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談古論史xiaodong
-
2 # 小舉帶你看歷史
曹操死後,曹丕為何迅速篡位?
曹操去世之後,曹丕終於繼承了世子大位,但這個時候,曹丕立足未穩,首先自己的弟弟曹彰,手裡握著十萬兵馬,在曹丕即位之初,他一度興師問罪,還是在司馬懿的幫助之下,才勉強度過了這次問罪風波。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曹丕繼位之初,並不穩定,朝廷之上,一班老的文武大臣並不信服,自己的弟弟也並不心服,所以他才會繼位初期選擇逼走曹植,解除曹彰兵權,以保證繼位穩定。
這就是曹丕繼位的根源所在,一方面禍水東引,把自己初繼位時的矛盾引到漢獻帝上去,讓他替自己擋刀,其次,一旦曹丕登基,可以大赦天下,升賞文臣武將,安撫文臣之心,滿足武將之望,以此奠定他君臨天下。
-
3 # 野袍子仙女
導語: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期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段時期,亂世之中英雄輩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當時最強大的曹魏政權的創始人——曹操,更是在當時被世人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曹操一生之中做的最主要的政治策略,也是被後世對其褒貶不一的重要原因。
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曹丕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曹操的次子,三國時期魏朝的建立者。丕少時好弓馬,誦詩、論。及長,熟讀《五經》、《四書》、《史記》、《漢書》;諸子百家之言,無不畢覽。他生於戰亂年代,青年時便隨軍作戰。建安16年(211年),任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22年(217年),被曹操立為嗣。曹操死後,丕襲魏王、丞相。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漢稱帝,為魏文帝,都洛陽。在位期間,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建置。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於洛陽,時年四十歲。廟號高祖(《資治通鑑》作世祖),諡號文皇帝,葬於首陽陵。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曹昂死後,曹操還曾打算傳位給環夫人所生的曹衝。曹衝字倉舒,是個神童,五六歲時智力已經“有若成人”。“他不僅聰慧過人,並且天性仁厚愛人,常常為不慎犯了過失的設法解免,“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為此,他深得曹操的寵愛。可惜天不福曹氏,這樣一個寧馨兒卻在十三歲時就得病夭折了。他死後,曹操曾對曹丕說:“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曹丕後來也常對人說:“若使倉舒在,我亦無天下。”然而,多才多藝的曹丕之後又出了一個曹植,其風流文采竟然更勝乃兄,深受曹操寵愛。於是就發生了丕、植兄弟間的奪嫡之爭。
曹操長期在立嗣上狐疑不決,難免不影響下屬。時間一長,下屬間漸漸形成了擁丕派和擁植派兩個集團。擁丕派有桓階、邢頤、吳質、賈詡等等,擁植派有丁廙、丁儀、楊修、孔桂、楊俊等等,各自結為黨羽,設計謀,造輿論,爾虞我詐,互相傾軋。擁植派中的楊修是個智謀過人的奇士,又身為曹操的主簿,訊息特別靈通,對曹植十分有利,在他出謀畫策之下,曹植在這場爭奪戰中漸佔優勢,“幾為太子者數矣”。 但因其“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而為曹操所不悅。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諷密謀攻打鄴城,與之同謀的陳禕自首,曹丕率眾平定,誅殺魏諷。
