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8年到1583年,俄國為了取得波羅的海的東南沿岸地區和出海口,先後對利沃尼亞、波蘭、瑞典等國大打出手,引發一系列戰爭。 1558年1月,俄國沙皇伊凡四世出兵4萬人攻入日耳曼騎土團佔領的利沃尼亞,挑起戰爭。利沃尼亞封建主無力抵禦,向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西格蒙德二世 尋求保護,俄軍最終退出。1560年,俄軍再次攻入利沃尼亞,佔領了大片領土,引起鄰國的不滿而捲入到戰爭中。瑞典首先佔領了利沃尼亞的愛斯特蘭,波蘭和 立淘宛乘機控制了利沃尼亞的其餘地區。俄國不想與他國共同瓜分利沃尼亞,只好和瑞典、波蘭和立陶宛開戰。1563年,伊凡四世為了繼續搶奪出海口,再次率 領8萬軍隊從南方攻入立陶宛。在攻打軍事重鎮波洛茨克時,俄軍前線指揮官庫爾布斯基,投向了立陶宛,俄國不得不撤軍。1569年,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 經過了“盧布林聯合”後,成為波蘭——立陶宛王國,加強了同俄國爭奪的力量。 1576年,波蘭——立陶宛王國與瑞典、土耳其、克里木 汗國結成反對俄國的同盟,反俄力量又增大了。1579年,波蘭——立陶宛國王巴托里率領軍隊反擊佔據利沃尼亞土地的俄軍,奪回軍事重鎮波洛茨克,進入俄國 境內先後佔領涅韋爾、大盧基等地,並於1581年包圍普斯科夫,在俄國境內形成一條“波蘭走廊”。與此同時,瑞典在俄國的北方發起了進攻,一舉佔領了科列 拉、納爾瓦,並開始了向卡累利阿進軍。到1581年末,芬蘭灣南岸的出海口幾乎全在瑞典軍隊控制之下。俄國打不下去了,不得不退讓媾和。1582年,俄國 先同波蘭簽訂停戰協定。次年,又同瑞典簽訂停戰協定,被迫放棄在利沃尼亞所佔領的全部領土。俄國的失敗是因為樹敵過多,多面作戰,而其內部又矛盾重重。更 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國力還不夠強大,以致對外擴張受到挫折。
1558年到1583年,俄國為了取得波羅的海的東南沿岸地區和出海口,先後對利沃尼亞、波蘭、瑞典等國大打出手,引發一系列戰爭。 1558年1月,俄國沙皇伊凡四世出兵4萬人攻入日耳曼騎土團佔領的利沃尼亞,挑起戰爭。利沃尼亞封建主無力抵禦,向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西格蒙德二世 尋求保護,俄軍最終退出。1560年,俄軍再次攻入利沃尼亞,佔領了大片領土,引起鄰國的不滿而捲入到戰爭中。瑞典首先佔領了利沃尼亞的愛斯特蘭,波蘭和 立淘宛乘機控制了利沃尼亞的其餘地區。俄國不想與他國共同瓜分利沃尼亞,只好和瑞典、波蘭和立陶宛開戰。1563年,伊凡四世為了繼續搶奪出海口,再次率 領8萬軍隊從南方攻入立陶宛。在攻打軍事重鎮波洛茨克時,俄軍前線指揮官庫爾布斯基,投向了立陶宛,俄國不得不撤軍。1569年,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 經過了“盧布林聯合”後,成為波蘭——立陶宛王國,加強了同俄國爭奪的力量。 1576年,波蘭——立陶宛王國與瑞典、土耳其、克里木 汗國結成反對俄國的同盟,反俄力量又增大了。1579年,波蘭——立陶宛國王巴托里率領軍隊反擊佔據利沃尼亞土地的俄軍,奪回軍事重鎮波洛茨克,進入俄國 境內先後佔領涅韋爾、大盧基等地,並於1581年包圍普斯科夫,在俄國境內形成一條“波蘭走廊”。與此同時,瑞典在俄國的北方發起了進攻,一舉佔領了科列 拉、納爾瓦,並開始了向卡累利阿進軍。到1581年末,芬蘭灣南岸的出海口幾乎全在瑞典軍隊控制之下。俄國打不下去了,不得不退讓媾和。1582年,俄國 先同波蘭簽訂停戰協定。次年,又同瑞典簽訂停戰協定,被迫放棄在利沃尼亞所佔領的全部領土。俄國的失敗是因為樹敵過多,多面作戰,而其內部又矛盾重重。更 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國力還不夠強大,以致對外擴張受到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