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紫禁公子

    崇禎皇帝平均每年換三個內閣首輔大臣,是不是拿著大明王朝開玩笑?

    崇禎帝是大明的最後一位帝王,大明朝之所以會被滅,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崇禎帝的多疑。在崇禎帝的這一生當中,內閣首輔這一職就換了50多個人。崇禎帝在位17年的時間,就換了50多位內閣大臣,由此可見,他一年平均就要換三位大臣。他會這麼頻繁的換大臣,最主要是因為他太過於多疑,害怕大臣在高位上呆久了以後,心會變野變大。但是他換大臣,並非是看能力來選,而是看運氣。他居然設定了一個抓鬮的方式,讓學士們隨機抓選,抓上了,那就被任命為內閣首輔。這就導致了朝堂之上頻繁的換內閣首輔,使得朝堂上百官們也是心存不滿,百姓中也是覺得人心惶惶。

    崇禎皇帝在位的這段時間,內閣首輔一直是變來變去。許多大臣一夜之間就被驚喜砸中,然後歡歡喜喜地坐上了這個高位。結果沒過多久,就直接又被從高位上拉了下來。這樣極強大的落差感,心理承受力低的人還適應不了。不過,這50多位大臣中,也還是有幾位幹了實事的。比如說李標,文震孟,陳演等人。在這麼多人中,李標的表現是最為突出的。他在位期間,一直都保持著本心,幫助崇禎帝料理了魏忠賢等人。但是,即使如此忠心的人,也終是引來了崇禎帝的猜疑。他先後兩次都坐上了這個位置,但是兩次都被廢。心灰意冷的他,最終就選擇告老還鄉,再也不混跡官場。

    而文震孟也是其中一位有名的內閣首輔,他是一位狀元,憑藉著他的才學,他也是得到了崇禎帝重用。但是他是抓鬮而成為內閣首輔的,人們稱讚於他,倒並不是因為他的能力出眾,而是因為他的氣節值得人們讚揚。崇禎帝選出來的內閣首輔,基本上都是大學士。這些人多少都還有點本事,但崇禎帝在用人這一方面,真的是一大缺點。這些有用之人在他的手中,也不會被任用。所以,這樣一位誰都不信任,就只想靠自己治理好天下的帝王,最終就會使得天下滅亡。

    崇禎帝用抓鬮的方式來選出的大臣,也算是開創了先例。但是,他這種方法的缺點也特別明顯。有可能選出來的人,正好都是沒有本領的人。想當初,叛軍打過來的時候,內閣首輔們都是面面相覷,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獻出了好計策。從這也能看出,他選擇的這一波內閣首輔,基本都是比較平庸的人。如此一個高位,居然讓這麼平庸的人來擔任,這純粹就是將朝堂當成了兒戲。

  • 2 # 與君論史

    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

    當時的明朝外有滿清韃子,內有闖王造反,中間還要與士紳階級做鬥爭。所以當時的崇禎皇帝真的是為國操碎了心,但是得不到統治階級利益享受者的支援。

    細細的看一下三個內閣大臣都是有自己的政治主張,並且出發點也是為了解決大明的問題。但是他們所施行的主張是站在自己利益集團的基礎上,換句話說,集團的利益高於國家的利益,所以每個閣老的晉升都伴隨著一次朝堂上的變動。但是僅僅有自己集團的支援是玩不轉大明王朝的,毫無意外的他們都玩脫了。犯錯了就要捱打,隨著政治主張得不到體現,他們就成了替罪羊,都或者被貶,或者調任了。

    但是大明王朝不可能不解決出現的這些問題吧!所以理想化又病急亂投醫的崇禎就一次次的更換政治施行者,想要改變大陸的頹勢,這也造成了政令的更改,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國勢的頹敗,最終使大明朝退出歷史舞臺。

    在崇禎的施政方陣中,不管黑貓白貓只要抓著耗子就是好貓,在大臣們一次次描繪的藍圖中,選擇他們上位。在閣老門們一次次失敗中信心盡失,最後煤山自盡。崇禎從來沒有想過拿大明王朝開玩笑,只是得不到想要的效果而已。

  • 3 # 塵垚4

    崇禎是個敬業的好皇帝,旦眼光、氣量、權謀、能力等都有限,明朝的氣數也決定了他的作為,在這種條件下一年換幾個首輔非常正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學習糖藝,不知道那有啊,知道的介紹下,謝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