曹操死後,曹丕為何火速篡位?真正的三國時期卻是在曹操死後,曹丕篡漢這一歷史事件正式開始的。曹操直到臨死之前都稱自己為漢臣,就算曾經的老哥們夏侯惇在殿上讓曹操篡漢自立都被拒絕了,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如果他一旦稱帝就沒有辦法用漢朝的皇帝去限制孫、劉甚至其他的這些原本歸屬於漢朝的大小諸侯,也更加會坐實了孫、劉口中“漢賊”這一惡稱。可是為何在曹操死後,曹丕要棄用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策略,自立為帝才導致了最後三分天下這一局面。
一 、曹魏內部局勢的隱患
其實早在曹魏政權建立之初,政權的內部就一直存在著不安的因素。尤其是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一些漢朝老臣之中就處處存在著反對曹操的聲音。雖然這些聲音總是在暗地裡發生,但是曹操早就心知肚明,於是曹操用了兩件事平息了政權內部之中這些不安的隱患。
第一件事就是衣帶詔事件。董承、劉備等人為了殺死曹操暗通漢帝,讓皇帝用血書寫下詔書藏在衣帶之中,不料這件事被曹操發現,劉備帶著衣帶詔逃了出去,投奔別人,而董承等其他人則被曹操抓住,連同皇帝的妃子董貴人一起在百官和將士乃至皇帝的面前一起被曹操誅殺。
這件事,有人說曹操殘暴,話雖如此,可是當得知有人要殺害自己的時候選擇先下手為強,曹操這麼做卻也情有可原。而除掉異己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講,可以視為一種立威的做法,之後不但漢帝對曹操更加敬畏,那些原本反對曹操的漢朝老臣也不再敢發出反對之聲。然後這麼做雖然可以在表面上鎮壓住內部的隱患,卻很難抑制住人們內心的暗流洶湧。
曹操做的第二件事,是在官渡之戰之後。河北的袁紹被曹操打敗,部下們在袁紹的軍營中找到了許多曹魏的官員們和袁紹暗通款曲的往來書信。當曹操把這些書信拿到文武百官面前的時候,所有人都人心惶惶,可是曹操卻當著眾人的面把這些書信一把火燒了,還說:袁紹強盛時連我曹操都想過歸順於他,何況百官。
曹操恩威並施,使得在他活著的接下來的十多年來幾乎無人再反對他。曹魏政權在這十多年的時間裡穩定發展,在百姓的心中,曹操雖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同時,曹操的幾個兒子們對於大位的渴望和爭奪又成為了曹魏內部的主要問題矛盾。
當時曹操最得意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兩個兒子分別結交各自的黨羽,大臣們也紛紛開始選擇站隊,因為如果選對了人就可以保住自己的身份地位,如果選錯了很有可能連命都沒有了。
曹操死後,曹丕被選為魏王的繼承人,於是有兩座大山一下子擺在了曹丕的面前。一個是一些失去了被父親的威懾力統治的老臣們,如果自己威望不夠高就無法繼續統治他們;一個是來自手足兄弟的壓力,既有被一些文官擁護的曹植,又有在外征戰的將士們擁護的曹彰。不管是哪一方的壓力,如果處理不好自己的地位將來很有可能會被拉下來,唯一的辦法就只有一個,那就是篡漢稱帝。
二 外部敵對勢力的困擾
曹操死後,曹魏政權動盪,局勢上最有利的應該就是曹魏之外的另兩大政權——劉備的蜀漢和孫權的東吳這兩個集團。然而劉備卻沒有馬上對曹魏採取措施,原因就是自己的兩個義弟關羽和張飛全都死於東吳之手,劉備的主要目標也從曹魏轉向了孫吳。而一心想要偏安一方的孫權知道馬上就要被劉備討伐,在這種情況選擇了聯合曹魏抵抗劉備。
對於這時的曹丕來說,外面的兩隻老虎互相敵對對自己是最為有利的。當務之急應該是迅速穩定自己的內部局勢,否則當孫劉再次同仇敵愾的時候,便必然會無力自保。
三 自立為帝 恩威天下
曹操的畢生理想是統一天下,這樣的雄心壯志或多或少也會傳給後代。這一點在曹丕稱帝之後,採納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改革了當時的選官制度,可以看出曹丕的安定天下的決心。對外更是平定了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還恢復了在西域的建置。
在外的劉備在曹丕稱帝之後,以曹丕害死漢獻帝為名,自立為帝。孫權方面,為求穩定向曹丕討封為吳王,建立了吳國。三國鼎立的局面也至此開始了。
