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單正巧老師回答。

    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一切心理疾病源於匱乏,愛和客體迴應的匱乏。特別擔心小事情影響心情,這個我想從安全感的角度來談。

    安全感,來源於早年的母嬰依戀關係,尤其是0到18個月,最好是三歲前,如果得到母親,及時準確的呵護滿足,那麼依戀關係會很好,孩子會獲得全能感、無所不能感,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安全感足,內心會認為:我是可愛的,值得被愛的。如果相反,一出生就交給其他人撫養,或者頻繁的換撫養人,亦或者母親本身是焦慮的、擔心的、緊張的,嬰兒就會覺得自己不好,運氣也不好,能力也不行,成年之後總是一系列非常糟糕的心理暗示,惶惶然不可終日!

    這種存在性焦慮有三大特點,一是預期性,即將發生;二是難以承受;三是不明確到底會發生什麼?針對這種焦慮,建議用長程的精神分析治療,與分析師建立穩定的治療關係,重建早年的客體關係,使之內化的壞客體得以外化,或者修正,分析師作為一個新的形象被內化進去,並進行持續的作用。

    ☆單正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職稱,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婦專委,懋德中心志願者。20多年的軍旅從醫經歷。擅長精神動力取向,工作方向有喪失,婚姻情感及家庭問題,各種情緒和壓力引起的睡眠問題,抑鬱、焦慮等各種神經症及其講座,團體輔導,擅長團隊合作,團隊溝通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炸過東西的調和油,怎麼處理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