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裴觀世界
-
2 # 遇見人間四月天
一、
在鴉片戰爭之前,滿清基本解決了中國封建朝代的主要問題,尤其是滿族貴族與漢族士大夫共治天下。
二、
可以說是滿清長期穩定的核心原因: 一方面限制了皇帝的權利(滿清沒有昏君),另一方面又保證皇權不被官僚傀儡或推翻。
一言以蔽之:滿清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集大成。
三、
倘若歐洲永遠在中世紀而沒有大航海的話,清朝很有可能再續個三百年。但無奈這種滿漢共治體系造成了清朝在面對工業文明入侵時一系列愚蠢的應對方案:
一方面滿族皇帝需要漢族士大夫發展工業來應對外部入侵,
四、
另一方面工業軍事對八旗騎兵的碾壓又使得滿族皇帝總想限制漢族勢力的發展。
這就造成了中日兩國同時開始工業化(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但前者失敗,後者卻成功的結果。
五、
滿清的一套政治體系近乎完美地解決了中國封建王朝的主要問題,但喪失了國家體制的靈活性,使得在面臨變局時毫無招架之力。倘若無“兩千來的大變局”,清朝將成為人類歷史上頂級的封建國家,但西方工業化這件事,努爾哈赤當年又怎麼能預料到呢。
六
明朝的遺患以及清統治者無遠見。明宣帝時期,官僚勾結外邦,廢止大明海船,使得鄭和下西洋剛剛建立的海權優勢被廢止,寶船圖紙流落西洋,開啟了西方大航海時代。之後中西實力此消彼長,清朝建立後,統治者更缺乏遠見,不懂得海權的重要性,閉關鎖國,抱殘守缺度日。
七、
南方經濟體動搖皇權。清朝末年對南方完全失控,南方資本十分壯大,迅速積累財富跟洋人做生意,皇權對其無有效控制力,國庫虧空,打仗的時候沒有錢。天平天國起義之後,清政府實際土崩瓦解。
-
3 # 跪射俑
1、列強的持續侵略,弱化了清政府的執政合法性。這一點很要命也很關鍵,晚清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只有八十年,但是清政府對外的戰爭中幾乎沒有勝算,且每次都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唯一一次在中法戰爭中取得鎮南關大捷,其實也伴隨著馬尾海戰的失利。
2、清政府終究是滿族政權,而這個滿族政權沒有實現滿漢的和諧共處。清政府享國兩百多年,算不長也不短的時間了。但是這麼長時間,滿漢的矛盾和隔閡一直沒能消解。中國這麼大,而漢族人口占據優勢,不解決這個問題是一定會出問題的,只是時間長短而已。事實上,如果不是列強對清政府的侵略,可能清政府瓦解的時間更快來臨。可能正是列強持續侵略,而讓清政府統治一直延續到1911年。
3、西方革命思想的傳佈。不管是晚清就斷續傳來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想,還是清政府滅亡後逐漸在中國有影響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這些革命思想都是與封建專制相不融合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革命會一直髮生,直到清政府的滅亡。打個比方,如果清政府熬到1917年,那麼沙俄十月革命,也會催生清政府內部出現馬克思主義。
-
4 # 玩趣世界
我覺得沒那麼多高大上的道理,就一句話:王朝的命運到了該結束的時候了。為什麼呢?
