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做什麼生意,都會存在“殺生”和“殺熟”的情況。但這一狀況從最開始的“殺生”慢慢的變為了“殺熟”;到最後更是寧願做陌生人的生意,也不願做熟人的生意(因為我們往往會發現,即使你再優惠,再實在,熟人都認為你賺了他很多)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是什麼造成了現在這種狀況的滋生呢?
回覆列表
-
1 # 三木寶寶1
-
2 # 風之流觴
當然是錢。經濟社會的鏈條:人的本能需要、必需品、錢、物、更多的物;人的思維鏈條:慾望、意志、攫取、取之有道、取之無道、人心不足蛇吞象。商品交易中殺生、殺熟觀念的轉變是出現在“取之無道”的環節。一是殺熟的客觀現實,二是人與人之間由金錢阻隔開的情感,變得懷疑、惡的判斷、排斥。
殺熟現象的確存在,人們的觀念轉變是自然形成。在人眼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窮奢極欲的貪財鬼,以侵佔別人利益為能、為榮!如果某個人吃了虧、上了當,人們不是同情而是嫌棄、輕蔑。難道生活必須嘔心瀝血、火眼金睛地生存嗎?金錢、心障、心驚、堤防就是生活中的常態嗎?
我小時候第一次聽說有同學偷了別人東西就不理解。別人的東西怎麼能偷偷成為自己的呢?我的東西為什麼悄悄成為別人了的呢?我相信那些小偷和殺熟的人小的時候和我想法一樣,可是在貪婪和缺德心態驅使下在某時伸出了第一次燻心的手,欲罷不能!
人的幸福是由純真坦蕩的心態做支撐的。有邪惡念頭的人是不幸福的。以侵佔他人為榮的人就像四處流竄的野獸,用財物填補自己的貪婪,填充自己其實也有愧的、已經畸形了的心靈!
即然“熟”,這個“熟”是需要時間的,需要過程的,需要培育的。這個“熟”是社會關係,人們只有感到愜意,才會把關係維持下去,如果一開始就不滿意,也就沒什麼來往,也就談不上“熟”。能夠感到滿意,一定是各方表現都不錯,這個表現不錯是虛是實是個問題,否則不會用“殺”這個字來形容。“熟”需要時間,需要過程,這裡面有一個漫長,這個漫長一旦形成定式,也會帶來收益的,人與人放下了慣有的警惕,一切建立在信用上,而信用是無價之寶,一旦形成,利用“信用”來做事,成本為零。比方銀行,我為什麼把我的錢放在你那裡?放在爹媽手裡還有個小嘀咕,怕給兄弟姐妹花了。這就是銀行的信用,銀行的信用是幾百年建成的,如果你不精心保護,隨意失信,暫時獲得不義之財,天長日久,也是自撅墳墓,得不償失。所以殺“熟”,是濫用了人們的信用,雖然人們暫時沒有防範心理,你一再的傷害,終究是要提高警惕的,你想重新使用信用這個法寶,那比登天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