總結:曹丕的權勢地位應該說在繼承了魏王之後便已經擁有了,並不會因為篡漢而發生改變。而他這麼做也只是想要儘快穩定內部局勢以便抵禦外敵,同時可以抵抗手足和漢臣所帶來的壓力,最重要的就是四個字,人心所向。
-
4 # 3z遊戲理論研究者
這個話題還是很有趣的,因為歷史上曹丕接過父親的魏王之位之後確實很快就進位為帝,而如此迅速的行動背後存在的是許多帶有利害關係的原因。
1.前車之鑑。曹丕的父親曹操其實稱帝之心一直都有,從白馬門事件到荀彧之死都可以看出。然而這些年來忠心漢室的臣子非常之多且都記恨曹操,從董承的衣帶詔到伏完與伏皇后,個個如此,只是結果都是曹操勝利罷了。曹操之所以能躲過多次刺殺,自然是與曹操強大的膽識與謀略有關,但曹丕呢?只要漢獻帝在,忠心漢室的臣子就不會死絕,可曹丕的本事與曹操相比差的絕不是零星半點,所以曹丕必須篡漢以求穩。
2.穩固地位。曹丕從他父親手中接過的雖然有忠心於曹家的不二之臣,如曹仁、許褚等,然而也有不少的臣子是趨炎附勢的文臣武將,一個新上任的魏王對於他們來說,如果沒有足夠的強勢,可能轉向漢獻帝會是更好的選擇,畢竟是牆頭草嘛,尤其是遠在帝都之外的臣民,如果展現得不夠強勢,那麼很有可能就會在邊境之地留下不穩定的禍患,把曹操留下的好牌打的稀爛。所以曹丕接位後迅速稱帝,這樣也就穩固了管理國家的強勢主導地位。
3.時機剛好。曹操一生不稱帝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劉備和孫權都看著,假如曹操稱帝,劉備與孫權便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曹操,還可以藉機讓自己上位,曹操不會幹這賠本的買賣。但曹丕接位的這個時機相當的好,因為此時劉備失去了好兄弟關羽,劉備此時的仇敵只有孫權,對於曹丕而言,即便此時稱帝,劉備也不會把自己視為第一大敵,至於孫權,剛剛打完大戰接手荊州南部全境,即便知道稱帝一事,也不會貿然開攻。所以此時稱帝,可以說再合適不過了。
總的來說,曹丕稱帝,不僅對其個人而言是創立了豐功偉績,更是從三國巨集觀戰局來說是走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戰略。
-
5 # 瞪大貓眼看世界
在古時候,皇帝的身份是任何人都不能挑釁的,篡位自立的人往往也不會有好下場,而在三國時期,卻有這麼一個人,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將皇帝趕下皇位,自己取而代之,之後無疑加劇了政治局勢的緊張度,這個人正是曹丕。
東漢末年,董卓去世之後,漢獻帝就無人扶持了,如喪家之犬一般東奔西竄,雖然身為皇帝,但已經沒有了皇帝的尊嚴,最落魄的時候,連傳國玉璽都丟了,皇宮也被燒燬了,實為不堪。後來曹操將其接到許昌,雖然也還是尊為皇帝,但那時的漢獻帝完完全全已經是一個傀儡了,所有的朝政大權都由曹操掌控。不過曹操並沒有越矩,只是封自己做了丞相,對皇帝在禮儀、儀仗規格上也是極為尊重的。但是曹操去世之後,曹丕繼承了魏王的爵位,這一切就改變了。
首先從曹操的葬禮說起,漢獻帝身為皇帝,自然是臣子來拜見皇帝,但是曹丕卻對皇帝極為不尊,讓漢獻帝前來拜見曹操,並且說,魏王生前勞苦功高,對大漢朝作出了很多貢獻,應該要用更高的禮儀規格來對待他,所以要求漢獻帝必須來拜見。漢獻帝到了以後,給曹操上了香,也作揖行禮了,但是曹丕仍不滿足,說必須跪下來才能體現他的真心,而漢獻帝被逼無奈,只好向曹操行跪拜大禮。無疑,這是對漢獻帝的侮辱。
曹丕的野心也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曹操活著的時候,雖然挾持了皇帝,也以此號令諸侯,但是對皇帝起碼的尊重還是有的,並沒有做過什麼越矩的事情,而曹丕就不同了,他對於自己繼承的魏王爵位並不滿足,雖然已經是王侯,僅次於皇帝,但畢竟還守著一些規矩,如果能夠當皇帝,就沒人可以管轄了,所以曹丕心心念念著皇帝的位置。當然,如果殺掉了漢獻帝,劉備和孫權就有理由出兵了,那時,曹丕一個人的力量微薄,過不了多久就會落荒而逃,所以曹丕必須要想一個合適的理由逼迫漢獻帝退位。想來想去,就禪讓吧!上古時期還沒有世襲制這種做法的時候,就是用的禪讓制,一般說來是讓賢,如果漢獻帝將皇位禪讓給自己,一來皇位名正言順,二來體現自己過人的能力,就能夠讓天下的百姓信服了。
