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塵塵肥媽

    當然是孫權,孫權在江南,那時候長江以南很多都是沼澤,可是孫權治理的民安國泰。

    1.孫權知人善任,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能人盡其用,和群臣們上下一心。不斷培養人才,像呂蒙這樣得人他也能通過鼓勵的方式,讓他成長為自己的左膀右臂。

    2.孫權家庭和睦,沒有奪嫡之事。百姓和平安樂,人口不斷增多,土地不斷開墾增多。

    3.孫權為人也智謀遠慮。如果不借給劉備土地,曹操直接殺過來自己沒有招架能力。在和蜀魏爭奪中非常講究戰略,該稱臣就稱臣,但也不卑不亢。

    至於劉備是三國演義美化的人物,他比孫權厲害的是無恥。劉表把後事託付給他,他居然取而代之。這算得上能力?

    1.關羽死掉後,他急忙稱帝伐吳,可以說策略上的失誤。

    2.劉備軍團中始終是劉關張的小集團,其他人很難插手,這是劉備對於用人的不足。

    3.劉備所屬地區戰亂不已,在他逃跑時刻還要拉著一群百姓墊背,三國演義說百姓捨不得皇叔,百姓是種地的百姓,土地又不能跟著走,百姓怎麼可能願意離開故土?無非是被壓在後面保護皇叔安全。逃到吳國,那些百姓也沒個交代啊,他們怎麼辦?孫尚香可管不了那麼多,諸葛孔明也沒辦法給他們變出家園,那百姓捨不得皇叔的事件,皇叔愛民如子都有待懷疑。

    因此,從於家、於民,於國這幾方面看,孫權都勝過劉備。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備出身沒落的皇室後裔,靠織草蓆和賣草鞋為生,父親早亡,劉備成長於單親家庭,依靠同族人的支援才勉強能讀書,劉備身無所長,依靠人格魅力與堅強意志,從商人手中拉起贊助成立了個人武裝,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到公元221年建立蜀漢政權,劉備用了37年時間。

    孫權出身江東小官宦世家,靠著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早年創下的基業,孫權20歲時就執掌江東六郡之地,孫權有條件從小讀書識字,接觸各類官宦人士,從公元200年孫權接手江東之時,到公元228年孫權建立東吳政權,孫權用了28年。

    從兩人的人生起點來看,明顯是孫權的起點高於劉備很多倍,劉備一出山,什麼也沒有,只有一顆紅心,兩個兄弟關羽和張飛,只能靠自己的能力在社會上打拼,孫權一出手,就統率江東六郡,將領士卒都是現成的,孫權只需要穩定內部,再圖發展,而劉備就是那個輸在起跑線的人。

    從兩人的最終成就來說,不相上下,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當了皇帝,孫權建立了東吳政權,同樣當了皇帝,唯一不同的是孫權建立的政權時間比劉備晚,地盤比劉備大,人口、軍隊比劉備多,實力比劉備強。

    但劉備的起點低,起點低意味著成功的難度更大,成功的難度大就意味著劉備的能力更強,事實上,劉備是三國三大政權中唯一一個白手起家創業成功的,同時蜀漢政權是一群社會底層人物通過不斷的抗爭與戰爭,建立政權的故事。

    封建社會等級是相當森嚴的,而且階層是固化不變的,如果你是農民,你一輩子就是農民,如果你是貴族,那你一輩子就是貴族,除非社會發生動亂,導致所有階層推倒重來,否則階層是會固化不變的。所以兩漢有存在幾百年的大家族,都是西漢初年跟隨劉備打天下的那一批功臣之後,或者皇族之後,而作為社會最底層的農民,同樣也是數百年都是農民,甚至可能連農民也當不上,淪為流民。

    到了東漢末年,地方的政治仍然是士族豪強說了算,白手起家這種創業難度在今天都算是非常難的事,更何況是在東漢末年,劉備出身沒落皇族,基本上算是社會底層,張飛與關羽同樣出自社會底層,他們的成功只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事件,有一定的偶然性,同樣也一定的必然性。

    劉備創業打天下,他需要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地在社會摸爬滾打,不斷地失敗,不斷的一次又一次重新站起來,沒有士卒,他需要親自去招兵買馬,沒有資金,他需要親自去找商人拉贊助,沒有城池,他需要一座一座去攻打,沒有人才,他需要三顧茅廬請出比他年輕20歲的諸葛亮,難以想像47的劉備是如何恭敬地請出27歲的諸葛亮,光是這種放低姿態的事,估計孫權從來也沒有經歷過吧。

