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心一棧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這一問,直擊靈魂,催人淚下。

    黛玉不愧是仙姝,具有靈性,總是看到、想到與人不同的一面。

    當然這也與她的生活經歷有關,敏感而獨特的視角看透了世事。

    黛玉卻心生悲憫,看那盛極一時的花兒落在地下被人踐踏,有的隨風飛舞掉落渠溝。

    她不忍潔淨被褻瀆,怕那落花隨著流水,不知漂向何處,便把它們攏入自己做的錦囊裡,埋在地下。

    一捧淨土,葬了曾經的美好……

    葬花,也預示了埋葬的是黛玉的青春和美好。

    “現在葬花,別人都笑我痴;以後我離世了也不知道誰來葬我?那時候你們還會笑嗎?”

    黛玉幼小喪父母,寄居賈府中,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日子,讓她痛苦壓抑萬分。

    看那花開花落,思及自身孤苦無依。

    恨極了不能自主,脆弱而又堅強的生命在吶喊,控訴這世界的不公平,孤獨悲傷感油然而生。

    遂以花喻己,泣誦《葬花吟》。

    一字一句,皆是血淚,震撼人心。

    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自己將來會葬在哪裡呢?自己去為花兒“收豔骨”,將來誰為自己掩風流?

  • 2 # 玉蝶侵梅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如泣如訴的詩句,詮釋了黛玉悲慼的命運和身如浮萍的處境。

    父母雙亡家庭敗落後,黛玉隻身一人來到賈府(舅舅)家中,雖說也不外待,疼愛有加,但怎比親生父母在身邊,寄人籬下的生活,思念親人的情緒,再加上有恙的身體,造成了性格上的殘缺,總覺著光陰如夢,度日如年。

    多愁善感的黛玉,看到殘花凋零,甚覺悲悽,觸景生情,睹物思人,感嘆這人生多變,世事無常,恰巧又遇去怡紅院吃了閉門羹,心頭不順,想想自已的身世,何況不似這落花一般,同情憐憫之心油然而生,今日花落有人拾掇,他日自己歸去又能是誰來安排。

    說花似花不如花,看似說花,實際是對自已人生的感嘆,自已孤身一人,無依無靠,尚有寶玉可以寄託,奈何寶玉和自已的戀情也在朦朧之中,前途渺茫。頓生滿腹惆悵,甚覺淒涼,不覺悲從中來,現代人看見佳人殘花在一起,感覺好似一幅悽美的畫卷,可按當時黛玉所處的環境來說那有什麼生命美學可言。

    曲終人散,寶玉與薜寶釵的結合讓痴情人黛玉的生命走到了盡頭,賈家也將拉開衰敗的序幕,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的故事不會終了,它會永遠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舞臺上傳唱著,傳唱著。

  • 3 # 芬芳隨筆

    說林黛玉的葬花辭之前,有必要提這麼一件事。

    《紅樓夢》,第二十六回裡,寶玉又一次用《西廂記》詞和黛玉調笑,黛玉假意惱了。

    晚上她到怡紅院去看寶玉,偏晴雯沒聽清黛玉叫門,也就拒絕給她開門。

    多情且多疑的黛玉,在怡紅院吃了閉門羮,想自己的身世,寄居舅家,有苦無處訴,只有一個知心的寶玉,又鬧了彆扭,擔心他真的惱了。

    寶玉雖作為她志同道合的隱祕的情人,卻對未來生活毫無把握和信心。外加寶釵又在怡紅院裡和寶玉有說有笑,更增加了妒意。

    一個多病嬌弱的女孩兒此時孤單單站在花陰之下,無依無靠傷悲哭泣。

    正因為這一次刺激,才匯出了下一回裡,黛玉那篇哀惋纏綿葬花辭。

    題主問:林黛玉的葬花”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翻譯一下就是:你今死去還有我來為你送葬,誰知我這薄命人何日命喪?我今葬花人笑我愚妄呆痴,他年我死埋葬我的又是誰?

