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落寞日子
-
2 # 哥哥愛菲菲
榮迷之中流傳著這樣一件事——某次表演完之後,張國榮回到後臺,跟自己生悶氣。唐先生倒了一杯熱水遞給他,可是他接過來就“啪”的摔在地上。——接下來呢? 唐先生笑著又接了一杯熱水遞給他。
據施南生說,張國榮的所有衣物都按由短到長,由淺到深依次排好,間距一致。拿出衣服後,只要輕輕晃動衣架,衣櫃就會回覆原樣。年輕時,他會如頑童般得意地向朋友演示這個過程。 他經常搬家,家裡有很多東西,但他搬家只用一天。他事先計劃好一切,記得很清楚每個箱子裡裝的是什麼,先搬什麼後搬什麼,到新家後就立刻擺放好。他忍受不了亂七八糟。以上其實是強迫症的表現(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強迫症,表現方式各不相同)。
我的看法是,張國榮內心充滿與生俱來的對美的痴迷,”追求美“這一行為是貫穿他整個生命歷程的內驅力。只有進行藝術創造活動,才能滿足他這種完美主義者對美的嗜好。
(舉幾個栗子佐證:井上雄彥在東京郊區蓋了一棟七層工作樓,有自己專用的電梯,午餐只吃泡麵……這一切都是為了節省時間,避免打斷思路。米開朗基羅曾經連續工作七天,累了就和衣而臥,雕塑做好之後,他發現腳凍在靴子裡拔不出來,又超級想休息,就用刀片把鞋底割下來,血淋淋的連著腳底皮肉——可能大家會傾向說大師缺心眼,但我想說,藝術家的快樂就來自專注,直至作品達到完美這個過程。)
而進行藝術創作活動,本身就是一條走向精神痛楚的不歸路。越是美麗純粹的作品,越是產自作者深刻的悲憫。少年張國榮追求的是成為明星,他從來都認為憑自己的天賦和努力,名和利是他應得的囊中物,只有真心對他的人,是天賜的。而在他功成名就退出樂壇之後,又選擇了復出。這時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我贊同這句話:愛情是不能承載人生之重的,但是事業可以。他說,捕捉人類情感的幽微之處,並在銀幕上表現出來,這幾乎是我生命的本能。在我個人的理解,實現了經濟自由的張國榮,之所以復出,是選擇了藝術創作來承載生命的意義。復出後他不接拍任何商業廣告,而是進行多種風格的嘗試,不斷突破自我。
抑鬱症的可怕在於患者因此而處於絕望的感受之中,絕望促使他們採取自殺行為。抑鬱患者的神經與內分泌系統遭到破壞,失去了普通人走出情緒困境的生理調節機制。
若要細究明星張國榮為什麼會得抑鬱症,需要深入瞭解他的內心世界,有很多榮迷和後榮迷,是認真的花了很多時間來了解我們的偶像,然後發現,我們是如此認同他的價值觀,並且執著不悔。
複雜的問題難以用簡單的結論說清楚,我個人的看法是,他個人的成長和青年時期的經歷,都是很可能使人患上抑鬱症的。而很多人都有程度不同的抑鬱症,只是沒有明顯症狀而不自知。張國榮經歷了抑鬱症的爆發,走到了命運的拐點,自己選擇了自己的終點。我想,他對自己的病也絕望了,雖然醫生告訴他抑鬱症是可以治療的,他也很積極配合各種治療方案,但是結果是絕望,依然不能自控的產生惡劣心境,失去了執行力和內心的寧靜,也給家人帶來痛苦(十年前,醫學界對抑鬱症的瞭解也沒有今天這麼豐富)。
前面有一位範同學認真而善意地提出“煩惱應該面對,總不能以結束生命來面對吧。”我想說的就是,我們雖然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中,對於同一件事物的感知,卻是千差萬別的。
我無意說他缺乏勇氣,而是想強調他的行為中,留戀生命的天性佔了上風。而在張國榮的價值體系裡,生命本身不是最高的價值。病症嚴重到了只有死亡才能結束其影響的地步,那麼他就自己出手讓一切有個出路,是他“主動”性格的體現,而不是對命運的軟弱。
-
3 # 夜場啊升
站得越高一定有人妒忌,壓力大,自己的要求也相應的越高,導致自己抑鬱,奇時他退出也是壓力過太,歌星的圈子其實很小,因為比你牛的的人還有
-
4 # 六六2466
因為太成功了,嫉妒他的人大多。他為了藝術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向世俗妥協。為人做事坦蕩,不會圓滑 ,肯定是要得罪很多人,他一生承受的惡意太多,再堅強的人內心也會受傷。不是他想殘忍地對待自己,是那些惡人殘忍的對待他。
-
5 # 空如齋
每個人的生活,都會有一個相對之境。錦衣玉食,不過飽腹;廣廈萬間,無非一床。
物質上的滿足,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精神與心靈,是心役物矣,而不讓物役。
樹立正確的宇宙觀,世界觀,價值觀,比起原來的三觀,多了宇宙觀—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就不會為一件小事而煩惱了。
用禪宗觀念看—就是意空而後色空,色空而後受,想,行,識空,就進入五蘊皆空,六根清淨。六識到阿賴耶識,就是菩提境,如來藏,種子識。
便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6 # 小白娛樂媒體