    孫權自孫策去世後,就直接成為江東集團的領導人,他靠不是個人能力上位的,而是血緣,只因為他是孫策的弟弟,僅此而已,孫權成為領導人後最需要做的就是穩定內部,打擊叛亂,向外拓展,孫權有現成的軍隊、將領、地盤、人口、資源,無需為了這些東西去征戰,只需要安撫人心、團結內部就能保證政權穩定。

    劉備一生顛沛流離,能夠慧眼看出劉備是績優股的人畢竟非常少,就只有劉備身邊的幾個,比如關羽、張飛、糜竺、孫乾、簡雍等人,當時上流社會的人才是絕對不會投靠劉備的,因為身份認同不一樣,你可以發現投靠劉備的人,都是社會底層人士,也許你要說糜竺不是世富嗎?你要弄清楚的是:商人只是有錢而已,社會地位非常低,甚至不如農民,士農工商,商之所以排在最後,就是因為商人地位低,商人想要改變地位,就得用錢打通關係爬到上層社會,即使爬上去了,也不被出身士族的人看得起。

    但是孫權不一樣,孫權是靠武力坐擁江東六郡,算是江東六郡的軍政府,江東六郡的四大家族在孫權的安撫下,紛紛加入東吳政權,成為東吳政權的中堅力量,因此孫權根本不用擔心沒有人才來投靠,江東本地上產生的人才,做官唯一的途徑就是投靠孫權,所以孫權在創業過程中要比劉備容易得多。

    一個政權的領導者,能力是有很多種的,比如有:軍事能力、政治能力、統帥能力、用人能力等。

    1、軍事能力:劉備強於孫權。

    劉備打了37年的仗,那麼弱小的實力,硬是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活了下來,像一隻打不死的小強,堅強的活著,比劉備實力強的人都死了,比如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劉璋,但劉備活著,不僅活著,而且還建立了政權,如果不是劉備獨特的軍事能力,他能活到建功立業嗎?

    孫權的軍事能力非常一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合肥之戰,十萬人馬被孫權800人打得落花流水,孫權一生親自領導的戰役,基本上沒有一次戰爭是勝利的,赤壁之戰是周瑜打的,夷陵之戰是陸遜打的,石亭之戰是陸遜指揮的,孫權基本上不參與戰役,只要參與,很少贏的。所以孫權軍事能力是不如劉備的。

    2、政治能力:孫權強於劉備。

    之所以說孫權政治能力強於劉備,根本原因就是孫權玩弄政治和權術就是天生的高手,比如孫權在關羽襄樊之戰期間與曹操私勾結,背叛盟友偷襲荊州,然後向曹操稱臣,保證東吳不會兩線作戰,在解除了蜀漢的威脅後,又忽悠了曹丕,這種政治成熟手段,不是劉備能比的。

    看看劉備的政治能力,早年劉備統領徐州時,沒多久就被呂布奪了徐州,這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說明劉備沒有得到徐州豪強的支援,也缺乏必要的政治能力,劉備後期如果不是諸葛亮幫扶著,恐怕蜀漢政權都無法建立,劉備伐吳明顯心浮氣燥,沒有尋找合適的戰機,也沒有在政治上瓦解東吳與曹魏的勾結。所以劉備的政治能力不如孫權。

    3、統帥能力:劉備強於孫權。

    劉備在世時,所有的大戰役都是劉備本人統帥的,比如博望之戰劉備使誘敵之計擊敗夏侯惇,比如入川之戰,劉備完全靠個人統帥能力以及龐統、法正的謀劃奪取益州,比如漢中之戰,就是劉備直接領導唯一在正面戰場擊敗曹操的戰役,這都是劉備的統帥能力。

    但是孫權就差遠了,合肥之戰正是因為孫權的統帥力太差,才讓張遼率領800人打了個措手不及,想想也會明白,十萬人怎麼會被800人衝擊,如果孫權統帥力強的話,哪怕一時被張遼嚇住了,只要展開正常的攻擊,張遼等人怎麼也不可能衝出營陣,這就是孫權的統帥力,基本上孫權很少親自統帥大軍打贏的。

    4、用人能力:劉備與孫權平分秋色。

    劉備用人眼光獨到,比如提拔魏延和黃忠,一提一個準,比如告訴諸葛亮馬謖不能擔當大任,同樣很準,孫權也是如此,比如東吳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算是孫權提拔的,並且都能夠勝任自己的工作,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孫權與劉備平分秋色。