    若問生命美學?無非它如泣如訴淚和血,字字句句都同黛玉這個苦命的少女的命運個性融合在一起,成為獨步古今的”黛玉詠歎調”。

    為落花縫錦囊,為落花埋香冢,

    還要為它悲哭做詩,這種荒唐之舉,古今不常見,但寫在黛玉身上,就能夠理解。

    我是芬芳,隨筆生香。請紅學愛好者不吝賜教。

  • 4 # 心寧愛讀書

    這是黛玉對自己身世的慨嘆。她經歷了母親父親的離世,自己沒有兄弟姐妹,心藏寶玉將來如何又都是未知。

    她今日惜花葬花,明日自己的那一天,會是誰來憐誰來葬呢?身心無以託付,才發出這樣的感嘆。

    上一句是“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黛玉感花傷己,正是去看寶玉,晴雯沒有開門之後,被拒絕心情不好,又逢花落悲春,自然流露了心聲,此曲被寶玉聽了去,又引發了他的感慨:人人都有無可尋覓之時,那時我又在哪裡?

    一個在這邊傷感,寶玉那邊也聽得痴了。於是他與黛玉便有一番表白。寶玉說,我其實和你一樣,也沒個親兄弟親姐妹的,雖有兩個也是隔母的。只怕你的心和我的心一樣。

    這種共情讓口齒伶俐的黛玉低頭不語,因為說到了她心裡去了,不覺滴下淚來。

    寶玉又說,你總不理我,教我摸不著頭腦,少魂失魄的,不知怎麼才好。

    黛玉聽了這話,還有什麼氣可生呢?瞬間心情豁然開朗,世間還有暖,就在身邊。她還有寶玉,如此在乎她。

    生命美學方面,黛玉還是希望得一知己,有好歸宿的。看不出什麼殘缺美。人生就是一場聚散,悲歡離合,總要有個收場。

    黛玉對她的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不確定也正是一種美。

  • 5 # 潤沁園2020

    黛玉的聰慧敏感被人喜愛,惹人憐愛。但同時也是她性格的缺陷。她聰慧而富有才華,本該讓人嫉妒。但封建禮教推崇“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和“三綱五常”同為封建統治階級對弱勢階級的統治思想武器。但她博聞強記,家中唯一的小孩。家中父母的掌上明珠。他父親又是文人出身,所以跟著她父親讀了很多書。但從小身體柔弱,這一切造就了她孤傲而多愁善感,悲天憫人的性格。佛家講因果循回,故有做善事‘放生’之說。這都是世人知道和理解的。《石頭子》作者開篇便表明“滿紙荒唐言,誰解其中味。”包括寶玉的瘋癲和出家。看似荒唐實則必然。所以對黛玉葬花也不難理解……她冰雪聰慧,才華滿腹。可憐常年身體多病。女兒出身。沒有發揮施展的空間。只能和姐妹們相互逗樂一下。父母雙亡,年紀輕輕就寄人籬下。看人臉色。這是對一個性格孤傲,敏感的人很難接受的。但造化弄人又不得不屈從……葬花有自己對現實的無奈,對自己的憐憫;又有對自己的哀思,對情感的寄託;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對自己和賈寶玉愛情的迷茫。每每寶玉對那些丫頭表現出多一些注意,也會引起黛玉的醋意,從而發小姐脾氣,一個人生悶氣,更甚躲在被窩裡哭泣……。更不消說自己父母雙亡是沒人給她的愛情撐腰的。這一切的一切……使她沒辦法對自己的愛情有信心,對自己前途有信心……可想而知,她是有多麼的無奈,多麼的無助,多麼的敏感。看似葬花不如說是在親手為自己送葬。自己親手為自己能做的恐怕也只有這麼多了……!滿紙荒唐言,誰解其中味?……

  • 6 # 三秋樹老

    這是林黛玉在巛葬花吟》中寫的一句詩。如果理解為生命的美,顯然與林黛玉葬花之意不合。黛玉葬花是對自已的命運的悲嘆。

    林黛玉寄養於賈府前,其母已逝。後來漸漸長大,對人世之事有所瞭解。雖其終身囑意於寶玉,但受封建禮教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負,自已不能作主。而寶玉雖有意於林妹妹,但不敢衝破封建禮教的牢籠與黛玉結秦晉之好。賈府上下唯賈母之命是從,而賈母不看重兩人的婚姻。黛玉與意中人結合無望,其一悲世也。

