指出:

    也就是說,6-8個月的孩子就已經有了【聽音辨音】的能力,而且如果不斷接受英文的刺激,那麼孩子在接下來的英文學習中,會順利很多;但是如果沒有接受第二語言的刺激,便失去了學習第二語言的優勢。

    所以說,0-6歲英文啟蒙黃金期真的別不重視!英語啟蒙真的越早越好!

    但是並不是說,英語啟蒙就得毫無理性地大把砸錢!很多媽媽聽到早教機構這麼一說,就很容易焦慮、被忽悠,因為自己本身不是學英文的專家,不知道如何給孩子做英文啟蒙,再加上知道學英文的重要性,便特別容易被忽悠。

    甚至好多“病急亂投醫”的,即使是幾萬塊、十幾萬塊的學習班都毫不眨眼地給孩子報,但是上了一段時間,沒效果後,後悔發現也晚了,娃的錢和時間都砸出去了~

    其實,很多英文學習機構還是挺專業的!

  • 4 # Po和Bradley的麻麻

    我大兒子在國內長到一歲後來的美國,當時我很少跟他說英語,他也只是會說簡單的詞,但是對於中文和簡單的英文完全可以聽懂。來了美國周圍環境變成了英語環境,我還是隻和他說中文。他開口很慢,但是兩種語言都可以聽明白。一直到兩歲半左右,他還是隻說簡單的中英混合詞作為表達。三歲後送去早教(他們這五歲才是幼兒園),和小朋友老師接觸多了,很快學了很多英文句子,他還是時不時的說點中文詞彙,可能對他來說,分不出中文與英文,只是會哪一個就用哪一個。和同齡單種語言環境的孩子相比,他開始真正說話的挺晚,但是當他開口了就慢慢進步很快,每天都有新的句子,新的詞。現在的他,我說中文,他會用英語回答。但是我教他念古詩,他也可以比較準確的發音重複。我相信他以後會熟練運用兩種語言的。老二就比較快了,現在一歲兩個月,會說爸爸媽媽,拜拜,給…而且基本可以聽懂我說的所有中文指令…有些是令我感到意外的,如:把衣服送到洗衣房,他準確的做到了。(我感覺我沒有重複過多次洗衣房這類詞,但是他也學會了)…當然,也許跟著哥哥玩兒中學就進步快吧,同時爸爸的英文他也基本上明白。

  • 5 # 春天早起的鳥兒

    準確的是從胎裡,就可以學英語了。之前我的美國同事,在中國懷孕,在中國生產,孩子由一箇中國保姆照顧。孩子到了1歲,只能說單詞,不能說句子。我起初聽到的時候,就覺得不能太早學習兩種語言,哪一種都學不好,之後,這個孩子到了2歲,突然一天,可以自如的說兩種語言了。我想說的是:孩子多語言的培養,不能和單一語言的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點一樣。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但是效果可是不一樣的。

    如果非要一種語言成系統了,再學另一種的話,我覺得2歲就可以,雖然中文,也不一定說的多好,但是基本的積累已經具備了。孩子是神獸,不可思議的接受和學習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燈關了之後,還會發出微弱的光或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