    所以,綜合比起來,劉備的能力比孫強,不僅僅是起點低,而是真的能力強。

  • 3 # 竹齋子

    劉備如何?孫權如何?要分辨孰強孰弱,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

    第一,出身背景。

    劉備自稱是劉氏皇族之後,而實際上自己家是編筐的,已經落魄成為了平民百姓。自己擁有的一切,都是憑藉自我“推銷”與自我“能力”而發展起來的。

    孫權是門閥之後,父親,哥哥,皆是東吳的勢力實權人物,孫策,這都是當代豪傑英雄,自己的努力奮鬥吃苦史明顯不多。

    所以,第一回合對比,孫權勝利,理由是老爹富裕,兒子就是富二代,祖先富裕,後輩子孫不能享受,那也是無用。

    第二,發展歷程

    劉備自稱皇族之後,發展歷程卻是自我奮鬥。活脫脫地一個創業者,最後成為了蜀漢的皇帝。不得不說,劉備的發展歷程很強大。

    孫權繼承家族勢力,就是守業之人,發展歷程比較欠缺,沒有經歷過什麼大風大浪,所以,對比劉備來說,孫權第二回合輸了。

    第三,人物評價

    曹操曾經評價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的評價可謂是非常讚賞孫權的管理能力。

    而曹操對劉備的評價,幾乎是帶些鄙視。如煮酒論英雄裡,曹操有意試探劉備,雖然這裡表現了劉備的機智,但是曹操對劉備的鄙視之意也是非常濃郁的。

    後世評價劉備時,往往拉出諸葛亮,所有人的目光如炬,瞄準了諸葛亮,對劉備的忽視,也是非常之多。

    所以,第三回合,孫權勝利。

    第四,政治軍事

    劉備善於借勢,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劉備藉著這場戰役,有了自己的勢力,不得不說,劉備的政治軍事能力非常之強。

    三顧茅廬,對待人才的態度,被後人學習。

    孫權,有大都督周瑜,周瑜之才,在諸葛亮的面前,有些“鬱悶”,但是歷史上的周瑜,比諸葛亮厲害多了。

    孫權的勢力,蜀漢滅亡後,還依然存在,這也說明,孫權的厲害。

    所以,第四回合,我認為應該是平局。

  • 4 # 老闆請多放孜然

    其他答案分析了很多,講個人魅力,講英雄成績,這些都很有道理。不過孫權被認為不如劉備還是有著傳播學上的理由的。

    劉備在活動區域、參與的天下大事,交集的士人數量質量超過孫權,在事蹟傳播範圍與影響力上具有天然優勢。

    劉備政治理想“興復漢室”,同時轉戰天下,足跡分佈有幽州冀州徐州豫州荊州益州,事蹟傳播具有全國性。同時劉備少時洛陽從學於盧植,起兵於黃巾,何進被逐時前丹陽募兵,之後討董、袁曹大戰、赤壁、荊襄大戰、漢中之戰、夷陵大戰。三國時天下爭奪,劉備勢力幾乎打滿了全場,在這過程中與當時的天下精英或友或敵,有著極高的露臉率與參與量。事蹟傳播範圍廣,從學為敵打交道的天下精英有盧植、公孫瓚、二袁、呂布、曹操、陶謙、呂布、劉表、劉璋、孫權、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還有曹操許都時期的荀彧郭嘉諸人,以及己方的關羽張飛諸葛亮趙雲魏延,還有擦肩而過的牽招田豫陳群袁渙徐庶陳登陳宮。

    而孫權比劉備小一輩,天然的就錯過了許多天下大勢。而且孫權無論繼位前還是繼位後都沒有能夠前往中原,足跡限於東南,活動半徑基本在武漢、南京之間。這使得一方面孫權乃至東南士人無法在踏足天下真正的文化中心,在在把持話語權與影響力的中原群士中展現自己的魅力風采。孫權或友或敵打過交道的對手有劉表、曹操、劉備、關羽,經歷過的天下大事赤壁之戰、荊襄爭奪、合肥攻伐、夷陵之戰。交集士人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諸葛亮、關羽。孫權無論是活動區域還是交集士人的數量、質量,參與的天下大事都不如劉備。

  • 5 # 老莊起名取名易名

      考察魏蜀吳三國的施政民生,東吳的統治最為黑暗暴虐,其士族豪強把持政權,士兵地位近似奴隸,軍中基本的刑罰就是砍頭。吳國民間暴動和兵變最為頻繁,其國祚卻反而最久,不能不令人稱奇。孫權本人當政接近半個世紀,最大的長處便是善於利用矛盾。身處豪強並起的亂世之中,能靈活機動善變權謀,並精於發展自身實力,正是自保圖強之要訣。