    其二,黛玉從小就是病體,加上她多愁善感,雖才貌雙全,但命運不濟,悲從中來,疾病加重在所難免。她想到將不久於世,悲從中來。

    其三,其母早逝,寄人籬下,身如浮萍,不知飄落何處。

    由於上述原因,黛玉想到自已的命運就象是花的飄零一樣,她把花比喻成自已,她不甘心自已的命運,又無力擺脫封建的惡勢力。憐花就是憐自已,她看了花的凋零,就彷彿看到了自已的將來。所以就有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的生命的悲憐之嘆。

    我們只有從書中全面瞭解林黛玉的身世及在賈府的處境,才能正確理解林黛玉所寫的葬花吟的這句詩意。

  • 7 # 文學與教育

    林黛玉可以關心不同形態的生命,在葬花一段中,多少少女從這花上走過,視若不見,而只有他林黛玉,把這些花收拾起來,葬在一干淨之處。

    林黛玉傷感於美好的逝去,但他又認可美好的一定會逝去的。他對美好有理想,而又不沉浸在美好之中,他又是活在現實之中的,但他選擇了生活中的傷感。

    林黛玉生活在大觀園,他享受生活的同時,他也感傷生活,他曾說不喜歡李義山的詩,但又說只喜他一句,那就是,“留得殘荷聽雨聲”。

    這樣使他把關注的焦點,更多的放在這些殘缺之上,對這些給予愛護、給予心疼,並拿出自己的行動,如葬花。

    這樣,他又由物及人,想到了自己,吟出: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的感傷之語。

    本來大觀園,是一個少男少女們歡樂的天堂,湘芸也是一個孤兒,但她享受到了大觀園的美好; 香菱這個受盡苦難的女孩子,他在大觀園中也享受到了大觀園的美好。

    林黛玉本應如此,然而他卻選擇了另一方面,他疼惜每一個生命,可也把自己也列入了這個被疼惜的生命的行列之中,並不能自拔。

    這雖然成就了他一位唯美的詩人靈性,但是,也使的他的年輕的生命早早完結。可以說他的詩是用生命換來的。

  • 8 # 大寶寶兔兔

    這是黛玉《葬花吟》中的兩句,悲傷哀婉的格調,悲傷的是什麼?便是生命無常,如同落花,花易凋落,人生易逝。今日人葬花,日後誰知自己是什麼結局呢?有一種深沉的悲涼美。

    其次,有一種視覺轉換的哲學美。從花落轉到人生,從一種生命轉到另一種生命,同樣的嘆息。站在更高廣的視角,彷彿廣角攝影般的感受。

    其次,哀嘆花落,實則是對生命的哀嘆,有一種博愛的情思。物我一體的渾然之境,也是對情之一字的昇華。花如人生,人生易逝,以對花的憐惜表達對生命的珍重。

  • 9 # 明亡清興紅樓夢

    葬花吟不是什麼生命美學。紅樓夢隱寫明亡清興歷史故事。葬花吟是對逝去的明朝和無辜被殺的大量百姓作者而鑄就的一曲悲憤沉痛的祭奠輓歌。林黛玉“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影射的是明朝北廷崇禎自殺殉國一事。崇禎死的時候國破家亡,死的時候當然不知道——他年葬儂知是誰了!林黛玉葬花根據書中時間線提示,就是記載的崇禎於1644年3月19日自殺殉國一事。書中4月26日,剛好是農曆的3月20號,而葬花吟中又講是“昨宵庭外悲歌發”,昨宵就是昨天,3月20號的昨天自然是3月19號了,與歷史上崇禎自殺殉國時間一模一樣。1644年3月19日,所有朱明百姓的心痛之日。明朝從此走向衰亡的道路。

