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哥123

    孔子曾說“吾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順耳,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從如何 踏入學者之道,到成為一代大師的分階段性總結。這個總結非常經典,即使我們運用現代認知發展來檢驗這個說法,那也基本沒有什麼問題。

    世間萬物變化紛紜,人生命運更是不可捉摸。你會遭遇困境,可能一直失敗。可能沒有人理解你,所有人都說你是錯的。這種情況之下,你會不會懷疑你自己?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真的錯了?你會不會懷疑自己所堅信的東西和所做的事的價值?你要不要隨大流、聽從眾人?如果你有所懷疑,那麼就是有「惑」。

    「不惑」就是即使在上述那樣的情況之下,也不會有任何懷疑和動搖。因為你「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你知道事是怎麼個事,理是怎麼個理。你不會遇見什麼困境,或者被眾人阻礙,或者其他因素就惶惑不知所措,你會「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知者不惑」。

    孔子“四十不惑”是說自己學術的通融和做人的原則信念,已經非常明白了。如果一個人能夠“不惑”,挺好的。

    經歷了四十不惑的過程,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生就算很好了。四十不惑,是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的根基,就好比三十而立是四十不惑的根基一樣。

    有的人二十歲就立起來了,有的人則是四十歲還是個巨嬰。也有人三十而立了,四十歲卻沒有不惑,到六七十歲依然讓人見著就想躲著,這就是根本沒長大,沒成熟。不惑之人,到六十自然耳順,聽什麼都樂呵呵的。到七十就精神能自由徜徉,而又不逾越應有的規矩了。這就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自己的評判,這種評判標準,對所有人都適用,因此才如此有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索尼E卡口18-200鏡頭搭配微單A6300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