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22002828550

    孟子云:“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言人若能以無恥為可恥,終身就不會再有恥辱之累。

    知恥於個人

    知恥為人生三知之一,是個人對道德的反省,儒家的修身範疇。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有羞恥感。

    儒家思想以鼓勵人們積極入世為特點,主張人應有所修為,正所謂是: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

    大千世界,紛繁複雜,我們經常要面臨是非考驗與利益誘惑,出錯難以避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要明白,此“過”非榮而為恥,更要知恥而後勇,修正過失。

    知恥是追求人生自我價值和體現為人尊嚴的標準之一。不知恥,無榮辱,無是非,為世人所不恥。

    知恥於國家

    儒家以“知恥”為處世立身的大節,甚至視之為做人的基本準則。

    明清時,“知恥”的範疇也不斷擴充。顧炎武說:“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知恥”從最初的修身要則,轉而與國家榮辱密切相連,內涵被進一步昇華。八榮八恥則是最好的體現。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恥既然能位列維繫國家的四條支柱。可見,恥對於中華民族有著怎樣的地位。

    如何做到知恥?

    一、明禮。明禮是儒家的主張。孔子說: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動。禮教就是社會的道德規範。任何一個社會,都有一定的道德規範來約束人們的言行,否則就會亂套。

    二、守戒。守戒是佛家的主張。“守戒”的意思,其實就是指要遵守一定的規矩,也就是我們一般大眾所說的遵紀守法。人不知恥是因為迷惑顛倒,人要知恥就須覺悟,人要覺悟就須從守戒做起。

    三、有德。有德是中國道家的主張。老子的《道德經》說:“上德無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清靜無為,順應自然,把世間人情冷暖看得非常自然,隨緣隨份。必須樹立清淨、淡泊的思想,修身養性,崇尚節儉,摒棄奢侈浪費,才能知恥有德,做好人,說好話,辦好事,成為好人。

    四、中庸。凡事有度、有分寸就是中庸。不偏頗、不偏激就是中道,不隨意改變就是庸道。中道是天下萬物的正道,庸道是天下萬物應該遵循的規律。二者協調和諧,達到中和的境界。

    五、勇敢。知恥而後勇,羞恥之心,人皆有之。只是對於事物的羞恥之心大小而已。

    我不是尚書

    榮辱觀與民族精神和民族傳統有著內在的密切聯絡,也是中華傳統倫理中最基本、最一般的道德規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寄生蟲對狗狗的侵害有多大,如何讓狗狗免受寄生蟲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