  • 10 # 尼古拉斯憶心

    黛玉的一首《葬花吟》應該算是《紅樓夢》中很長的一首詩了,悽悽慘慘,哀哀欲絕,道盡了多少相思別離,訴盡了多少人生無奈。明明這會子正Sunny明媚,姐姐妹妹們一個個都在戲耍嬉鬧呢。可黛玉偏偏一個人在山坡那邊嗚咽哭泣著葬花,花冢之下掩香魂。

    黛玉平生最惜花,最憐花,也常常用花兒的命運來自比自己的命運,也難為她的多愁善感。或許是美的悲劇常常令人同情,而她也本性悲觀,所以很多時候想到的是花凋謝之後她要去“瘞玉埋香”,給它們建個“花冢”,有個“善終”的事情。或許她也會因此錯過很多花開爛漫的盛景吧。不過就算她看到花開正盛的時候,應該也做不到只是單純欣賞,珍惜剎那春光,而是賞著賞著就要落下淚來,心想:到頭來還是化為塵泥的。她看到花兒凋謝了,在風中被吹散了,漫天飛舞,由不得自主,就讓她忍不住想到自己在賈府這無父無母的地方所受的委屈。我和那些花兒一樣嬌柔,可是它們零落了有我憐惜它們,來給它們建“花冢”埋葬。

    可若哪天我要是死了,香消玉殞了,又有誰來憐惜我呢?確實,沒有人像黛玉對待這些花兒一樣憐惜她的身後事,她魂歸薄命司的時候正好是寶玉迎娶寶釵的歡喜日子,陪在她身邊的也不過就是紫鵑、李紈和探春罷了。而所謂的葬禮,賈府也沒有能力給她體面,也不過灑過幾滴淚之後就草草了事了。“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遊絲”往往指“蜘蛛絲”,“榭”是說一些掩映在周圍景色中的給人做休息用的園林建築。

    那些柔軟的蛛絲殘掛在春景即將謝幕的亭臺樓閣間,繡花的簾子上也沾上了飛舞的柳絮。心情決定你看到的事物形態。若是一個興高采烈之人,那麼在陰天他也會覺得涼風舒爽;反之,若是一個心灰意冷之人,哪怕在豔陽高照之日也會覺得這Sunny刺目,惹人厭煩。而此時黛玉的心境正是慼慼怨怨,所以她不會去理會當時是否是Sunny和煦還是微風習習,她自然的就把目光掃到那些殘破的、落敗的景象上去。當然,那樣也更添傷愁。只是“柳絮”往往也象徵了“高潔”的品性,這跟黛玉所持的清高也是一致的。“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閨房中的少女憐惜這春景遲暮,滿懷的愁緒無處訴說。憐惜春景逝去,同樣也就是憐惜自己紅顏易老。畢竟,美人遲暮、英雄末路和江郎才盡並稱為“人生三大悲哀”。

    只不過現在我們說到這“美人遲暮”就不僅是單指女子的青春容顏易老,而是常常被一些詩人和詞人用來表達自己未曾建立功業抱負可是已經“滿頭華髮(白髮)”的傷悲。這也是黛玉對自己“紅顏彈指老”的感嘆。“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複去”。我手拿著安葬落花的鋤頭走出繡花的簾子,我(愛惜這些花兒),又怎麼忍心行走的時候在飄落下的花兒上面反覆踩踏。黛玉不忍踩在落花上行走,怕鞋子上的泥垢汙染踐踏了落花。雖然花兒已落,可是也要給它留個清白。這也是黛玉自己看重做人清白的道理,無論是生前還是身後。就在她彌留之際還要拉著紫鵑說:“妹妹,我這裡並沒親人。

    因為她是孤女,她心思敏感,常常無人關心,所以她總有世態炎涼之感。但她心底是渴盼能有幾個知心人的。而像她這樣的女孩子看似孤傲,實際上卻是很容易滿足的。紫鵑一直跟在身邊,是真心關心自己的,所以是一個知心人。原本她對寶釵還心存芥蒂,只是接受了寶釵的開導和薛姨媽的關心之後她便信任了她們,也對著她們推心置腹了。所以說,黛玉對於給予她的溫暖是放在心底感激的。“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無論是桃花還是李花明年能再開(每年都能開,這是自然規律,花開花落自有時),只是到了明年這閨中的女孩兒又到哪裡去了呢?花開花落是自然規律,可是生老病死也是人的自然規律啊。那閨中的女孩兒明年又去了哪裡?是否還在?或者是出嫁了?又或者已經香消玉殞?這裡也是她對於自己前路未卜的感傷迷茫。

