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活致美

    從題主的配圖來看,應該是問明式傢俱中的椅子吧。

    明式傢俱中大部分椅子的坐高普遍在48-53釐米之間,比起現代椅子的確會高5-10釐米左右,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維度可供參考:

    1、結構和比例。

    出於穩固耐用的目的,明式傢俱的椅子基本都會使用管腳棖(即靠近椅子腳部的一圈橫木)、這種結構多為“步步高”趕棖,坐面下也多用券口牙子。這樣一來,坐面下就必須留足足夠的空間,否則整個椅子的比例就會失調(舉個例子:如果圖片中的椅子降低坐高,整個椅子會變的矮胖、會變得頭重腳輕,坐面下的輪廓也會變形)。所以,明式椅子的坐高與其結構和整體比例密切相關,並不是一個僵化的標準(後世仿製明式傢俱的紅木工廠也有將整個比例適當縮小從而降低坐高的做法)。

    2、明式椅子多有腳踏、滾凳與其配套。

    從明代存世的《魯班經》殘本繪圖來看,明式椅子多有腳踏(明代稱“盛腳盤子”)與其配套,而且不光是椅子,桌、床等也多有腳踏配套,這說明古人已經考慮到坐高的問題,並提出瞭解決方案。腳踏和滾凳見配圖:

  • 2 # 於鴻雁老於

    華人的坐姿分三個階段,漢唐以前叫“席地而坐”、清朝以前叫“垂足而坐”、民國以後叫“落足而坐”。

    明代的坐具坐面的高度都是在50公分左右,正處於垂足而坐時期。

    按說古代的人比今天的人身高要矮許多,坐在高凳子上兩足下垂夠不著地,形成垂足的姿態並不舒服,那為什麼要垂足而坐呢?

    那就要從民居建築說起了,華人的生活意境講究“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第一個臺階就是房屋,第二個臺階就是傢俱。也就是說蓋房子是解決生活的第一步需求,做傢俱是解決生活的第二步需求。

    古人蓋的房子只能防雨不能防潮,因為過去老百姓的房子都是平地而起,地面都是夯土地面。只有宮殿才建在高高的須彌座上,說明當時的潮溼程度很大。我們一般房間內的傢俱必須要考慮防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加高坐面高度。

    加高後不舒適怎麼辦?用單獨的腳踏或者椅子下面的橫棖(也簡稱腳踏)把腳架起來,防止長期接觸地面溼了鞋。為什麼在室外不溼鞋?因為室外白天Sunny照射,地表乾燥,而過去的房屋室內採光條件差,地面都是潮溼的。

    是不是所有的傢俱都要防潮?過去的許多傢俱部件都是為了防潮而單獨新增的,比如“拖泥”就是在傢俱底部加一圈單獨結構,隔絕地上的泥土,一旦腐爛,再更換一套“拖泥”部件就修舊如新了。

    現在我們的建築都做了很好的地面防水,都可以光腳進屋,不用考慮腳踏這個傢俱部件了,所以坐面的高度設計在40公分,我們可以落足而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只需一根網線連上一個無線路由器就能用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