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一個人是張三。指紋是最終身份標識嗎?那麼張三失去雙手,或移植了別人的手,難道就不是張三了嗎?面貌是最終身份標識嗎?換臉之後就不是張三了嗎?況且人的面貌每時每刻都變化,還有長得很像的人。是DNA或大腦?那將張三的大腦移植到李四的身體裡,那這個人究竟是張三還是李四?是記憶嗎?那如果張三失憶了,他還是張三嗎?記憶是會改變的,改變了還是張三嗎?是靈魂和意識嗎?這太抽象,太虛無縹緲。 我要找的終極標識,是不變的,唯一的,表明“我”是我,不是別的什麼人。有沒有這種標識呢? 還是根本沒有這種終極標識,表明“我”是我,甚至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都不是同一個人。 這是一個哲學問題了。^_^
2
回覆列表
  • 1 # 紅色國學

    我覺得目前除了DNA能夠證明一個人是他本人。人與人之間所有的社會屬性和生理屬性都是可以找到相同之處。但是每個個體之間又都存在差異性,這就是這個世界之所以如此精彩,如此美好的地方。

  • 2 # 大提琴心聲

    作為一個社會人來說主要是環境決定一個人終極目標定位!

    在今天的敘利亞,伊拉克和伊朗等等不安定的國家和社會,這樣的標題被認為是傻逼的問題,而對今天我們已經小康的國家來說,人生思考的問題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許多不同的觀點或者想法。

    按照我們中國文化傳統觀念,人生理想的無非一份好的事業,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和可以證明你的血脈代代相傳的孩子!

    如今可以如願以償的人群並不多,由於種種壓力,看上去簡單的人生目標卻成為了今天年輕人奢侈的嚮往!

    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有各種各樣的解法,主要還是因人而異!沒有肯定的答覆!

  • 3 # 詩歌時間

    我只能是覺知。

    記憶不是“我”。記憶隨著年歲增長會逐漸忘卻,“我”由於諸多生活經歷還可能製造並不存在的記憶,誤以為那是真實的記憶。

    觀念不是“我”。觀念是“我”生活的社會環境創造並植入給“我”的,從小到大,“我”的觀念已發生過太多轉變,有些轉變甚至與之前的觀念完全背離。“我”換一個工作,接觸一群不同的人,經歷一些不同的故事,觀念就會發生變化,這些變化逐漸累積,慢慢的,“我”看起來已經像變了一個人。

    思維不是“我”。思維是大腦的產物,瞬息萬變,有時候“我”不願被某件事煩惱,卻控制不了自己不去想它;“我”一直絞盡腦汁在算計思慮某件事情,明明已經很累了,腦子卻不聽使喚,停不下來。在《當下的力量》裡,埃克哈特把思維叫“小我”,“小我”像一臺計算機,一部求生機器,它對別的“小我”發動攻擊、進行自我防衛、蒐集、儲存、並分析資訊。

    “我”只能是覺知。從小到大,無論“我”的記憶有多少丟失有多少紊亂,無論“我”的生活環境發生過多大變化,無論“我”學習過多少知識,經歷過多少天差地別的世事,那個見證者一直沒有變。“我”不是一個思考者,是一個觀察思考者的人,“我”是此刻的覺知。

    “我”與“我”的身份不同、經歷不同、性格、文化不同,有時候“我”與“我”的差別就像是隔著一個物種,但我們的覺知是同根的,眾生平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選擇職業,最重要是什麼?專業?興趣?高薪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