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廖偉棠
-
2 # 層城鵷雛
古人之所以對文字的理解和認知比現代人強,是因為古代實行的是科舉制度,科舉制度考試的就是詩詞文章。如果一個人文章寫的好,是可以光耀門楣的,可以考取進士,當上大官的。功名利祿是世人永恆的追求,古代的讀書人對功名趨之若鶩。為了能夠中舉,會在遣詞造句上下大功夫的。古人不遺餘力地讀經書,讀史書,積累了大量的文字,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古人完全可以秒殺今人。
文史是古人的專業,是現代人的業餘愛好,大多數人都不重視語文,畢竟有錢才是王道啊!了不瞭解歷史,知不知道唐詩宋詞,一點沒有關係,只要有錢,就會獲得世人的尊重。知識型社會向經濟型社會轉變,詩詞與散文在金錢面前成為了笑話。
古人天天用毛筆寫字,現代人天天用手機打字。古代人平時用到的字有幾萬個,現代人平時用到的字只有三四千。識字量是不一樣的,古人的字詞儲備量遠遠大於今人。今人往往提筆忘字,甚至很多人連“癩蛤蟆”三個字都寫不出來,連《唐詩三百首》第一篇張九齡的《感遇》都沒有讀過,聽都沒聽過“葳蕤”二字,對於“戶樞不蠹”這個成語更是陌生。古人寫這些字輕而易舉,現代人多數都不會寫。
文字是中華文化的根基,詩詞與散文是中華文化的枝與葉,只有根基紮實了,才能枝繁葉茂。文字的認知範圍一直在縮小,文史水平在不斷下降,焉能超越古人?即使是民國時期的三流作家,也比當代的大師文筆要好很多,更不要和李白、杜甫、韓愈、蘇軾、曹雪芹等古人比了。
事實上,至少在中國,古人對漢語言文字的理解和認知比現代人強。原因很明顯,第一,古人面對的娛樂、藝術、傳媒等誘惑遠遠少於現代人,文字成為他們精神生活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他們就會把專注力、觀察力、想象力等集中在奔來就帶有造型美感的漢字上面,古代的詩人文人以觀賞一個藝術品的態度去理解和認知一個個漢字,自然細緻入微又充滿鮮活的發現。
第二,在古代,文字與誕生它們的環境之間距離很短,你可以在身邊的山水器皿上直接找到某些漢字的客觀對應物。這樣的學習和認知過程是非常直觀和刻骨銘心的,也是極具美學意義的。所以其結果也必然美麗輝煌。
第三,古代雖然戰火紛飛、易代頻繁,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對文字的基本敬畏心始終還在,所謂的文脈始終在民間的保護之下。但當代那一場浩劫,徹底割裂了我們對古文化、古文學的傳承,繁體字變成簡體也加劇了這種陌生感,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古文字的本來面目包括它的能指與所指。
所以,我們現在要振興中國文學,首先要從振興中國文字開始。尊重我們古典的語言、文雅的語言、隱喻的語言,進一步要求自己能像古人一樣“惜字”,字才會和你惺惺相惜,還你一個豐富的文化富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