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肇英

    首先,所謂“中世紀歐洲普遍採用封建制度”,這很難說是歐洲各國統治者主動為之的結果,而是在當時特定的社會、經濟、政治、軍事、宗教等條件綜合作用之下的被動結果。連“大規模道路”這樣的公共工程都無法建設(或維護)的中世紀西歐社會,是不可能存在“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的。

    一方面,只有因應了各項現實條件的政治制度,才有可能較為長久、穩定地維持運轉。另一方面,一個後繼政權,或一個分裂而成的地域化國家,必然會對其前朝,或從前的國際化國家的制度中“吸取教訓”。

    因此,當羅馬帝國在西歐、中歐的統治崩潰之後,尤其是中世紀初,當時最後一個有意願關注公共工程,且有能力使其中一些工程付諸實施的政權——加洛林帝國(即查理曼的帝國)解體之後,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與實行,也就成為必然了。

    此外,還得考慮到我前面提過的“吸取教訓”,亦即新政權對前政權的制度上的“反動”【1】,以及各個中世紀歐洲國家在文化、習俗上的慣性【2】。

    注1:這種“反動”效應,在古今中外、世界各國都多多少少有所體現。比如中國古代朝代更迭所帶來的——在“制度變化”上的矯枉過正。

    注2:這種“文化、習俗上的慣性”往往比我們所想像的要更加頑固。例如,即便到了十五世紀時,諸子“均分繼承”在許多斯拉夫人國家依然是一種社會共識,而這種繼承製度明顯是實行中央集權的一大妨礙。

    其次,就算是在歐洲中世紀“封建制度”鼎盛的某些時期,層層分封的“封建制”也不是完全就“一統天下”的。譬如各級領主,特別是大領主對自己直轄領地的統治、管理,通常就是由領主指派人員來進行的。

    話說回來,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一些頭銜、爵位,其本身也可能就是從中央指派的官職轉化而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保羅防守小動作多打球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