    我現在寄人籬下,我的命運也不能由我自己掌握。那麼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又終將到哪裡去呢?在這裡她反而羨慕桃花和李花的命運了。“三月香巢已壘成,樑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樑空巢也傾”。三月裡燕子散發著香氣的燕巢已經築好,只是這樑間的燕子太無情。雖然說等到明年花開的時節,你還可以銜著花兒去築巢,卻不料這房子裡的人已經離開了,房樑上也空了,燕子的巢也已經傾倒了。

    燕子常常喜歡成雙成對,在人家屋簷下築巢,而且一般也說燕子在哪家築巢對於那家人來說是一個好兆頭。燕子在古詩文中的意象常常用來表示“春光的美好”、“惜春之情”……燕子的出雙入對又用來表達“愛情”的美好。比如在晏小山(晏幾道)的《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中就有“落花人獨立,微Swift雙飛”這樣的句子。他看到燕子出雙入對,可是一想到自己形單影隻就不免在羨慕之餘添幾分傷感。當然,黛玉在這裡看到人去巢空必然是有物是人非之感的,人走了,燕子也不在了。

    只是,到底是燕子無情,還是人無情呢?這人又是怎麼忍心走的呢?大概有時候也是被迫無奈吧,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離去或者消亡。這燕子自然是可以找到一個別的落腳之處繼續它們溫馨團圓的日子。如果是黛玉看到燕子出雙入對,再看看自己伶仃孤苦的樣子,一定也是會產生更多傷感之情的。 葬花吟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一年到頭三百六十五天裡倒有三百六十天是過的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日子。這裡的“風刀霜劍”當然不僅是表面上說的冷風和寒霜像刀劍一樣逼迫自己就範,而是有深刻含義:比喻黑暗惡劣的生活環境。黛玉道出了她在賈府寄人籬下的悲苦之情。她剛來賈府的時候就知道這裡不同於一般人家,所以她“不肯多說一句話”、“不肯多走一步路”。其實她的很多多心敏感也是跟她特別愛惜自尊,不想被人在背後說閒話有關的。而且她本身來賈府其實也是客。

    長此以往,她的心理壓力其實是挺大的,常常也會有些惶惶不可終日。還有的時候,她也會多心聽到別人罵人的時候以為是罵的自己,所以又暗自淌淚,增添病症。就比如在《紅樓夢》第八十三回《省宮闈賈元妃染恙 鬧閨閫薛寶釵吞聲》中,黛玉聽到窗外有一個老婆子在罵“你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個什麼東西,來這園子裡頭混攪”就以為罵的是自己,竟然因此肝腸崩裂,哭暈去了。這時候還好有探春在一旁替她向那個老婆子問了話,原來是老婆子在教訓她的外孫女兒。這時候黛玉才緩過來。可是,這次剛好是探春在。估計林妹妹疑心這種事情的時候是不少的,而且也不能夠總是有一個人在旁邊替她問清楚說明白。這也是讓她感到“風刀霜劍嚴相逼”的一個重要原因啊。而且她的擔憂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畢竟園子裡勢利眼的人總是比給溫暖的人多。