      自公元189年董卓進兵洛陽架空漢室,天下從此大亂。長沙太守孫堅乘機拉起一股私人武裝,經過本人及其子孫策、孫權到長江下游經營十幾年,形成了佔地從長江直至南海邊的割據政權。以建業(今南京)為統治中心的孫氏集團作為外來戶,主要依靠江東士族支撐,為此允許其保持部曲家兵,像張昭、魯肅、陸遜等都是豪強的代表。孫權對這些人一向優禮有加,靠著巧妙平衡各派力量並依託長江天險,才能平撫內亂以割據江東一隅。

      孫吳平撫內部矛盾練就的平衡術及靈活的權謀,也運用於對外的三國鼎立爭雄之中。當時曹、劉兩家的戰略目標及其政策針鋒相對,毫無妥協餘地。曹魏必欲取漢劉天下而自代,劉備、諸葛亮集團則稱“漢賊不兩立”,雙方只能你死我活拼到底。孫權集團卻沒有這種政治道義負擔,能夠隨時改變政策以左右逢源。沒有永久的敵人,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這在當年便是東吳對外政策的基本信條。

      公元208年,曹操率十幾萬大軍南進佔領荊州並直逼江東,面對生存危機的孫權馬上聯合落難之中的劉備,以赤壁一戰獲勝形成南北對峙。為防曹軍捲土重來,孫權同意將荊州“借”給劉備以作為東吳安全屏障,又不惜將妙齡的妹妹嫁給年已半百的那位遠房“皇叔”。根據史實,這一政治聯姻並非像小說《三國演義》那樣是江東招親,而是孫權送妹妹赴荊州並陪嫁了一支武裝護衛隊。據記載,劉備晚間會夫人,先要通過東吳男兵的外圍護衛,再進入幾十名女兵刀劍叢中的閨房,隨時有遭受“斬首行動”的擔心,經常戰慄不已。若論古代君王頭號“懼內”者,恐怕非劉備莫屬。這種受制於東吳的婚姻只保持了兩年,劉備西征四川和孫夫人東返,便意味著雙方戰略聯盟告吹。

      公元219年,劉備從四川進一步攻佔漢中,其勢力發展到頂峰,感到其威脅的孫權便改變戰略同曹操妥協,不惜勸其稱帝而自稱臣。原來孫劉聯盟對曹,一時變成了孫曹協力對劉,這使孫權變成最大受益者,劉備集團則陷入兩面受敵之境。吳軍利用曹軍牽制關羽主力,一舉襲佔荊州,接著在彝陵打敗前來反攻的劉備,就此取得在長江中下游最有利的戰略態勢。

      削弱劉氏集團的目的達到後,曹魏成為吳國的基本威脅。公元223年劉禪繼位後,孫權馬上又實行了一次戰略大調整,聯合衰弱的蜀漢政權抗魏。孫權還親自在盟約上寫上一段古代國書罕見的溢美之辭——“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此番吳蜀結盟雖仍是相互利用卻維持到底,諸葛亮、姜維北伐時都得到吳軍的戰略策應,這是由於共同的利害關係壓倒了荊州、彝陵的舊怨。

      孫吳集團雖擅長利用矛盾自保,進取雄心卻不足。吳國以興建水軍為主,這種防禦型戰略決定其難以進軍北方平原,無消滅強敵之志便不可能長久自保。從爭雄天下的氣魄看,孫權確不如劉使君、曹丞相,也無怪後代詞人仍會認為:“天下英雄,使君與曹,餘子誰堪共酒杯!”

  • 6 # 淡淡的青春純純的愛

    如果在劉備和孫權兩者中以論能力的話,我認為是劉備。

    既然講能力,當時的背景,肯定是指軍事指揮才能,劉備與孫權兩人中,劉備的能力比孫權稍強。

    從歷史角度來看,劉備早於孫權登上三國的政治舞臺,劉備於公元184年,就當兵打仗了。從中平元年起,劉備在鎮壓黃巾起義中立下戰功,一直到建安十三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劉備才算真正的有了自己的蜀漢地盤。二十幾年的時間,劉備的勢力可以說是一點一點的自己掙出來的。

    可惜的是,劉備一生的志願並沒有達成,他忠於的漢室最終被曹魏取代,然而,在那個動亂的時代,劉備憑藉自己堅定的意志,憑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取得一席之地,不得不說其能力之強,世所罕見。