首先,開國皇帝和開國元勳往往很努力,很吃苦,對於那些貪官汙吏的行為會嗤之以鼻,整個國家處於蒸蒸日上的狀態(這裡指大多數人)當然皇帝會開始用各種手段來加強皇權,包括杯酒釋兵權,也有把開國元勳一個一個殺掉。
然後,開國元勳第二代由於出生在戰爭年代,目睹民生疾苦,自身也能夠勤政愛民,治理國家也會不錯。
到了第三代,由於都是含著金鑰匙和權力出生的,自以為高人一等,就會輕視大眾,這個時期會出現大量的貪官汙吏,各個領域都由這些人把持,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矛盾還是慢慢浮現。當然也許會出現一個開明皇帝,比如雍正,但是這是少數,而且皇帝終究治理不了全國龐大的官僚集團,正所謂天高皇帝遠。所以基本上從第四代開始朝代就開始浮現走向沒落的跡象。然後知識分子對於國家和朝廷開始失望,也不是沒有一些能人,但是能人在龐大的官僚集團面前顯得多麼的孤單和無助,這些官僚集團對侵犯固有利益的時候會史無前例的團結在一起,對抗新的改革勢力,也許會出現曇花一現式的改革曙光,但是終究抵不過歷史發展的規律。
到了皇朝末期,由於官僚集團的過度榨取,導致大眾連溫飽都成了問題,假如再來一次天災那麼民眾就會起而反之。
在大亂時期,會有一些愛中國人士基於國家和民族情懷,以救天下百姓為己任,籠絡有能之士推翻當時的統治,建立新的朝代,然後又開始新一輪歷史。
所以清政府滅亡是時代發展和前進的客觀產物,任何人都抵擋不住歷史前進的車輪。
-
5 # 懸疑日誌2
清政府滅亡的內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原因: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由於受皇權獨尊和皇位世襲制的影響,歷代王朝的興衰更迭與皇帝本身的綜合素質有著極大的關係。在雍正帝設立軍機處之後,清代的君主專制成為了封建社會歷代王朝的最高峰,可想而知清朝十二帝對清政府的影響該有多大。而說起清朝十二帝對於清政府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的影響就不得不提到乾隆帝,清朝在乾隆帝在位期間達到極盛,然則盛極必衰,清政府也正是在乾隆帝在位後期日漸衰落的。乾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加上清太祖清太宗),準確的來講乾隆算是個“富三代”。祖父康熙帝、父親雍正帝,前者是安邦定國一代雄主,後者是經國治世一代英主。他們為清政府的發展打下了一個很良好的基礎,乾隆帝在位前期勵精圖治憑藉著祖上留下的一片基業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然其在位後期由於好大喜功、寵幸奸佞致使朝中風氣敗壞,貪汙流弊之情日甚一日。更兼大興土木,四處征戰而戰不得法耗費國力,為清政府的衰落與滅亡埋下了伏筆。其後嘉慶帝繼位雖然懲治了和珅這等鉅貪,但終究未能遏制貪汙舞弊之風。且社會危機不斷民族矛盾加深,嘉慶帝算是個守成之主然面對此等困局,其時手下又沒有太得力的臣屬,便也只得一籌莫展。清朝也便無可奈何地日益衰落了。其後的道光帝是平庸之人又在皇儲問題上選擇失誤、咸豐帝實是昏君庸主、同治帝雖有中興之名然“同治中興”不過曇花一現,且有名無實,再之後的光緒帝非但志大才疏且更是大權旁落,而那位末代的宣統皇帝也只是個空擔帝號的傀儡罷了。他們都未能真正解決清政府存在的危機,而除了這幾人之外還有另外一些人對清政府的滅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慈禧太后、恭親王奕訢及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可以說清政府滅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在政治上的,而政治上的問題又有相當一大部分原因出現在這些清政府的主要當權者手中。這些人或是才德平庸、或是不思進取、或是黨爭內耗、或是走錯了路……總之是廟堂運籌出現了極大的失誤。而廟堂運籌失誤更深層的原因除了這些人的能力才幹和立場品行等原因外更重要的還是清政府腐朽落後的政治制度,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清政府的政治制度已經逐漸的不適用了。這就直接導致了吏治腐敗還有稅收漕運河道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常年累月的堆積最終使清政府積重難返走上滅亡的道路。林則徐被貶之後雖然清政府推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但前者未能逃出時代的侷限,改革及表不及裡。妄圖在保留腐朽封建制度的同時學習西方先進器物來達到其救亡圖存的目的,那麼最終的失敗也是必然的了;後者的改革較前者有所進步從器物層面拓展到了制度層面,可一來變法無群眾基礎、君主立憲制在當時中國社會尚不得人心。二來改革者手中並無足夠權力進行改革,且過於激進。三來改革阻力過大,而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難度太大,中國有兩千多年封建歷史,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的強度遠超世界列國。在這樣的國情與形勢下想要發動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來達到救亡圖存的目的,顯然難度很大。是以最終兩場改革並未成功,雖然在客觀上也推動了中國歷史與社會程序的發展,但終究也讓清政府徹底走向了滅亡。
(二)軍事原因:
自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與列強交戰敗多勝少。其後又有了同太平天國和捻軍的作戰,前期幾乎是屢戰屢敗。雖然後來因太平天國的內鬥和捻軍的分裂再加上英法等國相助,曾國藩和張之洞左宗棠等人陸續平定了這幾方的割據勢力,可清政府在軍事上的接連受挫也使得其軍力大損。清朝自乾隆帝身故之後軍隊作戰能力每況愈下,早已不復昔年盛況。雖然因對付農民起義,曾國藩創立了十萬湘軍,終究也是獨木難支。洋務運動因政治上的缺陷,軍隊作戰意識不強,軍械生產動力不足。更兼官員貪汙舞弊使得軍隊戰力和軍械裝備始終無法達到質的飛躍。李鴻章等人的強軍夢,最終也只得淪為一個美好的幻想。甲午中日戰爭戰敗之後,洋務運動隨之破產。義和團運動失敗之後,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自此清軍幾乎再無重新崛起之可能,便只得任人宰割了。事實上自康熙帝之後,清政府軍隊的創新意識便漸漸消耗殆盡了。康熙時,入關已久的八旗鐵騎便因貪圖享樂而雄風不再,旗人上不得馬、拉不開弓。康熙帝起用漢人為清軍主力,革新軍隊火器,其後因收復臺灣又建立了大清水師。因“九龍奪嫡”的愈演愈烈,康熙被迫放棄了大清水師的擴建,自此清朝軍隊在鴉片戰爭甚至是洋務運動之前幾乎一直保持著康熙時的軍制,如此政府如此軍隊清政府最終的滅亡也就不難想見了。
(三)經濟原因:
清政府因政治和軍事的問題導致財政收入出現了越發嚴重的危機,其主要表現為:官吏貪汙、河道漕運和稅收等問題。鴉片流入中國後中國積貧積弱的程度再次加深,而這之後為了應付戰爭和各種不平等條約,清政府的財政支出日益增加。鴉片戰爭之後小農經濟又逐步解體,資本主義經濟又發展艱難,清政府的“經濟危機”日甚一日。龐大的開支和微薄的收入最終導致了清政府財政的癱瘓,而經濟問題又嚴重影響了政治和軍事,三者間最終產生了一個惡性迴圈。
(四)思想文化和科技發展原因:
除了政治、軍事和經濟之外,在清政府滅亡的內部原因中,思想文化和科技發展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自明代八股取士以來中國文化本已暮氣沉沉更兼士風敗壞。清代大興文字獄,極大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儒學、道學、理學逐步僵化窒息,限制了科技的發展,從主觀上造成了中國的落後。封建禮教對民眾的迫害以及科舉制的腐朽弊端日益顯露,民眾愚昧最終也造成了清政府的愚昧,或者說從開始清政府的愚昧造成了民眾的愚昧,而民眾的愚昧是清政府更加愚昧,最終腐朽愚昧的清政府也只有束手無策的等待入侵者的炮火將國門開啟,最終使得清政府本身承受不住國內外的壓力而煙消雲散。
社會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民族矛盾: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而清政府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且滿清貴族素有重滿輕漢的傳統。其中最明顯的一個例證便是自清廷入關之後直至請政府的最終滅亡,“反清復明”這一口號的呼聲雖然時高時低但卻一直可以聽到迴響。早在清初清政府便頒佈了《剃髮令》隨後更是大興文字獄,又下令禁止滿漢通婚,通過一系列手段打擊了漢族的民族自信心又防止了滿族被漢族所徹底同化。所以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存在。康熙皇帝是滿清貴族中少有的先進之人,但他雖然本人積極向西方學習卻禁止除他本人之外的任何人學習西方的先進理念和知識。其原因也不難想見,漢族的開放性勝於滿族即使開明如康熙皇帝也未免對漢族的戒懼。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才造成了中國的落後與清政府的腐朽。自清政府的衰敗和西方列強入侵以來民族矛盾就在不斷地深化。最終清政府的覆滅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民族矛盾沒能得到很好的處理。
(二)社會的改變和列強的入侵:
由於清政府長期實行“閉關鎖國”的國策導致了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而當入侵者的炮火打破了古老封閉的國門之後,中國封建社會的固有模式和清政府的統治便“譁喇喇似大廈傾”。列強的入侵使中國社會的積貧積弱局面更加嚴重,清政府原本舉步維艱的統治也變得更加艱難了,這直接造成了清政府的滅亡。而隨著列強勢力進入中國,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思想理論也被帶入中國。小農經濟解體,資本主義工商業在中國興起,先進的中中國人也找到了救亡圖存的道路。而此時的清政府面臨的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不相匹配的困境,由此清政府的滅亡則就成了必然之局。
歷史的程序
就歷史學和哲學來看,清政府的滅亡是必然。因為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社會性質和生產關係必然會發生轉變。清政府由於跟不上歷史的程序,沒能準確把控好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自然也就會被歷史所淘汰。
-
6 # 臨章燃
先說最終結論下面再逐條分析。
清政府滅亡其實質上還是生產關係無法適應生產力的日益發展,是上層建築與生產力發展的矛盾!
首先,客觀上
階級矛盾,資本主義世界的入侵導致清政府逐漸變成了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即其上層建築已經變為國內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相互勾結,生產力即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和無產階級的產生,革命思潮的影響。
如果長篇大論,幾萬字都說不完,但其本質就是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的代言人,而近代的主要矛盾也變成了各受壓迫人民群眾與帝國主義以及封建餘孽的矛盾。
落後的生產關係不能適應新的階級和生產力變化!
