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新錄

    先看這首詩的背景。

    唐中宗神龍元年,太子李顯復位。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殺,宋之問作為張氏兄弟的黨羽被貶為瀧州(今廣東羅定)參軍,他難以忍受嶺南蠻荒之地的生活,竟瞞著朝廷偷偷逃回洛陽。這首詩就是宋之問逃回途中經過漢江所作。【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這兩句記敘了宋之問貶居嶺南的情形,運用了層層遞進的寫作方法。其中一個“斷”字加深了被貶蠻荒愁苦的深度,一個“復”字加深了時間的長度,其困居貶謫地時那種與世隔絕、度日如年、無限悲苦的精神狀態,歷歷在目。【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兩句詩違背常理,卻反而能表現出一種深刻的情感矛盾,怕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夢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這種矛盾表現了血濃於水的親情,形成了強大的美感力量。在前兩句詩的鋪墊之下,我們更能感受到詩人那種百般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此詩用字淺顯易懂,描摹心理細緻入微,是一首耐人回味的好詩。宋之問人品低劣,因詩殺親,賣友求榮,溜鬚拍馬,但不影響此詩的藝術價值。

  • 2 # 鄭老師回頭客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作品譯文

      在五嶺之外不知家裡音訊,過了一個冬天,又到了春天。離家越近心情就越緊張。遇到鄉親不敢打聽家裡的事。

    作品鑑賞

    這首詩是宋之問所作。前兩句敘述本詩寫作的原因,是自己被貶到嶺南以後一直就沒有和家裡有過任何書信來往,那種對家的思念之情可想而知,那可是漫長的一個冬天和一個春天。在當時被貶斥蠻荒之地,本就十分悲苦寂寞難熬,何況又和家人斷了音訊,題目是《渡漢江》,雖然沒有說明自己已經得到赦免可以重歸故土,但是,讀者很快明白這是作者返鄉之作。

    作者把自己被貶的悲苦生活寫到紙面上,又有讓讀者參與其中去揣測事情的發展過程的空間,真可謂巧妙絕倫。

    讀者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巧妙的交織,更加強化和加深了讀者對其貶居期間孤獨苦悶的感情更加同情,好像和他一樣湧起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後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更是把久離家鄉一步一步走向家鄉,那種複雜感情用短短的兩句話十個字寫的傳神到位。

    大多數人都要這樣的感覺,有好久沒有音訊的家人或朋友,越是擔心對方是不是有什麼事情,想知道又怕聽到不好事情的矛盾心情。就連見到家鄉人都不敢打聽自家的情況。

    作者寫的是人常見的事,常有的感覺。組織成一首詩則讓人奇妙無比耐人尋味。

     

  • 3 # 0過去現在未來0

    我談一談我的一點看法。這也是千古名篇,其中“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

    一、原詩及大意

    《渡漢江》 唐朝·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其大意為:我被貶到嶺南以後就斷了跟家裡的聯絡,已經過完了冬天又經歷了春天。我逃回來了,來到了漢江附近,離家鄉越近我就越擔心害怕,都不敢問從家鄉方向過來的人們關於家的訊息。

    二、宋之問其人及其文學成就

    宋之問(約656年-712年)虢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人,字延清,唐朝著名詩人。很小就有名氣,為文寫詩的能力很強, 公元675年進士及第。剛開始連續擔任了諸如洛州參軍等這樣的小官。他善於溜鬚拍馬,阿諛奉承,他為了巴結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曾為他端過溺器,因此而為天下人所不恥。在官場中幾經沉浮,後官至考工員外郎,修文館學士。後來又依附太平公主,貪汙受賄事發,被貶為越州長史。唐睿宗即位後,將他流放到欽州(今廣東省欽縣),沒多久就賜死他了。

    他的詩與沈佺期齊名,特別善於寫五律,是近體律詩定型的代表性詩人。對詩的聲律化有重大貢獻,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他的代表作有《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題大庾嶺北驛》、《度大庾嶺》等。曾有《宋之問集》十卷,大部已散佚。

    三、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在公元706年途經漢水時所作。當時宋之問依附的張易之死後,他被降職貶到嶺南為官,當時的嶺南屬於極為邊遠的地區,玩境惡劣,條件艱苦,貶往那裡的官員往往很難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活習俗,基本上都死在那裡。宋之問是在705年十月到嶺南的,第二年春就冒險逃回洛陽。這首詩就是他途經漢江時寫的。

    四、具體賞析

    “嶺外音書斷”句。我發配到嶺南這種鳥不拉屎的地方來了,自從到這兒以後我與家裡的聯絡就完全斷絕了,也不知道他們現在過得怎麼樣。這五個字裡,“嶺外”說明作者是發配到邊遠地方去了,這裡條件艱苦,與家鄉相隔萬里;“斷”就是與家裡雙方之間沒有任何訊息。