    劉備與孫權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劉備白手起家,江山是自己一手打下來的,孫權是在他的父親孫堅以及大哥孫策手上繼承下來的基業,已經有了很大的一個班子,因此,孫權之東吳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父兄的打拼。當然這並不影響孫權成為一位明君,俗話說“創業難,守成更難”,作為一個守成之君,在當君王那一刻起,孫權不斷地積極開拓東吳領土。

    於是,劉備去投奔袁紹,然後三國演義典故里還發生了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最後,袁紹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擊敗,劉備又去投靠劉表,後來在赤壁之戰,孫劉聯軍擊敗曹操。直到這個時候,劉備的人生才開始出現轉機,開始他的小宇宙爆發了,赤壁之戰之後劉備霸佔了荊州,劉備開始以荊州為根據地,按照《隆中對》的既定方針攻打益州,在益州劉備一直親臨前線指揮作戰,以戰養戰,實力不斷增強,劉備剛進入益州的時候,軍不滿萬,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佔領了益州,成功的的付出很大,但是勝利的背後也離不開團隊的貢獻,比如法正、龐統的謀略以及馬超的加盟,益州平定之後開始在漢中和曹操發生一場區域性戰爭。最後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定軍山紮營,夏侯淵率軍前來爭取定軍山時,被黃忠所殺,這就是大名鼎鼎定軍山之戰,劉備一舉擊敗了曹操,佔領了漢中。

    再來看看,孫權參與的戰爭出徵率並不高,都是部下去出征的,從史料記載,孫權親自參與的戰爭是合肥之戰:

    第一次、公元208年十二月至公元209年。曹操於赤壁之戰大敗,但大軍仍駐紮於荊州北部。孫權為了佔領荊州,在十二月,派周瑜攻打江陵的曹仁,而孫權則親自一軍進攻合肥,想開拓西、北兩邊戰線。但是,合肥一直沒有被攻下,最後無奈退軍了。

    第二次、公元215年八月。孫權第二次圍攻合肥,這次是因為劉備和曹操正在漢中反生戰爭,孫權想在背後捅曹操的刀子,隨後孫權率十萬人北至陸口,出征合肥。最後圍合肥十多日,都不能攻下,一直被張遼牽制,又遇上疫疾,便命大軍班師,但是在回師的過程中被張遼痛擊,這就是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現在合肥市還有逍遙津公園的遺址。

    第三次、公元233年十二月。在公元230年,魏國於合肥建築新城,防備吳國。孫權於公元233年十二月出兵圍攻合肥新城,但是因為因城遠水,孫權二十餘日不敢下船攻擊,被滿寵打敗。

    第四次、公元234年六月至七月。蜀漢丞相諸葛亮進行第五次北伐,便邀請東吳一起出兵前後夾擊。孫權答應。隨即引發第四次合肥之戰,孫權分三路大軍,第一路孫權親率大軍進駐巢湖口,攻向合肥新城;第二路派陸遜、諸葛瑾率萬餘人進駐江夏、沔口,攻向襄陽;第三路,由將軍孫韶、張承進駐淮,向廣陵、淮陰進逼。形成三路兵馬北伐。但是曹魏這一方面也不虛,魏明帝也御駕親征了,最後孫權作戰失利,侄子孫泰被殺,加上吳軍中士卒都多有病患,孫權敗北。

    雖然孫權幾次攻打合肥並未成功,但是絲毫不影響孫權的政權,因為在孫策死的時候就評價孫權“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權在打仗方面不擅長但善於治國有方,孫權禮賢下士,手下也是猛將如雲,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他們是吳國四大都督,每個人都有獨特之處,周瑜在赤壁擊敗曹操,還娶了小喬,傳為佳話;呂蒙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故事主角,用計殺了關羽;陸遜在夷陵之戰擊敗劉備,最後劉備在白帝城含恨而終。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曾經在火燒赤壁敗退時說過劉備和自己軍事能力相差無幾只是兵弱而已。足以看出對劉備軍事能力的肯定,反而看看孫權沒有劉備那麼坎坷,出戰次數少,沒有劉備那麼多實戰經驗。唯一一次親征率十萬大軍還被張遼的幾百人打的落荒而逃,還落得了個孫十萬的罵名。

    下面就從他倆的幾個方面綜合能力對比一下:

    1、軍事能力:劉備強於孫權

    夾在實力強大之勢存活,比如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劉璋都死了,劉備仍然活著,不但軍隊實力逐步壯大了,而且建立了自己政權,應該說是劉備獨特的軍事能力。