主觀上,清政府內部的腐敗沒落,封建勢力繼續壓迫剝削國內勞動人民,包括新生民族資產階級,新生無產階級,農民階級。
先是兩次鴉片戰爭從外部給予了清政府重創,然後內部的太平天國運動給了讓清政府內部實力大跌!雖然之後洋務運動和新軍改革,但是這些都是隻單純的發展生產力沒有去改革上層建築的生產關係,反而讓新思想傳播的更快!因此必然失敗!
-
7 # 逆轉天堂
大限將至唄。
本來國壽已近300年。
達到了王朝末期,猶如一個垂死老人。
然後又碰到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無力應對,就死翹翹了。
其實沒有這所謂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清朝也會因為其他原因死掉,因為王朝國家的壽命大抵也就是300年。
能超過300年的王朝在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
-
8 # 論語社
大趨勢,擋不住!沒人打,自己倒!朽已極,不成木!死而腐,僵不住!天道深,理極易!至易理,氣有數,言不言,不可不!
-
9 # 野史如此
封建王朝無法跳出歷代王朝初創——盛興——衰敗——滅亡的規律。清王朝到了後期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內部和民間矛盾不斷積累,走向滅亡是必然的。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當時世界正處於資本積累發展階段,貿易和戰爭推動世界變化和融合。清朝仍沿襲舊制,經濟、文化、制度都不能推動社會發展。
二是封建王朝思想保守,導致武器等先進科學不得發展,反受限制。例如清末洋務運動和未戌變法實習過程中處處受到制約。最終都是失敗結束。
當然,還有近代名族革命先輩等人的愛國壯舉,不願國家 人民收到皇族和洋人壓迫。勵志革命的決心。
附:清帝退位詔書
-
10 # 墨藍飄香
傲嬌自大,閉關自守,然後在富裕的國情之下玩物尚志,皇親國戚、三公九卿缺乏危機意識,驕奢淫逸。進關統治大漢江山兩百多年了,居然種族觀念還涇渭分明,不相信漢人,只信任其八旗子弟,導致民心背向,缺失群眾基礎,自毀根基,始終被漢人視作外族,欲推翻而後快!而當年開疆拓土的八旗子弟早已糜爛不堪,再加上慈禧太后的權欲和既得利益、朝臣離心、鴉片入侵、停留在冷兵器時代的軍事實力落後。因為之前太過富裕,所以一味地以為黃金白銀能填滿入侵者的胃口,再不濟就割地稱臣,導致後續國內民不聊生。各地大大小小反叛和起義此起彼伏,削弱了清政府的戰力。在內外交困之際,還信奉“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主張,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使得僅存的保家衛國的信念也消耗殆盡。所有的不利因素和統治者的格局,使得清政府滑向了滅亡的深淵。
回覆列表
清代政府是一個非常固執保守的政權。清政府滅亡,並非受到外敵入侵導致,他們的統治思想,導致他們最終的失敗,並且失去革新自救的機會。你看他們在中國做了哪些事兒?
設定禁地:在充分吸收歷代朝廷的權術之後,女真人在國土上四處設定禁地,為的是給自己留退路。禁地包括東三省、臺灣、察哈爾、綏遠和新疆等地。這些禁地,不許漢人進入,很多地方直到清光緒年間才解禁。由於清政府這些私心的法術,在中國境內無端劃出許多處禁地,形成許多特殊區域,所以這些地方,有的是荒落了,有的則開發的特別遲。拉攏蒙古:清政府對於外部族——蒙古和西藏地區很客氣,尤其對蒙古人,更是刻意拉攏。當時滿族人為一等,蒙古人為二等,藏人為三等,漢人為四等。清廷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拉攏蒙藏來挾制漢人。控制漢人精英:清代的考試製度也完全剝削了漢人的入仕機會。考試製度的用意是開放政權,選拔真才,而清代的朝廷,絕無意於把政權開放,考試只是一種羈縻牢籠之術,只是為了讓漢人嚐到一些甜頭,但又不會給絕對的實權。言論控制:而清代的言論氛圍也很不好,幾乎沒有言論自由,不但大興文字獄,還在民間各府學、縣學中立有石碑,石碑上刻著不能妄談國事,不能立盟結社,不能軒刻文字等條目,以約束學子們的言論自由。後來,由於滿族官僚越來越放肆,政治加速腐敗,下層的受苦民眾再也忍不住了,便展開了大規模的起義運動,民變四起,屢僕屢興。最著名的就是川楚白蓮教起義,朝廷費了很大氣力才壓平,嘉慶年間又出現太平天國。所以,就算沒有列強入侵中國嗎?清政府退出歷史舞臺也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