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3
回覆列表
  • 1 # 陽明悟行學宮

    這句話出自《孟子》,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什麼意思呢?孟子在這裡說:“不孝的表現有三種,其中最嚴重的是沒有後代。舜沒告訴他爹就自行娶媳婦了,就是怕給自己家裡絕了後。君子認為這種行為是孝的表現,就相當於已經和爹孃商量過了。

    在這裡,孟子使用了舜的例子來進行說明。舜是怎麼樣一個人?回答是“大孝子”。

    舜的爹不是個東西,他後媽不是個東西,他弟弟也不是個東西,三個壞種換著法想殺他,舜去穀倉幹活,三個壞種就防火燒穀倉想燒死他。舜去挖井,三個壞種就在外面填土想活埋他。但舜逃脫後,絲毫不以為忤,依舊盡心盡力的侍奉父母,照顧兄弟。

    ——你說“無後”是沒有盡到“後輩責任”,我就問一聲,象舜這樣的遭遇,這樣的行為,還要怎麼做才算是盡到“後輩的責任”?

    我告訴你,你要這麼解釋,舜和孟子都要從墳墓裡跳出來打你了。

    孟子說“舜不告而娶”,娶媳婦沒告訴他爹,這在古代是違背禮法的,就是現在也是很不正常的。舜娶媳婦為什麼不跟爹孃商量呢?很簡單啊,你看他爹他娘那個態度,他們家那個家庭環境,這事情能好好商量嗎?但舜又不能不娶媳婦,因為不娶媳婦他就要絕後了,所以“娶媳婦不跟爹孃商量”跟“沒有兒子要絕後”兩個事情比起來,還是沒有兒子更加嚴重,所以舜就“不告而娶”了。——孟子認為這才是大孝。

    為什麼“不生兒子”這件事情這麼嚴重?很簡單啊,因為如果絕了後,祖先就沒人祭祀了。“祭祀”這個觀念太重要了,所有的祖先,都要享用後人的祭祀血食,如果沒有祭祀,那這些祖先就變成孤魂野鬼了。所以中國上古時期,你可以滅亡一個國家,卻不能斷絕他的祭祀,你可以族滅一個家族,也不能斷絕他的祭祀,在人們心中,祭祀是超過國家政權和家族存廢的最重要的大事。

    所以,“無後”就意味著祖先無人祭祀了,這是比天塌地陷還要大的事情。

    正因為如此,孟子才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才會“不告而娶”。

    這本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比如東漢趙岐注《孟子》,在這裡就註解道:“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趙岐是大儒,我們就不說了。而此後歷朝歷代,都是把趙岐注的《孟子》作為國家正統經典,兩千多年來,一直作為國家思想,沒有人有過異議。

    可是到了現代,有一些不學無術、曲義阿世的小人之儒,擅以己意曲解先賢,他們大概是覺得“誒呀,現代社會不是都不講究生不生孩子了嘛,孟子怎麼能說出這麼low的話呢?”於是就硬拗說“無後”不是不生兒子,而是未盡後輩責任。卻不知這麼一來,不但是無視歷史真實,而且厚誣古人。

    這種歪風現在很流行的,再比如孔子說“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這句話本來很簡單,然而卻被一些豎儒硬拗說“女子”不是女子,而是“汝子”。我呸,孔子是兩千多年的古人,他重男輕女難道不是正常的嗎?用得著你去給他洗地?這中硬拗,不是在給孔子增光,反而是在抹黑他。夫子泉下有知,恐怕也要罵一聲“天厭之,天厭之”了。

  • 2 # 生活來點心理學

    首先我只是支援這種譯法,如果待會我的話你無法認同,只能等咱們百年之後去問楊伯峻:你作為古漢語語法專家為什麼要這麼翻譯,或者直接去問孟子了。

    為什麼我總強調不要斷章取義呢,因為有的東西單獨看會有爭議,而上下文是有聯絡的。咱們來看原文:“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現在有爭議的是兩種翻譯,第一種“舜不先稟告父母就娶妻,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禮數),但君子認為他雖沒有稟告,實際上同稟告了一樣”