    “經冬復歷春”句。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了,從去年的冬天到今天的春天,我實在受不了啊,條件艱苦使我身疲,不通音信讓我心累。“經”和“歷”字是一個意思,表明時間跨度也很長呢,在這裡讓人感覺到作者有一種度日如年的感覺。這兩句一是從空間上,一是從時間上說明了與家裡音書斷,所以思鄉之情越發濃烈。

    “近鄉情更怯”句。我從嶺南好不容易逃到漢江了,離家裡說遠也不遠了,但是我怎麼感覺到越是接近家鄉我就越是心慌,越是害怕呢?這裡的情更怯,剛開始讓人覺得意外,應該馬上就能回到家了,馬上就能知道親人的訊息了,心情應該是更加急迫啊;但反過來一想,因為他是被貶到嶺南的,現在又是逃回來的,他不知道當時被貶有沒有影響到他的家人,因此心裡面忐忑不安,有些害怕,生怕有什麼不好的訊息,有自己不願意聽到和接受的訊息呢,如果這樣就好理解了。

    “不敢問來人”句。這個時候也有不少從家鄉過來的人,我很想問一問他們是否知道我家的具體情況,但是我不敢啊,如果家裡面有什麼不好的訊息一經他們證實,我將如何面對啊。在這裡是不是也隱含著另外一層意思,即他是逃回來的,不敢太拋頭露面的,怕別人告發,因而不敢。如果從詩意上理解,前面第一種理解意思更好,更符合全詩的意境,與第三句也契合得很好。在這裡將他的那種微妙、複雜、想知又不敢問的那種心態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了。

    這首詩是宋之問少有的用樸素直白語言寫的一首詩,詩中真情流露,細節描畫精細,從而更能激起讀者的共鳴。

  • 4 # 文學名句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隨著詩人的足跡由宮廷臺閣走向蠻荒絕域,他的詩風也從典雅精緻轉向樸素平易。這首寫於神龍二年(706)春自嶺南瀧州(今廣東羅定)貶所逃歸途中的小詩,就以自然真切的抒情,表現了特定情境下微妙複雜的心理, 成為久別歸鄉的絕唱。

    詩的精采處在三四兩句,但前兩句對抒情背景的敘寫非常重要。十個字中濃縮並層遞地展示了空間的懸隔、音訊的斷絕、時間的久長,將詩人困居蠻荒貶所期間與世隔絕的處境、了無精神慰藉的生活、度日如年的苦悶不費力地表現出來。“音書斷”尤為一篇之根, “情怯”、“不敢”均由此生髮。

    三四句集中抒寫 “近鄉”時的心理。詩人家居汾州(今山西汾陽),跟“漢江”(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還有不短的距離, 把 “近鄉”的範圍劃得那麼大,除了思鄉情切和習慣心理以外,恐怕更由於擔心可能發生的事態,遂不自覺地把心理防區擴大了。

    按人之常情,這兩句似應寫成 “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但細加尋味, 又感到只有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這種貌似反常的心理才真正合理切情。詩人貶居嶺外,經年得不到家人音訊,渴想之情與擔憂之情都同步增長,形成既切盼音書又怕音書到來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在由貶所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靠近家鄉之後,有了戲劇性的發展:原先的擔憂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會被路上遇到的南來熟人所證實,而長期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願望則隨時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因此, “情更切”變成了 “情更怯”, “急欲問”變成了 “不敢問”。這正是在“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的特定背景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可以說是特定的 “事”與 “情”與 “理”的統一。

    同時, 在 “情更怯”的深層, 又仍然隱藏著急切的思鄉念親之情;“不敢問”的背後, 也同樣有著急欲瞭解一切的渴望。甚至可以說, “情怯”與 “不敢”正是 “情切”與 “急欲”的一種變形表現。這種複雜微妙的心理,被詩人用極樸素平易的語言和純粹的自描,耐人尋味地表現出來。這種平中寓奇、淡而實濃、借典型細節抒寫複雜心理的風格與技巧,在後來賀知章的 《回鄉偶書》(少小離家)、岑參的 《逢入京使》、張籍的 《秋思》等詩作中都有精采的表現,它們一起構成了唐人表現鄉思的絕句中最富人情味的一個系列。

  • 5 # 花開二月紅

    《渡漢江》詩意在寫思鄉情切,真實地刻畫了詩人久別還鄉,即將到家時的激動而又複雜的心情。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 6 # 風銜醉

    這首詩,看原有的意思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對後人的影響太大了,特別是近鄉情怯這個成語已經成為普遍運用的詞。不管是知不知道這首詩,這個詞肯定知道。詩人能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活動,並且跟嚴謹的格律結合起來,也代表了格律詩的成熟。所以這首詩的研究價值,實用價值要比原有的詩意大很多。至於詩人的人品問題。這個真不想說。人品不能說明詩好不好。在開放的唐朝所能包容,我們幹嘛要去理會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急性子,怎麼收斂自己的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