    孫權率領的十萬大軍被張遼的八百精兵在合肥打得落花流水,孫權要是按進攻正常路子去打,怎麼可能讓張遼等人衝出營陣,還被張遼痛擊,這反映出孫權的指揮能力不行。

    2、政治能力:孫權強於劉備

    劉備在佔領徐州城時,沒多久被呂布奪走了,因為他沒有得到更多的豪強們支援,缺乏必要的政治能力,討伐東吳也存在明顯的心浮氣燥,沒有尋找合適的戰機,沒有在政治上瓦解東吳與曹魏的勾結。

    在關羽襄樊之戰期間與曹操私勾結,背叛盟友偷襲荊州,然後向曹操稱臣,保證東吳不會兩線作戰,在解除了蜀漢的威脅後,又忽悠了曹丕,從這幾個方面可以看出孫權玩弄政治與權術的天生高手,而且,他大哥孫策也是肯定的,所以這個方面劉備真的不及孫權了。

    3、統帥能力:劉備強於孫權

    連年征戰,劉備所有戰事親自上陣,博望之戰使誘敵之計擊敗夏侯惇,入川之戰,親自統帥以及龐統、法正的出謀劃策奪取益州,漢中之戰,親自上陣戰場正面擊敗曹操。

    合肥之戰,孫權親征率十萬大軍被張遼的八百精兵打的落荒而逃,還落得了個孫十萬的罵名,可以看出孫權的統帥能力真的不行。

    4、用人能力:劉備與孫權平分秋色

    劉備的為人,有少恩,多忌的一面,沒有寬廣的胸懷,例子:西蜀大臣費詩,費詩在蜀國,開始時得到了一定的重用,但後來劉備稱帝時,他不識時務,上書諫止,結果遭到了劉備的嫉恨,不久便被降職。漢中之戰前夕劉備詢問部下週群,周群以及司馬張裕都反對劉備征討漢中,後來周群便一生不得提升;張裕則因為當初曾經觸犯過劉備而被劉備藉故處死,這是典型的挾私報復。還有劉備討伐東吳之前,謀士秦宓勸他不要興兵,結果被關進了監獄。黃權因為與劉備意見不同而被調離前線,去抵抗曹魏,結果孤軍懸處,道路隔絕,無法還蜀,被迫降魏。還有就是蜀國名士彭漾,只因為出言不遜就被處死。

    劉備在用人重義,常常能以誠待人,也確實收到了不少效果。徐庶來投奔,他器而用之。司馬徽隱居,他也去主動拜訪。三顧茅廬,諮以大計,打動了諸葛亮,使諸葛亮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在入蜀前後是求賢若渴的,對前來投奔的文官武將,他都能授用。例如對待馬超,黃忠,龐統,法正就是明證。還有劉璋部下歸降文武官員,也是全部錄用。還有劉備在看人方面也看的準,功曹書佐主簿李恢被人汙衊謀反,劉備洞察事實,救了李恢一命。勸諸葛亮慎用馬謖,諸葛亮沒有聽從,結果馬謖街亭大敗。令魏延鎮守漢中,不考慮其它原因,單就從後來鎮守漢中的戰果可看出,劉備的選擇是正確的。

    孫權是用人高手,舉賢任能,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賢能豪傑樂為所用,招攬周瑜、張昭、張紘、秦鬆、太史慈、虞翻等大批人才,為日後東吳開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幫助他確立了在江東的穩定統治。

    禮賢下士,對待周瑜有如兄長,他廣攬人才,納魯肅於凡品,拔呂蒙於行陣,堅信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不會背叛自己,他選人不論資格,對資歷尚淺、沒有知名度的陸遜委以重任。

    總體而言,劉備的綜合能力比孫權要強!

  • 7 # 縱觀看世界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登臨京口北固亭時,曾寫下這首《南鄉子》,稱頌昔年東吳的開國之君。一般人談論起東漢末年及三國的英雄,往往按照“青梅煮酒”的思維定式只承認曹操、劉備,不大看得起孫權。其實若仔細分析當年三足鼎立形成時的戰略籌劃,那位孫仲謀玩弄起戰略平衡術,著實比曹孟德、劉玄德略高一籌。

    考察魏蜀吳三國的施政民生,東吳的統治最為黑暗暴虐,其士族豪強把持政權,士兵地位近似奴隸,軍中基本的刑罰就是砍頭。吳國民間暴動和兵變最為頻繁,其國祚卻反而最久,不能不令人稱奇。孫權本人當政接近半個世紀,最大的長處便是善於利用矛盾。身處豪強並起的亂世之中,能靈活機動善變權謀,並精於發展自身實力,正是自保圖強之要訣。