    第二種“舜不先稟告父母就娶妻,為的是怕沒有子孫,因此君子認為他雖沒有稟告,實際上同稟告了一樣”

    你看,要加上“君子以為猶告也”這裡有因為......所以......的關係,孟子說這句話是孟子在為舜開脫,說出舜不告的原因,所以君子都認為猶告也。如果譯成“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那和“君子以為猶告也”是連不上的。其實在《孟子》中還提到過“無後”,在《孟子.梁惠王》中:“仲尼雲:"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就是孔子說“頭一個用陶俑殉葬的人,他沒有後代了嗎?”肯定不能翻譯成“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

    還有東漢的趙岐也是支援第二種的,他在註疏中針對這一句寫到“舜懼無後,故不告而娶。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娶而告父母,禮也;舜不以告,權也:故曰猶告,與告同也。”

    如果你不相信趙岐的水平你也要相信楊伯峻的學術水平,當然趙岐山楊伯峻都錯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再怎麼樣,你也不能相信孟非的水平啊。

    那麼,現在你覺得這兩種你更能認同哪個。

    ----------------------------原答案:首先,咱們大家都不要斷章取義。孟子是針對舜的個人情況說出“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並不是說所有人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然後,我認為無後就是指的沒有後代。

    楊伯峻並沒有把“”解釋成“害怕”講,他對“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的原譯文是:“舜不先稟告父母就娶妻,為的是怕沒有子孫,【因為先稟告妻就會娶不成】因此君子認為他雖沒有稟告,實際上同稟告了一樣”

    1.舜不告訴爹媽,確實是因為怕沒有子孫,那為什麼告訴爹媽就會沒有子孫呢? 很簡單,因為如果告訴了他爹媽,爹媽就不會讓他娶堯的二女。

    2.那麼舜的爹媽又為什麼不讓舜娶呢? 孟子說了,因為:“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 說白了,按照孝道來說,舜什麼時候娶媳婦,娶哪個媳婦,都應該是舜爹媽說了算的,而不是堯說了算的,但堯是老大啊,所以這讓舜很難做。

    3.那麼舜就別娶堯的二女,聽爹媽安排娶個媳婦生孩子不就得了,這樣也聽從了爹媽,也有後代了不算大不孝? 因為我剛才說了,堯是老大,而且準備安排舜做下一個老大,所以堯不會讓舜娶其他女人的,而且大家都知道舜的父母對舜的態度,這個下面說。(這裡就不節外生枝的討論堯舜是禪讓還是篡權了,現在咱們討論的是孟子,所以這裡就按儒家說的那一套來,就是堯禪讓的,雖然我是不信,我只信人性)因此這件事情確實不好處理,所以舜乾脆就瞞著沒說。

    4.那麼堯以老大的身份去和舜的爹媽說不就得了? 當時就有人也這麼想,然後問過孟子了。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 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孟子回答說:“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5.那麼舜的爹媽為啥這麼牛逼呢?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對爹媽不喜歡舜,一直想讓舜去死,但幾次沒能得手。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拚之。”

    父母派舜修繕倉庫,可他們抽掉梯子,舜的父親瞽瞍放火燒了倉庫.派舜去打井,瞽瞍一出來,立即把井埋住。

    所以舜如果告訴爹媽,就會沒有子孫

    已經跑題了,我拉回來。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表達一個意思:“舜如果告訴爹媽娶妻,就真的沒有後代了,是大不孝,君子也都知道舜爹媽是什麼人,所以覺得舜做的沒問題。如果舜告訴爹媽他娶妻,爹媽就不會同意,爹媽不同意,舜就沒法娶妻生子,不能生子就是對爹媽大不孝(爹媽想讓你死,怎麼還會給你娶媳婦或者同意別人給找的媳婦;雖然爹媽這樣對自己,但如果沒能給爹媽留下後代,那就是為人子的不孝,你不要管爹媽對你是對是錯,那是另一件事兒,你就先說你自己有沒有做到以孝當先,君子律己)

