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音悅心靈魂

    知名的篆書家有王澍、洪亮吉、孫星衍、錢坫等人,他們燒毫寫“玉筋篆”,基本上以秦篆為範本。其中錢坫(1714——1806)較為傑出,他在摹古的同時也進行 了積極的探索,他在晚年,把鐘鼎、石鼓、秦漢銅器款識等揉為一體,忽圓忽方,似篆似隸,形成了一種古茂生動的新貌。

    到了清代中期,由於碑學大倡,社會的審美觀發生了大的轉變,篆書家紛紛出現,這時篆書的面貌基本上擺脫了秦篆的束縛。鄧石如(1743——1805)首先崛起,打破了篆書千年來死氣沉沉的局面,他從三代鼎彝、石鼓刻石、漢碑額、瓦當等古文字中吸取營養,用筆運指絞毫,佈局計白當黑,筆勢流暢,神采飛動,使其篆書別開生面,而成為開宗立派的大家。同時,形成了以他為首的一大流派——鄧派。鄧派中的風雲人物有吳熙載、程荃、莫友之、楊沂孫、徐三庚、吳育、鄧傳密、趙之謙等人,其以楊沂孫、趙之謙最為傑出。

    到了清代晚期,書壇上的有識之士力求擺脫鄧石如的影響,紛紛在鄧派篆書之外別尋蹊徑。這樣,在篆書形態和風格上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獨具一格者有陳介祺、吳大瀓、吳昌碩、丁佛言、範永祺、章炳麟、李瑞清等人。其中造詣高、影響大的要數吳大瀓、吳昌碩等人。吳大瀓(1835——1902),一生好集古器,研究小學,其篆書吸收了石鼓、金文、秦詔版的意味,故結體方正,筆力沈雄,富有金石氣。吳昌碩(1844——1927),其書法、繪畫、治印均為一代巨擘。他力攻石鼓文,並陶熔三代金石文字,能融入畫法和篆刻的刀法,故其書氣格不凡。晚年的篆書結構茂密壯偉,取勢峻峭,筆力凝鍊遒勁,力能扛鼎,遠非一般名手所比,是鄧石如之後篆書第一人。

    光緒廿五年,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字,又為書家們開一寶山。後來,以工書甲骨文而名世者,有丁佛言、羅振玉、丁輔之、董作賓等人。至今能工甲骨書法者也不乏其人。

    縱觀清代早、中、晚三個時期的篆書藝術狀況,從小篆到大篆,再到甲骨文,向著文字發展的反方向發展。這個有趣的現象說明了清代碑學把篆書藝術開拓到了多麼廣闊的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hone 8人像模式怎麼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