    開花的時候一朵朵都是獨立著的來爭奇鬥豔的,只是凋零後卻是不分你我地堆疊在一起,再也看不出本來的模樣了。黛玉站在這些落花前,看到它們經過風吹日晒後殘敗的模樣是十分心疼的。再一想到昔日見到的一朵朵錦簇枝頭的光景,更能聯想到自己活著的時候也是女孩兒們中間一道獨特的風景,但若要是死了,誰還能記得誰又是誰?她和這些花兒這麼熟悉,現如今她也辨識不出它們原來的模樣了。那麼將來,誰又能記得她這個故人?寶玉嗎?自己能在他心裡多久呢?是清晰還是模糊?讓我想到了寶玉在黛玉死後尋訪她的那段話,在《紅樓夢》第九十八回《苦絳珠魂歸離恨天 病神瑛淚灑相思地》中:寶玉道:“適聞有一故人已死,遂尋訪至此,不覺迷途。”那人道:“故人是誰?”寶玉道:“姑蘇林黛玉。”那人冷笑道:“林黛玉生不同人,死不同鬼,無魂無魄,何處尋訪?凡人魂魄,聚而成形,散而為氣,生前聚之,死則散焉。常人尚無可尋訪,何況林黛玉呢?汝快回去罷。”但這個故人終究也是尋不得的。“獨把香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我只能自己一個人一邊揮舞著葬花的鋤頭一邊暗暗(為花的凋謝)灑淚哭泣,我的眼淚落在空蕩的枝頭上都可以看見流血的痕跡。黛玉一個人在這裡為花哭泣流淚,好好把它們安葬進花冢的時候,心裡面也是在想,若要是自己以後死了,是否也會有一個人為自己流淚哀傷?她說在空枝上的眼淚都是“淚中帶血”,也就是悲痛到不能自已的表現了。而有這種表現的人一定是十分在意逝去的那個的,所以會帶有深厚的情感。黛玉也不知道將來若要是死的是自己,那麼自己在乎的人,比如寶玉,他會悲痛到不能自已嗎?他會為自己流下多少淚水?“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杜鵑在黃昏的時候不悲啼了,我也把室內的門關上,帶著花鋤走了。

    而我在講《知遇集》的“紅樓人物系列”之紫鵑的時候也提到過“杜鵑鳥”這個意象是悲情的意象。叫聲總是很像人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歸去?歸往哪裡去?落花的歸宿是黛玉建的花冢,那麼黛玉自己的呢?自己的歸宿又在哪裡?我從哪裡來?我要往哪裡去?“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燈光清冷映照在牆壁上,人們剛剛進入夢鄉。冰冷的夜雨敲打著窗櫺,可是我床上的被褥還沒有溫熱。黛玉本身的睡眠質量就不是很好,很少能睡一個好覺的,這也是她身體虛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往往人們都已經入睡進入夢鄉的時候她還是孤枕難眠。而且夜晚是最容易胡思亂想的時候,要是這時窗外還有颳風下雨,室內燈光清冷的話會更覺得孤獨無依,更添愁緒。“被子還沒有溫熱”沒法入睡不過是一個藉口罷了,明明就是心裡想了太多東西,所以睡不著甚至是不想睡了吧。 葬花吟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底事”是“何事”的意思,“倍”在這裡是“更加、非常”的意思,可以在句子裡面意譯成為“如此”。(別人)一定會奇怪我為了什麼事情如此傷動元神?(他們不知道)我(這樣)一半是因為憐惜春天,一半是因為對春天的惱怒。

    難不成這就是所說的“愛之深責之切”嗎?下面有解釋原因:“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我憐惜春天的忽然到來,也惱怒春天的不告而別。無論是來還是去都是不告訴一聲的。在這裡黛玉被傷了心之後就沒有張愛玲那麼豁達了。更何況傷黛玉的還只是春天,傷了愛玲的卻是胡蘭成這個人。愛玲在胡蘭成傷了她的心後,她在信中還能如此大度地說:我想過,你將來就只是我這裡來來去去亦可以。不過雖然這麼說,心裡還是會有無限酸楚的。但黛玉不要那些個“來來去去”,因為她會“憐”、會“惱”。從黛玉對這些正常自然現象的情感發現她還帶著點“孩子氣”的可愛。也有點像黃庭堅的那首充滿“童稚氣”的《清平樂·春歸何處》: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春天在哪裡啊?我想找回它啊?可是沒有人知道了。“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昨天晚上庭院外邊發出了悲涼的歌聲,我不知道那是花兒的靈魂還是鳥兒的魂魄?“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後來寶玉改成“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時,黛玉忡然變色。因為黛玉所住的瀟湘館的窗紗是茜紗,這句誄文原本說是寫晴雯的到最後成了黛玉的命數。黛玉葬花,還用的是一堆淨土掩風流。用“淨土”也是體現了她對於堅守高潔品性的堅貞不屈,可是她葬花的時候卻是想不到將來薄命的自己只能被黃土覆蓋,草草了事。這樣一對比,似乎還是被她憐惜的花兒命運好些。雖然她以花兒自比,可是花兒至少還有她這個珍惜的人在。“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花兒原本就是帶著潔淨來的,所以也是要帶著潔淨走的。(我建了花冢埋葬它們),總比它們在骯髒的溝渠裡沾染上汙穢強。