    如果現在還把“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理解為“舜不告訴爹媽娶媳婦,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那麼請看上面4裡那句,萬章曰:“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這時聯絡上下文再看看,那種理解還通順嗎?堯帝嫁姑娘不告訴舜的爹媽,也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再反問一下,如果無後為大解釋為沒有盡到後輩責任是最大的不孝,那麼第二大的不孝是什麼?因為所有的不孝都可以歸結為後輩沒盡責。

    孟子侷限於他的時代認為無子孫是大不孝,我們也侷限於我們的時代認為孟子是錯的,再往前多少年同性戀還需要治療,現在世界上有的地方都能領證了,時代不同嘛,那麼如果有人覺得千年祖先沒有錯,是後人理解錯了,又是什麼原因呢?

    所以不要斷章取義。

  • 3 # Hi8605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想必大家也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不孝順的表現有三種,其中最嚴重的就是你不結婚、不生孩子,不給家裡延續香火、不讓父母抱孫子——這顯然是一種非常傳統的觀念。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原來,當初舜雖然娶了娥皇、女英一雙姐妹花,享齊人之福,但他結婚的時候,沒把這事告訴自己的父母。因為舜的家庭情況很複雜,“父頑、母囂、弟傲”,舜好幾次差點死在家中,所以他結婚也不敢跟家裡說,怕節外生枝。

    趙岐是這麼說的:“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從這裡開始,“無後”就從“沒有盡到後輩本分”變成了“沒有後代”,意思變樣了。

    首先趙岐認為,一昧順從父母、連父母犯了錯也不提醒、陷他們於不義,這是第一大“不孝”;其次,家裡條件不好,父母年老,做兒子的卻不想著好好讀書上進做官、奉養父母,這是第二大“不孝”。可以看出,趙岐的觀點具有非常明顯的傳統色彩。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 4 # 峰哥爆料

    翻譯是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是最為不孝順的。舜在沒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就是無後的解釋。君子還是應該事先通知父母才對。

    現代與古代對待這個問題的觀念是一致的

  • 5 # 陳慄楠

    可以理解為基因本能

    從生物角度來說,種群繁衍都是最重要的。個人很喜歡看記錄頻道關於大自然和動物的紀錄片。每個動物可能腦容量不夠或者不夠勇敢,但都拼命的為了自己的孩子而奮鬥,甚至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我們都愛說做人不能忘本,或者說做個人吧,那作為一種生物,是不是無後是最大的種族背叛。

    從權力和責任來看,出生作為已經享受的權力,加上族群對你的撫養(注意,此處不單單是父母,而是整個族群提供的人類生存環境),你也有義務對族群基因進行回饋。而人類擁有現在的統治級生存環境,與幾億年每一代人的責任承擔有著直接關係。

    權力與責任總是對等的,我們都要進行這種尊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 6 # 正道行2818

    古代有言云:“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意即有三種情況都是不符合禮儀之孝的。

    在敘述上排在第一位的是“陷親不義”。就是說,迎合他人的意旨(阿意),沒有自己的主見,一味委曲順從,無形中是把親友陷入不義之中;因為親友未必有曲從之意,被迫背信棄義。歷史上秉持正義者都斥曲從有失道義。如宋 蘇軾在《賜許將辭免恩命不允詔》所曰:“既非所望,其可曲從?”,不是自己期望的,怎麼能夠曲從呢?曲從便違己願而失義。

    排在第二位的是“不為祿仕”。“祿仕”即“食俸祿而居官”,就如同現在入公職為官享薪酬;以此改變貧寒家境而使父母晚年能享福;因此“為祿仕”是符合禮儀之孝的。古代的貧困學子都發奮寒窗苦讀,就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好給苦寒家境帶來福氣。