並不是殘酷的對待自己,一個抑鬱症患者,他也想好好活著,可以控制不住的,當人的思維陷入病區,他不知道該怎麼辦,在他的腦海中可能離開是唯一的解脫。
-
7 # 梧桐樹下看花開
功成名就,錦衣玉食,從來不是幸福的代名詞,看似什麼都有了,也許什麼都沒有得到,尤其自己最想要的;人前光輝亮麗,人後也許更加寂寞痛苦,因為人前那麼光輝亮麗,人後也許更加無從訴說;每個人都是愛惜生命的,如果可能,每個人都想要好好的活著,應該是再也堅持不下去了吧,這種決定從來不是一念之間,殘酷積累的多了,便希望像鳥一樣自由吧。
-
8 # 鄭秀珊
我覺得張國榮是因為“眾人皆醉而他獨醒”。他沒有讀過中國的古詩文,否則怎麼不像蘇學士既來之則安之。蘇學士一生坎坷,但他無論何時都樂觀曠達。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千年流傳,如果張國榮能知道現在科技如此發達,一定跳腳後悔吧。看他的發哥過得多滋潤。
張國榮自殺因為少朋友沒傾訴。其實他的朋友很多,但能理解能分擔得沒有,真正陪伴他的沒有,才給他可乘之機,讓我們痛失英才。
周圍環境也讓他不認可自己,那時人們不認可同性戀,覺得是怪胎。他一方面不想違背自己,一方面又絕得自己不容於世人。無路可走一死了之。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願死得有價值重於泰山,而不要輕易放棄叫人嘆息。活著總能做些什麼還有萬種可能,死了就飛灰煙滅萬事皆空。
-
9 # 龍哥嘮電影
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年輕女子在四川峨眉山景區的捨身崖邊,背對懸崖,面向苦口奉勸的遊客,一言不發,她張開雙手,仰天而下。現場有女性遊客看到此景後哭泣。
事發當日,當地警方的通報很快查實了跳崖女子的身份:李某某,21歲。事發後,有網友在微博上傳了該女子生前留下的遺書,字跡清秀,一開始便提到“我得了一種病,叫抑鬱症”......在遺書中,她表達了自己的無奈、痛苦、歉意,最後留下一句“人世間的諸位,今生,我就走到這一程,再見!”
張國榮先生正因為這個病是他喪失了活著勇氣,其實有人也說既然有勇氣自殺,那為何沒有勇氣活著,是啊,如果蛇。邊有這樣朋友,多給予幫助,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願您安好
-
10 # 謝建國502
文化大革命很多人都認為是失敗的,但是這段歷史需要重新認識,很多小說電影都在否認這段歷史的重要性。
其實這是不可忽視的一段歷史。一分為二的看待這個問題,不一定能給出公正的評價。但是張國榮的結果則反映出繁華最後的落幕。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認識問題,與吃飽飯有衣穿的貧窮山區形成了強烈對比。我們到底在弘揚什麼,寧原花天價看一次巨星晚會,也不原花一分錢救貧治貧,這是一個國家教育的悲哀,我不反對我們對追星族的抵制,但提醒追星族們有更重要的東西需要我們關注:
國之興旺,匹夫有責!
-
11 # 王小給
活得很純粹的一個人,只是社會人世紛繁複雜。就好比一顆珍珠掉到染缸裡,整日浸泡,可是內裡還是很潔白,這是一個矛盾的存在。矛盾激化到了頂點,於是……
-
12 # 嘶啞的怒吼
站得越高一定有人妒忌,壓力大,自己的要求也相應的越高,導致自己抑鬱,奇時他退出也是壓力過太,歌星的圈子其實很小,因為比你牛的的人還有
回覆列表
因為我們不是經歷人,只能從材料中得出結論。
一.家庭原因張國榮從小就被父親送去英國讀書,學的服裝設計。父親張活海曾為馬蘭.白蘭度做個衣服,拍攝《教父》找過他父親做衣服。可是從張國榮在香港做的訪談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和父母的關係很一般。
可以用“冷淡”形容。
他缺失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種愛——親情
二.娛樂圈的媒體當年的“譚張爭霸”,1988年,譚詠麟宣佈退出一切具有實質競爭性的歌曲獎項。譚的粉絲卻把不滿宣洩在張國榮的身上。咒謾罵,流言蜚語讓張國榮備受折磨,也對當時的演藝風氣失望至極。1989年,張國榮宣佈封麥。
實際上真正的參與者是媒體,唱片行業等漁翁得利者。
三.感情生活她是張國榮第一個送花的女孩——毛舜筠。
如果兩人在一起的話就沒有以後得其實非非了,1982年,24歲的唐鶴德和26歲的張國榮認識了,
抑鬱症抑鬱症是有兩種的:
一種是生理性的,因為腦部裡面化學物品不平衡了,是生理上的;
另一種是就是大家明白的有不開心的事什麼的導致的。
(張國榮)是第一種(生理性的抑鬱症)。”
2002年是黑暗的一年,張國榮的確認患上抑鬱症,那時候的張國榮經常失眠,還發生了幻視幻聽的現象,身體也每況愈下。身邊的同事也發現張國榮異常,他會突然脾氣暴躁,和之前那個溫和的他判若兩人。
2013年4月1日,這一天他和全世界開了愚人節的第一個“玩笑”。抑鬱症應該是他自殺的最主要原因,
就像他遺書中寫到“我從來沒有做過壞事,為什麼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