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史之樂

    說起杜預,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但是一提到杜甫、杜牧,唐朝的大詩人,相信大家都知道,杜預是二人的祖先,杜甫是其十三世孫,杜牧是其十六世孫。

    杜預生活在魏晉時期,生在官宦之家,夫人高路公主的父親是司馬懿,哥哥是司馬昭,因此他還是西晉的皇親國戚。杜預博學多才,不僅治學自成一家,而且治軍有方,文韜武略兼備,是文武全才型的人才。

    在治學方面,杜預對《春秋》、《左傳》深有研究,他十分喜好《左傳》,幾乎到了入迷的程度。《晉書.杜預傳》載:

    “時王濟解相馬,又甚愛之,而和嶠頗聚斂,預常稱‘濟有馬癖,嶠有錢癖’。武帝聞之,謂預曰:‘卿有何癖?’對曰:‘臣有左傳癖。’"

    所以,時人提起杜預,就想到他有《左傳》癖。說明他勤奮讀書,鑽研學問。

    《左傳》本來是解釋《春秋》的,但沒有與《春秋》合著在一起,而是獨立成書。為了使人們在讀史時相互借鑑,互相彌補,杜預把這兩本書按年代合編在一起,取名《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方便讓人們相互對照著閱讀。這本書是現存的對《左傳》一書最早的完整註釋,被收入《十三經注疏》中,在《左傳》研究史和古籍註釋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無數人閱讀研究,並從中收益,杜預功不可沒。

    在治軍方面,領兵打仗杜預也是一流的。由於他的軍事才能,人們給他取了“杜武庫”的稱號。他最大的軍事成就是作為統兵元帥之一南征滅掉東吳。當時,全國尚未統一,之前的南征統帥是羊祜,不幸病逝,臨終前向司馬炎推薦杜預接替他,認為他完全可以擔此重任,因為杜預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進攻時機成熟後,徵南大將軍杜預上書請求出戰,但是朝廷裡的反對派使司馬炎卻猶豫不定,想推遲一年以後再進攻,杜預為此三次上書,把攻打孫吳的形勢剖析得一清二楚,才是司馬炎下定決心攻打東吳。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他為西線指揮,具體任務是取江陵、佔荊州。在滅吳的最後一戰,進攻東吳都城建鄴時,杜預力排眾議,主張立即發動攻勢,不能延誤戰機,《晉書·杜預傳》記載:

    “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

    此為成語“勢如破竹”的出處。

    最終,取得了攻佔建鄴的勝利,西晉統一全國。有意思的是杜預雖常居將帥之列,但他卻不會騎馬,不會拉弓射箭。

    杜預憑藉其文才和武略,死後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這在明朝以前是唯一一人。另一人是唐太宗時入武廟,明成祖時入文廟的諸葛亮。

  • 2 # 文史君王

    杜預(222年-285年),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人,魏晉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曹魏散騎常侍杜恕之子。杜預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歷史人物。

    初仕曹魏,授尚書郎,成為司馬昭高階幕僚,封為豐樂亭侯。西晉建立後,歷任河南尹、安西軍司、秦州刺史、度支尚書。遷鎮南大將軍,成為晉滅吳之戰的統帥之一,封為當陽縣侯,入為司隸校尉。太康五年(285年),逝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贈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為成。

    耽思經籍,博學多通,多有建樹,時譽為"杜武庫"。著有《春秋左氏傳集解》及《春秋釋例》等,成為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之人。

    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詔令歷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杜預。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包括"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 及至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杜預。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杜預亦位列其中。

    杜預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歷史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跟老公一起生活。日常生活費用需平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