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者無語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原文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想要用“有為”的方法來治理天下,取得天下,我看是很難辦得到的。治理九州萬方天下的神器,不可以強行為之,不可以偏執之。強為之則失敗,偏執之則失道。因此聖人不強為之,則不會遭受失敗;不偏執之,則不會失道。天下萬物,有前有後,有熱有冷,有強有弱,有安有危(各不相同,不可偏執一端,強行扭曲)。因此聖人要遠離那些過分的、奢靡的、宏大的治國理政的念頭。(今譯)

    河上公的註解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甚謂貪淫聲色。奢謂服飾飲食。泰謂宮室臺榭。

    去此三者,處中和,行無為,則天下自化。

    河上公版註解中,將甚、奢、泰解釋為國君、當政者對於物質慾望的過度索求。

    王弼的註解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唯聖人知其不可逆,則順以待之,去其甚,去其奢,去其泰,使不至於過而傷物,而天下無患矣,此不為之至也。

    王弼版的註解中,將甚、奢、泰解釋為事物偏離道而發展到“盛極而衰”的狀態,聖人則去其甚、奢、泰,使得事物不至於發展到“盛極而衰”的地步,而能長期的發展下去。

    此泰非彼泰

    在河上公和王弼的註解中,對於“泰”的解釋完全不一樣。

    河上公認為“泰”就是宮殿樓臺,而王弼認為“泰”是《易經》中的泰卦,“三陽在內,三陰在外,物之泰極矣”,代表一種“盛極”的狀態。

    搜尋漢語詞典解釋,“泰”字不含有宮殿樓臺的含義,河上公解釋應該是附意發揮的結果。

    而王弼所說的泰代表“盛極而衰”的看法,不符合《易經》中的本意。

    《彖傳》說:

    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泰代表的是陰陽相交,天地萬物互通的狀態。是萬事萬物發展到的最理想的狀態之一,我們常說的“持盈保泰”就是希望要能長期的保持“泰”這樣的狀態,聖人怎麼會去“泰”呢?

    所以不通。

    正確的說法是:泰,大也。——《易·泰卦》

    在道德經二十九章中“泰”是宏大的願景、偉大的計劃。領導人好大喜功稱之為“有為”,而恰恰是好大喜功的領導人,會背離天下人的心願,而執著於完成他所代表的少數人的心願,這才是老子所批評的“為者”,“執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中,如果凱在斑沒有變成六道之前開八門有沒有可能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