    黛玉始終追求的也是高潔品性不受這個濁世汙染,她心疼花兒掉入骯髒的溝渠,也是心疼自己在這濁世間不可自主。妙玉同樣是一個清高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之人,她的判詞是“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因為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所以像她們這樣的女子的結局最終還是陷在了淖泥中。“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花兒呀),如今你凋零了有我來安葬你的香魂,可我不知道(像我這樣薄命的人)什麼時候死去啊。黛玉跟花兒說出了自己的心事,我是不知歸期的人。“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我如今安葬花的香魂的時候別人看到了只會笑話我做傻事,可是將來人們怎麼又會知道安葬他們的是誰?除了生前,還有誰人知曉身後的事情?笑話我的同時啊,其實是不知道我們最終的宿命到底是一樣的,都是一抔黃土掩風流。“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試看”為“且看”的意思。(不如你)且看那春天將要過去,花兒落敗的時候,也就是那些紅顏女子老去衰亡的時候了。好知青冢骷髏骨,就是紅樓掩面人。

    葬花吟 附:《葬花吟》原文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複去。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三月香巢已壘成,樑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樑空巢也傾。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獨把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未聞。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豔骨,一堆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 11 # 此箋

    正如富察·明義題詩所言,“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如”,黛玉葬花時所吟唱的《葬花詞》,成為其悲涼命運最悽美的註解。尤其“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語道破了黛玉終將在靜默中香消玉殞的悲劇命運。

    誠如王國維先生所言,“《紅樓夢》一書,與一切喜劇相反,徹頭徹尾之悲劇也。”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將西方美學裡的悲劇概念引入中國的第一人。而王國維所著的《紅樓夢評論》,從生命美學的角度,為解讀《紅樓夢》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因而解讀黛玉葬花詞裡的“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可以從王國維的生命美學角度切入,來把握其背後蘊藏的深刻內涵。在具體分析之前,首先要釐清王國維的生命美學思想包含哪些內容,又有何特點,具體分析如下:

    王國維的生命美學,主要吸收了康德美學和叔本華生命意志論等思想。康德主張“美是無一切利害關係的愉快的物件”,王國維則進一步演化為“美是可愛玩而不可利用者”,主張“一切美皆形式之美”。

    而叔本華的生命意志論對王國維的生命美學影響更深遠。叔本華認為,生活、慾望與痛苦乃三者合一。王國維對此十分認同,認為難以滿足的慾望是人類生活痛苦的根源,“人生活之本質何?欲而已矣。欲之為性無厭,而其原生於不足。不足之狀態,苦痛是也。”

    王國維吸收了中國傳統哲學裡道家的“出世”精神,主張文藝無關“道德政治”,推崇自然無為的“大美”。這種反對用仁義道德限制人審美自由的觀點,其實與康德的“審美無利害性”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人生痛苦的解脫途徑上,王國維受莊子生命觀的影響,追求物我化一的自由之境。這種從精神高度觀照苦難的方式,被他視為解決人生痛苦的理想途徑。在他看來,《紅樓夢》裡的解脫者,寶玉是“覺自己之苦痛”得來,紫鵑與惜春則是“觀他人之苦痛”得來。

    理解了王國維生命美學的主要內涵,結合生命美學裡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己”三個角度,來理解黛玉葬花“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的生命美學內涵,具體分析如下:

    落花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常見意象,常與傷春悲秋、美人遲暮和生命易逝等情感聯絡在一起。文人墨客將落花作為審美物件的活動數不勝數,但真正能為落花堆積香冢而埋葬的人,寥寥無幾。黛玉不僅愛花賞花,更惜花葬花,並以詩詞相和。

    黛玉這種對落花異於常人的感受力與洞察力,正始於“大美”存在於天地自然的美學思想,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黛玉敏銳地捕捉到了花落無主的悲涼命運。黛玉葬花,是對自然生命的最高禮讚。

    黛玉對於自然生命的熱愛,根植於她的“審美無利害性”。除了惜花葬花,黛玉居住的瀟湘館,“鳳尾森森,龍吟細細”,無處不彰顯著對自然生命的欣賞與尊重。黛玉等燕子回家再收簾子,與黛玉葬花的自然生命觀相一致,更與其前世絳珠仙草的自然性相通。

    黛玉葬花,除了源自對於自然生命的尊重,還深受她所處的社會環境影響。寶玉前一刻還以《西廂記》裡的詩文對黛玉暗表心意,下一刻便與寶釵說說笑笑而不管在外敲門的黛玉,這讓黛玉心裡大為不快,抑鬱難解。

    黛玉的這頓“閉門羹”,始於晴雯與碧痕吵架後的怒火中燒而拒絕開門,卻無形中讓寶玉背了黑鍋。加上芒種時節本就有祭餞花神的傳統,黛玉葬花的動機更為充分與強烈。黛玉不僅惜花傷春,更有悲花憐己。

    這種悲劇背後所反映的正是王國維生命美學思想裡的第三種悲劇,“由於劇中之人物之位置及關係而不得不然者”,受客觀環境影響導致。黛玉最終釀成“他年葬儂知是誰”的生命悲劇,正是源自封建禮教對自由戀愛的禁錮與扼殺。

    黛玉葬花,並沒有沉溺在生命易逝的傷感中不能自拔,而是直面“他年葬儂知是誰”生命歸宿的終極追問。在黛玉的生命體驗裡,生命短促並不是最令她痛心的地方,真正令她傷感的是她在這短暫的一生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與絕望。

    這種孤獨與絕望的生命體驗,源自“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命運摧殘,還有“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知音難覓。寄人籬下的黛玉,對親情與愛情的渴望,正是她人生痛苦的根源所在,“不足之狀態,苦痛是也”。

    黛玉在惜花葬花中,讓自己活成了花的精魂與詩的化身。她所關注的不再侷限於個體的生命境遇,而是擴大到對“千紅一哭,萬豔同悲”乃至所有生命體生存狀態的關注。這種對自由之境的追求,正是生命美學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正如生命美學學者潘知常所言,“生命美學認為:真正的美學,必須以自由為經。以愛為緯,必須以守護‘自由存在’並追問‘自由存在’作為自身的美學使命。”黛玉葬花,用自己的淚水與生命譜寫了一曲追求自由存在的時代悲歌。

  • 12 # 我愛小田陽

    《葬花吟》寫得很美,但逐句解說就太費時間了,我們在這裡只說一個大概的意思。它的開頭兩句是“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這是從傷春,從憐惜花的凋零開始寫的。

    這是一首悲傷之極的詩,差不多可以說是“字字血、聲聲淚”了。

    這要從幾個方面來看。

    一方面,林黛玉的個性就是特別敏感。當她被關在怡紅院門外,聽著寶玉和寶釵在裡面說說笑笑,又懷疑這是寶玉故意而為時,那種父母雙亡、無依無靠、漂零在人間的孤獨感會一下子被放大;而平時感受到的一切不愉快、一切有形無形的壓抑都會突然地湧動起來。

    還有一個層面的問題,就是她和寶玉的愛情漸漸深入,已經成為生命的必需,沒有它,生命將無法延續。可是,自由戀愛本身是不允許的,她和寶玉兩個人之間也沒有明確的表白。這個愛情沒有把握也沒保障,那就像狂風暴雨中嬌嫩的花朵,完全沒有力量主宰自己。所以當黛玉對寶玉的信賴發生動搖時,對她的心理對她的感情會產生巨大的震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區裡業主東西丟了,物業不願意負擔責任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