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北方方言
意思:舊制一斤合十六兩,半斤等於八兩,比喻彼此一樣,不相上下(多含貶義)。
半斤八兩
拼音:bàn jīn bā liǎng
出處:《水滸傳》第一百零七回:“眾將看他兩個本事都是半斤八兩的;打扮也差不多。”
朝代:明
擴充套件資料:
半斤八兩的近義詞:梧鼠五技、淺嘗輒止、囫圇吞棗、博而不精
一、梧鼠五技
白話釋義:梧鼠:即“鼯鼠”,為鼣鼠之誤;五技:據說鼫鼠有五種技能。比喻技能多而不精,於事無益。
出處:《荀子·勸學》:“騰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
朝代:春秋
譯文:飛蛇沒有腳卻能飛,梧桐樹鼠有五種技能然而還是沒有多大作用。
二、淺嘗輒止
白話釋義:略微嘗試一下就停下來,指對知識、問題等不作深入研究,學的技術很多但是一樣都不精通。
出處:《黑籍冤魂》:“此物非不可嘗,苟文人墨客,淺嘗輒止。”
朝代:清
譯文:這東西不是不可以品嚐,如果是文人墨客,略微嘗試一下就停下來。
三、囫圇吞棗
白話釋義: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讀書等不經消化理解,籠統接受,不精通。
出處:《碧巖錄》:“一似渾山侖吞個棗。”
朝代:宋
翻譯:把棗子整個吞下去,不經消化理解,籠統接受。
四、博而不精
白話釋義:形容學識豐富,但不精深。
出處:《後漢書·馬融傳》:“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朝代:南朝·宋
譯文:賈君精深但學識不夠豐富,鄭君學識豐富,但不精深,既要學識豐富也要精深,我怎麼能找到這種人呢。
起源於北方方言
意思:舊制一斤合十六兩,半斤等於八兩,比喻彼此一樣,不相上下(多含貶義)。
半斤八兩
拼音:bàn jīn bā liǎng
出處:《水滸傳》第一百零七回:“眾將看他兩個本事都是半斤八兩的;打扮也差不多。”
朝代:明
擴充套件資料:
半斤八兩的近義詞:梧鼠五技、淺嘗輒止、囫圇吞棗、博而不精
一、梧鼠五技
白話釋義:梧鼠:即“鼯鼠”,為鼣鼠之誤;五技:據說鼫鼠有五種技能。比喻技能多而不精,於事無益。
出處:《荀子·勸學》:“騰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
朝代:春秋
譯文:飛蛇沒有腳卻能飛,梧桐樹鼠有五種技能然而還是沒有多大作用。
二、淺嘗輒止
白話釋義:略微嘗試一下就停下來,指對知識、問題等不作深入研究,學的技術很多但是一樣都不精通。
出處:《黑籍冤魂》:“此物非不可嘗,苟文人墨客,淺嘗輒止。”
朝代:清
譯文:這東西不是不可以品嚐,如果是文人墨客,略微嘗試一下就停下來。
三、囫圇吞棗
白話釋義: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讀書等不經消化理解,籠統接受,不精通。
出處:《碧巖錄》:“一似渾山侖吞個棗。”
朝代:宋
翻譯:把棗子整個吞下去,不經消化理解,籠統接受。
四、博而不精
白話釋義:形容學識豐富,但不精深。
出處:《後漢書·馬融傳》:“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朝代:南朝·宋
譯文:賈君精深但學識不夠豐富,鄭君學識豐富,但不精深,既要學識豐富也要精深,我怎麼能找到這種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