    排在第三位的是“不娶無子”。男不娶則不會有子,沒有孑則先祖祭祀則斷了後續香火,家庭必然走向衰敗;故而古代家庭都十分講究人丁興旺,多子多福;因此“無子”是不孝的,對娶妻有子嗣就十分看重。

    為什麼排在最後一位的“不娶無子”卻是最大的不孝呢?也就是“無後為大”呢?原因很簡單,無後嗣,排在前面的兩種情況,都是烏有。所以,從古延續下來的重視生兒、男尊女卑的思想,就源於古代對“孝”的認識。古時女子是無地位的,完全被作為生育工具對待,成為孝道的受害者。可以說,“無後為大”的影響是造成婦女地位低下的根源;為了有後,從古至今可謂釆用的手段不窮;宋丹丹的小品《超生游擊隊》就很尖銳地諷刺了這一現象;多胎女兒也擋不住再生,為的就是要生一個“為後”的男丁;而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惡性迴圈帶來的就是家庭災難;更有甚者,自己無後,就把拐賣他人兒子作成了一門生意,造成多少家庭的悲劇,造成了被拐兒童的嚴重心靈傷害;這一切都與“無大有後”相關。

    現代社會的女人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地位已是今非昔比,男女同工同酬,地位平等,所以今天的道德理念強調生兒生女都一樣;儘管如此,社會上仍然存在著“無後為大”“重男輕女”的殘餘舊觀念;這種舊觀念並非中國獨有,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個普遍現象;可見歧視婦女的思想,只有隨著整個社會的意識提升才能逐漸消亡。

  • 7 # 淨之蓮

    《十三經注疏》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中國古代三大不孝:

      1、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2、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3、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也就是三不孝中的最大不孝。

     中國曆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孝道,有“不孝”的罪名,凡屬不孝行為,均給以法律的懲罰。

      秦朝懲治不孝。說有一父親告其子不孝,要求給以處罰。其子被判斬其足,並流放到邊境,終生不得回來。

      漢代,不孝是大罪,被判“棄市”(在鬧市區斬殺)。有例子:美陽縣一婦女告她養子無德,縣令判“取不孝子懸著樹,使騎吏五人張弓射殺之”。

      唐代“十惡不赦”之罪,排在第七位的就是不孝罪。規定:祖父母、父母在另立戶籍的、供養父母不周的處徒刑三年;狀告父母、祖父母的因“忘情棄禮”處以絞刑。等等

      清代也有規定:子孫告父母、祖父母的杖一百,徒刑三年,誣告則絞死。

  • 8 # 斜月三星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含義,是如果不做一個有修為的後代,是對祖宗的最大不孝。

    而不是沒有孩子就是最大的不孝。

    所以大家誤解了這個含義。

    在農村,生了孩子種地,然後給孩子娶媳婦生孩子,然後再生孩子。因為小農思想的影響,只能不斷的重複。

    那麼所謂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一生本生沒有意義。無論如何,做一個有修為,有修養的人,就是對祖宗的最大的孝!

  • 9 # 秦皇說歷史

    不孝有三,我認為無後就是指的沒有後代。

    楊伯峻並沒有把“為”解釋成“害怕”講,他對“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的原譯文是:“舜不先稟告父母就娶妻,為的是怕沒有子孫,【因為先稟告妻就會娶不成】因此君子認為他雖沒有稟告,實際上同稟告了一樣”

     很簡單,因為如果告訴了他爹媽,爹媽就不會讓他娶堯的二女。

    2.那麼舜的爹媽又為什麼不讓舜娶呢?