    自公元189年董卓進兵洛陽架空漢室,天下從此大亂。長沙太守孫堅乘機拉起一股私人武裝,經過本人及其子孫策、孫權到長江下游經營十幾年,形成了佔地從長江直至南海邊的割據政權。以建業(今南京)為統治中心的孫氏集團作為外來戶,主要依靠江東士族支撐,為此允許其保持部曲家兵,像張昭、魯肅、陸遜等都是豪強的代表。孫權對這些人一向優禮有加,靠著巧妙平衡各派力量並依託長江天險,才能平撫內亂以割據江東一隅。

    孫吳平撫內部矛盾練就的平衡術及靈活的權謀,也運用於對外的三國鼎立爭雄之中。當時曹、劉兩家的戰略目標及其政策針鋒相對,毫無妥協餘地。曹魏必欲取漢劉天下而自代,劉備、諸葛亮集團則稱“漢賊不兩立”,雙方只能你死我活拼到底。孫權集團卻沒有這種政治道義負擔,能夠隨時改變政策以左右逢源。沒有永久的敵人,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這在當年便是東吳對外政策的基本信條。

    公元208年,曹操率十幾萬大軍南進佔領荊州並直逼江東,面對生存危機的孫權馬上聯合落難之中的劉備,以赤壁一戰獲勝形成南北對峙。為防曹軍捲土重來,孫權同意將荊州“借”給劉備以作為東吳安全屏障,又不惜將妙齡的妹妹嫁給年已半百的那位遠房“皇叔”。根據史實,這一政治聯姻並非像小說《三國演義》那樣是江東招親,而是孫權送妹妹赴荊州並陪嫁了一支武裝護衛隊。據記載,劉備晚間會夫人,先要通過東吳男兵的外圍護衛,再進入幾十名女兵刀劍叢中的閨房,隨時有遭受“斬首行動”的擔心,經常戰慄不已。若論古代君王頭號“懼內”者,恐怕非劉備莫屬。這種受制於東吳的婚姻只保持了兩年,劉備西征四川和孫夫人東返,便意味著雙方戰略聯盟告吹。

    公元219年,劉備從四川進一步攻佔漢中,其勢力發展到頂峰,感到其威脅的孫權便改變戰略同曹操妥協,不惜勸其稱帝而自稱臣。原來孫劉聯盟對曹,一時變成了孫曹協力對劉,這使孫權變成最大受益者,劉備集團則陷入兩面受敵之境。吳軍利用曹軍牽制關羽主力,一舉襲佔荊州,接著在彝陵打敗前來反攻的劉備,就此取得在長江中下游最有利的戰略態勢。

    削弱劉氏集團的目的達到後,曹魏成為吳國的基本威脅。公元223年劉禪繼位後,孫權馬上又實行了一次戰略大調整,聯合衰弱的蜀漢政權抗魏。孫權還親自在盟約上寫上一段古代國書罕見的溢美之辭——“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此番吳蜀結盟雖仍是相互利用卻維持到底,諸葛亮、姜維北伐時都得到吳軍的戰略策應,這是由於共同的利害關係壓倒了荊州、彝陵的舊怨。

    孫吳集團雖擅長利用矛盾自保,進取雄心卻不足。吳國以興建水軍為主,這種防禦型戰略決定其難以進軍北方平原,無消滅強敵之志便不可能長久自保。從爭雄天下的氣魄看,孫權確不如

  • 8 # 環球新媒

    政治 孫權---劉備

    劉備就是靠與皇室的血緣關係擴充套件影響力,發展壯大自己。始終是有先天的優勢條件

    孫權是坐江山的人 經歷過的戰鬥 恐怕可以提及的就只用吧幾乎都沒有什麼政治謀劃就掌控整個國家 是曹劉孫中

    先天的優勢條件

    孫權是坐江山的人 經歷過的戰鬥 恐怕可以提及的就只用吧幾乎都沒有什麼政治謀劃就掌控整個國家 是曹劉孫中 先天條件最好的一個 所以對比一下 略低於劉備

    軍事 孫權----劉備

    孫權仗雖然打得少,但是赤壁足可以說明 的軍隊不是軟

    劉備雖然取得,但是他打的都是軟蛋統一西南地區後 看看劉備的軍隊能打出幾次勝仗?