於是漢獻帝便去做漢獻帝的思想工作,告訴他,如果你肯讓位於我,你依舊保留皇帝的稱號,依舊使用皇帝的儀仗,宮中的日常用物都可以帶走,上書也可以不用稱臣等等。曹丕為的就是讓天下百姓看見自己的英明神武,只是一些面子功夫罷了。而此時的漢獻帝手無縛雞之力,無論曹丕說什麼都沒有能力反抗,就算是殺掉自己呢?也無可奈何。曹丕得到皇位之後,還搶來了漢獻帝的傳國玉璽,不過,因為自己的皇位不是世襲而來,所以傳國玉璽對於自己來說可能並不是一件吉祥之物,袁術的事情就是一個明擺著的例子。曹丕就想了個辦法,將傳國玉璽的肩處刻了幾個字,大概意思就是,大魏的皇位是漢朝皇帝禪讓而來,並不是竊取的。實際上,曹丕的這種做法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他的狼子野心早已人盡皆知了。
那麼,他為何有這樣的心思呢?曹操在位的時候就沒有做過這些,為何曹丕敢這樣做呢?仔細分析就能發現,曹丕身處的時代,是一個最好篡位自立的時代,因為各方諸侯的勢力都逐漸被削弱,只有劉備、孫權以及西涼虎視眈眈,而曹魏仰仗的是漢朝王室的權勢,與他們相比完全不是一個檔次,況且,曹丕手裡還有一個漢獻帝,想要逼迫他讓位多容易呢!其次,曹丕相比他的父親曹操,心更狠,曹操只敢做一個王侯,而曹丕就不畏懼各方諸侯的勢力,執意篡位自立。
-
6 # 馮知己的酒
1、東漢早已名存實亡了,一是相應的安民政策及法律法規頒佈多以丞相府或者魏王府的名義釋出,天下人心只知魏王不知漢皇,二是一幫擁護漢室的大臣死的死,殺的殺或者有些乾脆已經退出了政治舞臺,所以作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總是善於把握時機,順應天命,乘勢而起。
2、雖然他接了他老爸的班,但卻沒有自己的班子,團隊裡的那幫小弟都是跟著他老爸鬧革命走出來,都經歷過沙場征伐生死的,自己呢在他們眼中只是個晚輩,難免會受到蔑視,且不好管理,也沒啥權威完全鎮不住那幫老臣。
3、他自己呢也想要有所作為,就算不能開疆闢土至少也要把他老爸的事業發揚光大,而且自己還有兩個兄弟都不服氣,都在虎視眈眈的盯著他屁股下的那把椅子呢,怎麼辦?總不能坐以待斃,混吃等死吧?
所以啊綜上所述他必須要拿出辦法來,最好的辦法就是更進一步問鼎九五,分封天下,收拾人心;只有這樣把家裡擺平了,才能騰出手來開闢疆土,一統天下。
-
7 # 好奇觀古今
我估計如果再給曹老闆幾年,保不齊也篡了,曹老闆走的太穩了,也可能他前面沒有可以參考的步驟,他之前就一個王莽篡過,而且死的那叫一個慘。
所以曹老闆,先進魏公在嫁女兒,在上魏王,在加九錫,估計下一步就是群臣上表,三請三讓就可以成功了,但曹老闆去的太突然。
而且曹老闆還是漢臣,可能走的穩,也可能對漢朝有留念,但其進魏王就已經將漢朝祖制丟了。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曹丕一上位,我又不受漢恩,關鍵我老爹都把我路都鋪好了,哪有不篡的道理。
不過歷史就是這麼有意思,司馬昭,司馬炎也照著他曹家的步驟來篡位,先公,后王,最後封禪稱帝。而司馬昭更厲害,當街弒君,導致從晉朝以後,弒君這一現象頻繁出現,更有甚者,直接說出:陛下何故謀反這樣的話來。
真正的禮崩樂壞,應該是從晉朝開始。
-
8 # bingozhou
古代王子們爭奪未來的帝位從來都是很激烈,殘酷的。因為大多數皇帝生下的王子們都不少,而帝位只有一個。好比一群餓狗搶食一個饅頭。不速度,不狠心,不拼殺,又怎麼能吃到嘴裡?何況皇帝剛死,正是各方利益亂成一鍋粥的時候,趁亂而上講究速度,何況新皇帝上位必定迫害追殺落選的太子們。搶跑在前,捷足先登,方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也主宰了別人的命運。所以曹丕必須趕緊,麻溜的登上皇位。
-
9 # 相信愛情但不當舔狗
曹丕迫不及待地想稱帝,也不是因為他比他父親強,形勢比他父親好。因為他只是接替他父親的第二代權臣。他的能力和威望不如他父親,他的權力基礎也不如他父親。因此,他需要儘快被宣佈為皇帝。正是為了確認易代的事實,徹底消除舊皇權反擊的幻想,同時為集團的重要大臣們樹立一個不可動搖的君主和大臣名分。
-
10 # 天晴愛睡覺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的首領要想迅速提拔一批人首先得聚攏權力,聚攏權力有兩種辦法:
第一,發動戰爭,利用戰時行法殺掉與自己與成見的政敵,消耗國內的反對力量!
