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起來看,兩個人的可比性還是比較多的:
金哀宗是金朝最後一位皇帝,而崇禎則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
兩個人都在王朝的末日,上吊自殺殉國,一個在蔡州行宮,一個在北京景山;
兩個人都繼位於王朝的後期,面對國家頹敗,都試圖勵精圖治,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但是都失敗了;
兩個人面對的殘局都是祖宗所賜,兩人都認為自己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
兩個人都有失敗的性格,所謂性格決定命運;
如果讓他們當上盛世的皇帝,以他們的能力或許能當上太平天子,而偏偏是在王朝的末期,只能當一個亡國之君;
兩個人實際上都並非明君;
當然兩個人的根本形勢沒有可比性,一個無法挽回,而一個則是作繭自縛:
金哀宗剛剛繼位時與南宋和西夏講和,避免自己兩線作戰,內部修養生息,增強國力,同時能任用抗蒙作戰有力的將領,前期能收復失地,贏得一些小的戰術勝利。
但是金哀宗繼位時金朝已經被蒙古壓縮到了黃河與淮河一線,國家戰略迴旋餘地非常小,容易導致一戰亡國。
而他面對的則是窩闊臺和拖雷的蒙古,正值上升期的蒙古,基本沒有對手可與蒙古抗衡,剛崛起不久的中亞帝國花剌子模尚且被碾壓,更何況處於下降期的金朝,真正能阻擋蒙古的只有地域和環境,如日本和爪哇有海洋,越南有熱帶雨林,而埃及及中歐則是蒙古軍隊達到的極限。
因此處於那個年代的金哀宗,其命運並不取決於自身的能力,在蒙古和金的世仇前提下,縱然換上一個明君,或許能拖延一段時間,但是等待他的必然是滅亡的命運。
崇禎面對明朝這艘破爛腐朽的大船,如果他能駕馭這條破船,或許不能讓它重新煥然一新,但也不至於迅速沉沒。
明末的環境其實可以跟太平天國的清朝有一定的相似,均面對內部和外部的困境,但是一個走出陰霾實現中興而另一個卻是國破家亡。
崇禎剛繼位時國內外的矛盾尚沒有達到那麼尖銳的地步,而作為明朝最後的掌舵人對最後局面的形成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出身高貴的他年幼因祖父的原因沒有受到其應該有的教育和鍛鍊,加上剛愎自用,急功近利,優柔寡斷,薄情寡義等性格的缺陷,沒有很好的打造屬於自己的基本盤,造成他坑了很多人,坑了很多有利的局面,當然也坑了他自己!也使得他每次在關鍵時刻自毀長城,犯些低階錯誤而給對手提供戰略機會!
他們都是悲劇式的人物,沒能向劉秀一樣完成王朝的復興,也沒有郭子儀、曾國藩等人的輔佐實現王朝的中興,當他們面對一根白綾時或許都會感慨願來生不生帝王家!
綜合起來看,兩個人的可比性還是比較多的:
金哀宗是金朝最後一位皇帝,而崇禎則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
兩個人都在王朝的末日,上吊自殺殉國,一個在蔡州行宮,一個在北京景山;
兩個人都繼位於王朝的後期,面對國家頹敗,都試圖勵精圖治,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但是都失敗了;
兩個人面對的殘局都是祖宗所賜,兩人都認為自己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
兩個人都有失敗的性格,所謂性格決定命運;
如果讓他們當上盛世的皇帝,以他們的能力或許能當上太平天子,而偏偏是在王朝的末期,只能當一個亡國之君;
兩個人實際上都並非明君;
當然兩個人的根本形勢沒有可比性,一個無法挽回,而一個則是作繭自縛:
金哀宗剛剛繼位時與南宋和西夏講和,避免自己兩線作戰,內部修養生息,增強國力,同時能任用抗蒙作戰有力的將領,前期能收復失地,贏得一些小的戰術勝利。
但是金哀宗繼位時金朝已經被蒙古壓縮到了黃河與淮河一線,國家戰略迴旋餘地非常小,容易導致一戰亡國。
而他面對的則是窩闊臺和拖雷的蒙古,正值上升期的蒙古,基本沒有對手可與蒙古抗衡,剛崛起不久的中亞帝國花剌子模尚且被碾壓,更何況處於下降期的金朝,真正能阻擋蒙古的只有地域和環境,如日本和爪哇有海洋,越南有熱帶雨林,而埃及及中歐則是蒙古軍隊達到的極限。
因此處於那個年代的金哀宗,其命運並不取決於自身的能力,在蒙古和金的世仇前提下,縱然換上一個明君,或許能拖延一段時間,但是等待他的必然是滅亡的命運。
崇禎面對明朝這艘破爛腐朽的大船,如果他能駕馭這條破船,或許不能讓它重新煥然一新,但也不至於迅速沉沒。
明末的環境其實可以跟太平天國的清朝有一定的相似,均面對內部和外部的困境,但是一個走出陰霾實現中興而另一個卻是國破家亡。
崇禎剛繼位時國內外的矛盾尚沒有達到那麼尖銳的地步,而作為明朝最後的掌舵人對最後局面的形成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出身高貴的他年幼因祖父的原因沒有受到其應該有的教育和鍛鍊,加上剛愎自用,急功近利,優柔寡斷,薄情寡義等性格的缺陷,沒有很好的打造屬於自己的基本盤,造成他坑了很多人,坑了很多有利的局面,當然也坑了他自己!也使得他每次在關鍵時刻自毀長城,犯些低階錯誤而給對手提供戰略機會!
他們都是悲劇式的人物,沒能向劉秀一樣完成王朝的復興,也沒有郭子儀、曾國藩等人的輔佐實現王朝的中興,當他們面對一根白綾時或許都會感慨願來生不生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