     孟子說了,因為:“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

     說白了,按照孝道來說,舜什麼時候娶媳婦,娶哪個媳婦,都應該是舜爹媽說了算的,而不是堯說了算的,但堯是老大啊,所以這讓舜很難做。

    3.那麼舜就別娶堯的二女,聽爹媽安排娶個媳婦生孩子不就得了,這樣也聽從了爹媽,也有後代了不算大不孝?

     因為我剛才說了,堯是老大,而且準備安排舜做下一個老大,所以堯不會讓舜娶其他女人的,而且大家都知道舜的父母對舜的態度,這個下面說。(這裡就不節外生枝的討論堯舜是禪讓還是篡權了,現在咱們討論的是孟子,所以這裡就按儒家說的那一套來,就是堯禪讓的,雖然我是不信,我只信人性)

    因此這件事情確實不好處理,所以舜乾脆就瞞著沒說。

    4.那麼堯以老大的身份去和舜的爹媽說不就得了?

     當時就有人也這麼想,然後問過孟子了。

    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 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孟子回答說:“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對爹媽不喜歡舜,一直想讓舜去死,但幾次沒能得手。

    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拚之。”

    父母派舜修繕倉庫,可他們抽掉梯子,舜的父親瞽瞍放火燒了倉庫.派舜去打井,瞽瞍一出來,立即把井埋住。

    已經跑題了,我拉回來。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表達一個意思:“舜如果告訴爹媽娶妻,就真的沒有後代了,是大不孝,君子也都知道舜爹媽是什麼人,所以覺得舜做的沒問題

  • 10 # 橙子君的布偶貓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出自《孟子》,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是最不孝的,而後代的責任就是應告訴父母自己娶妻生子之事。

    不是沒有子嗣的意思。

  • 11 # 天下第一樓007

    人的出現是生物進化和相互競爭的結果。人活著並且要傳宗接代就是“人仍然沒有或不能脫離廣義的動物圈概念的表現”。所以絕大部分人都不清楚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了,那些別的動物也不明白這個問題(甚至不可能想這個問題),只有作為“人”的動物才會想到這個問題。

    人的出現和傳宗接代就是為了在生物進化和相互競爭中不至於失敗或被淘汰,這就是自然的規律和必然,說白了並不神祕。

    其它諸如爭權奪利,爾虞我詐之類的都屬於“人民內部矛盾”,相比之下都是小問題而已。人之所以有別於其他動物的另一個特點是,人可以自己選擇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結束屬於自己的生命,而其它動物則沒有這個能力和意識。

  • 12 # 全村驕傲0816

    古代人壽命短

    在古代三十歲就可以自稱老夫,十四五歲結婚也屬於常事,古代醫療不發達,小兒夭折率很高。古代小孩被稱為總角,是因為把頭髮剃成一小撮,目的是為了保佑小孩順利長大;給小孩取小名,長大後才賜字也是因為小孩不容易長大,太早賜字得不償失。

    家族觀念深厚

    古代人基本都是家族聚居式,這樣的情況下,家族觀念逐漸深厚,在他們眼裡,家族的延續比個人的榮辱更加重要。

    而一個家族想要延續,最重要的就是傳宗接代,所以在古人眼裡生子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後人不能夠生子,延續家族,那這個家族就會就此衰敗,最終消逝於歷史長河。

    綜上,在古人眼裡沒有什麼事情是比傳宗接代更重要的,古代又重孝道,所以逐漸延生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

  • 13 # 愛妮品歷史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傳說中,舜帝的父母不賢,導致舜帝一直沒能娶妻,舜帝最後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孟子評價: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對於該段文字的解釋,目前有兩種觀點:第一,漢代趙岐在《十三經注疏》中將“後”解釋為後代的意思。第二,後代學者對該文有不同看法和譯法,傾向於將“後”理解為“盡後代的責任”。尚無具體的學術性定論。

  • 14 # 迷茫的怪盜文

    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跟中國古代的神人觀有關。

    1. 周朝認為神是會死的,需要人拜。

    2. 誰是神?死去的重要的人,成了神。神與人的關係中,人的言行起決定作用。這跟西方基督信仰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現在對於神的理解也是受西方影響大。

    3. 我們的祖先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人,所以我們要拜祖先,給祖先供奉食物。

    4. 祖先/神/鬼吃什麼?神是隻有聲音沒有形象的,他們的食物是香氣。所以沒有後代也叫“斷香火”。

    5. 這裡的“無後為大”不是說我們的基因無法傳承了,而是沒有後人,就沒有人焚香燒紙,那我們的祖先就有再死一回,而且是被餓死的。

    你忍心嗎?