第二,火速篡位,給支援自己的自己人加官進爵!
第一項肯定是不適用的,因為新主繼位根基未穩,其他國家一般會趁機挑事,碰到別人不挑事誰會去沒事找事!
第二項比較適用;用人講究恩威並重,沒有恩德別人不會認你,自己就不能展現威嚴,對於心裡不認同你的人展現威嚴只會激起劇烈的反抗!但是當時朝廷的大臣都是曹操提拔的,曹丕要想施恩於人,必須得站到比父親更高的位置上,必須篡位!
回覆列表
個人覺得:曹操,這是一個三國時期乃至古今中外最有名的梟雄。對於曹操的評價一向是褒貶不一,有人說曹操卑鄙狡詐,有人說曹操英雄蓋世。
但不管怎麼說,曹操到死都沒有選擇篡位,他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還是給了漢獻帝不少顏面。
此舉急壞了曹操手下的大臣,因為曹操足足當了25年丞相,即使是魏王也已經當了五年。漢獻帝再也沒有什麼好嘉獎給曹操了,此刻看來,曹操登基似乎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這些大臣也是抱有私心的,因為曹操一直不登基,只當魏王的話,他們的地位就沒法再進一步。而曹操若是選擇篡位登基,那他們便是開國大臣,所享受的富貴跟曹操當魏王時自然不一樣。
但由於曹操態度十分堅定,所以這些大臣進言過幾次,就沒有再敢繼續催曹操登基了。畢竟曹操喜怒無常,若是再去催促他,難免會惹來曹操不滿,最後落個楊修的下場。
曹操死後,這些大臣們又開始蠢蠢欲動了,因為他們知道,曹丕跟曹操不一樣。曹操一直不願意篡位,是因為曹操到底還是愛惜顏面的,他受古代忠君思想影響,對漢室正統還是有那麼些尊敬的。一開始,曹操殺董卓,為的就是恢復漢室正統,只不過後來曹操勢力越來越大,有了野心也很正常。曹丕呢,自幼跟著曹操長大,他對漢室沒有什麼好感,同時他也是個野心極大之輩。
曹操剛剛去世,屍骨未寒,曹丕還在守孝的時候,這些大臣就坐不住了。他們希望曹丕趕緊登基為魏王,趕緊篡位當皇帝。
於是兵部尚書陳矯掏出寶劍,把自己的衣袍給割斷,並拿起寶劍嚇唬各位大臣,說:“今天就請世子繼承王位,誰要是有意見,那就像這個袍子一樣。”
曹丕看到後,想了一番,決定立刻繼承王位,成了新的魏王,新的丞相,可謂靈堂即位,速度之快,令人稱奇。之後陳矯等一干大臣,又勾起了曹丕的野心,所以曹丕選擇逼迫漢獻帝來個三辭。並還讓漢獻帝建造了“受禪臺”,找了一個良道吉日,便讓漢獻帝主動退位,禪讓給曹丕。
明明是臣子逼迫皇帝退位,此刻搞得卻像是堯舜禹禪位一樣,曹丕等一干大臣的心機,真的是十分深。或許是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曹丕正在舉行禪讓也就是登基大典的時候,突然臺前刮來了一股怪風,飛沙走石,急如暴雨。頓時整個人間昏天黑地,曹丕更是被嚇的跌坐在地上,得了點病,幾天都不能上朝。
但不管怎麼說,曹丕還是踏出了曹操到死都沒有踏出的那一步。曹操身死是建安25年的正月,同年十月,曹丕便篡位成為了皇帝。曹丕的火速篡位,一是因為自己的野心。他也不滿足僅僅當個魏王,他也想再進一步,一統天下,成為皇帝,一個新朝代的開創者,名垂千古。二呢,還是這些大臣們一直在攛掇曹丕,否則曹丕即使篡位,也不會如此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