    劉備雖屬皇族,然其出身卑微,屬於白手起家。他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以仁德的名義,收服了許多忠於漢室的虎將。劉備以施仁德的方法來成就他爭霸天下的野心,在這一點上,我認為他是勝曹操一籌的。劉備之所以失敗,蓋逆天時。

    孫權繼承父兄之業,坐守江東。看似少有作為,其實不然。創業難,守業更難。孫權守持父兄留下的偌大基業,內力求平衡,外則須防蜀、魏之威脅,其中艱難,非孫仲謀之才不可為也

  • 9 # 新哥說歷史

    這麼多人選劉備,好的無語啊。

    判斷誰更強看歷史事實而不是講個人情感。

    劉備是草根創業,劉備是堅韌不拔,孫權是反覆無常,那又怎麼樣?

    不管是吳的國力還是延續時間都比蜀厲害的不是一點半點的啊?

    這個和孫權沒有關係?

    說孫權二代的,瞭解一下孫權所做的事情。

    新哥超級喜歡孫堅孫策,但不能否認兩人草根出身,殘忍好殺的一批。

    換個角度講,留給孫權的除了兵力,基本是土匪二代。

    孫權怎麼做的?改變土匪形象,籠絡世家,糅合淮泗,吳越,廬江的士族勢力。

    為什麼蜀國沒人,因為劉備致死都沒有搞定益州士族啊。

    再說拓展,孫權平山越(這個三國時期民族問題,吳對山越是討伐,蜀對孟獲是懷柔),使越南、高棉稱臣,拓展日本臺灣,並且涉足東南亞。

    這些部分在三國演義是不會講的。

    最後說君權,孫權是完全把控君權,不管是大臣還是士族勢力都為他服務,

    而劉備呢?說好聽是諸葛亮精心輔佐,不好聽是權臣架空君權。

  • 10 # L萌小妹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登臨京口北固亭時,曾寫下這首《南鄉子》,稱頌昔年東吳的開國之君。一般人談論起東漢末年及三國的英雄,往往按照“青梅煮酒”的思維定式只承認曹操、劉備,不大看得起孫權。其實若仔細分析當年三足鼎立形成時的戰略籌劃,那位孫仲謀玩弄起戰略平衡術,著實比曹孟德、劉玄德略高一籌。

    考察魏蜀吳三國的施政民生,東吳的統治最為黑暗暴虐,其士族豪強把持政權,士兵地位近似奴隸,軍中基本的刑罰就是砍頭。吳國民間暴動和兵變最為頻繁,其國祚卻反而最久,不能不令人稱奇。孫權本人當政接近半個世紀,最大的長處便是善於利用矛盾。身處豪強並起的亂世之中,能靈活機動善變權謀,並精於發展自身實力,正是自保圖強之要訣。

    自公元189年董卓進兵洛陽架空漢室,天下從此大亂。長沙太守孫堅乘機拉起一股私人武裝,經過本人及其子孫策、孫權到長江下游經營十幾年,形成了佔地從長江直至南海邊的割據政權。以建業(今南京)為統治中心的孫氏集團作為外來戶,主要依靠江東士族支撐,為此允許其保持部曲家兵,像張昭、魯肅、陸遜等都是豪強的代表。孫權對這些人一向優禮有加,靠著巧妙平衡各派力量並依託長江天險,才能平撫內亂以割據江東一隅。

    孫吳平撫內部矛盾練就的平衡術及靈活的權謀,也運用於對外的三國鼎立爭雄之中。當時曹、劉兩家的戰略目標及其政策針鋒相對,毫無妥協餘地。曹魏必欲取漢劉天下而自代,劉備、諸葛亮集團則稱“漢賊不兩立”,雙方只能你死我活拼到底。孫權集團卻沒有這種政治道義負擔,能夠隨時改變政策以左右逢源。沒有永久的敵人,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這在當年便是東吳對外政策的基本信條。

    公元208年,曹操率十幾萬大軍南進佔領荊州並直逼江東,面對生存危機的孫權馬上聯合落難之中的劉備,以赤壁一戰獲勝形成南北對峙。為防曹軍捲土重來,孫權同意將荊州“借”給劉備以作為東吳安全屏障,又不惜將妙齡的妹妹嫁給年已半百的那位遠房“皇叔”。根據史實,這一政治聯姻並非像小說《三國演義》那樣是江東招親,而是孫權送妹妹赴荊州並陪嫁了一支武裝護衛隊。據記載,劉備晚間會夫人,先要通過東吳男兵的外圍護衛,再進入幾十名女兵刀劍叢中的閨房,隨時有遭受“斬首行動”的擔心,經常戰慄不已。若論古代君王頭號“懼內”者,恐怕非劉備莫屬。這種受制於東吳的婚姻只保持了兩年,劉備西征四川和孫夫人東返,便意味著雙方戰略聯盟告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工作不滿意,是辭職還是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