  • 15 # 戌丁

    看了很多人的長篇大論,其實這個問題幾句話就能回答,一是中中國人講究香火傳承,子孫昌盛。如果斷絕後代,等於對父母最大的忤逆,是為不孝。二是中中國人有祭祖禱告的傳統,無後意味著老輩死後於九泉之下,將無子孫供奉祭靈,成為孤魂野鬼,難以往生,故無後是為最大的不孝。

  • 16 # 裘承信與道德經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問題還是要從道家道生命的結構說起。

    生命是一種傳承,天地一體,萬物一理。莊子說:“萬物與我齊一”,所謂的人類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生命生生不息,生命需要傳承與發展。就好像一條河流從源頭流出來,一直流向大海,大海又迴歸空氣,空氣又化成雨水滋養萬物,每一次生命的提升,都彰顯不同的美,創造出不一樣的精彩,如此,迴圈往復,叫做生命生生不息。如果,生命在某一處斷流,那麼,生命就沒有未來,如果,天下的生命都沒有未來,豈不是生命毀滅,對於父母來說,兒女的生命是自己生命的延續,兒女的未來就是父母的未來,父母的未來生命會在兒女的生命裡延續,兒女沒有生養是主觀地斬斷了父母的生命。所以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以道的角度解讀,生命是萬物共同的目標,生命所彰顯出來的美,公義,榮耀,權柄來管理宇宙。使宇宙變得更加有秩序,更加美麗。

    每一個生命其背後都是真理的道,宇宙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是道的投資,道投資Sunny,雨露,空氣,優美的環境,合適的溫度,其目的就是使生命可以敷衍生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生養眾多,不斷優化生命的結構,這是人類與萬物共同的責任。

    道是本質,宇宙的過程是可道,非常道的美才是道最終道目標。道,可道,非常道,宇宙中一切都是處在可道的範圍之內,(可道是規律),意思是說,人類與萬物都是在道路的過程之中,還沒有達到非常道的美,人類的責任是自強不息,生養眾多,使生命可以到達真正有價值,有意義,有更高生命體的非常道。如果不生養,從小的倫理道德來說是對父母的不孝,從大的天地道德的角度說,是對天地不敬,逆道而行。

    故: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 17 # 四十歲的少先隊員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孟子通常認為不孝的情況有五種:四肢懶惰,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一種;酗酒聚賭,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二種;貪吝錢財,只顧老婆孩子,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三種;放縱情色享樂,使父母感到羞辱,這是第四種;逞勇好鬥,連累父母,這是第五種。

    而東漢的趙岐在《十三經注疏》

    認為不孝者有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他把“不孝有三”定義為了三種,

    而這種簡化明瞭的觀點更容易讓人們所接受,尤其是統治階級,宣揚皇帝的頭等大事就是有嗣繼承,這也是皇帝所青睞的,皇帝如此平民老百姓就更需要有嗣繼承家業了,所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變被廣泛的宣揚開了,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語言。

  • 18 # 愛學歷史的郴郴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出自《孟子》,本意也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最大的不孝就是沒有後嗣”。而是理解為“不孝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後代應盡的責任為最不孝”。三、九等數字在古代是泛指數字,後是名詞動用,意為沒有盡到後代責任。當然,今天很多人把這話理解為沒有子嗣是有偏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努力學習的意義到底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