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笑【拒絕加群】
-
2 # 大夫山人
作為老師,要認識和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因材施教。老師是個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也有自身優點,也可以是老師學習的榜樣。另外學生作為老師教學的物件,是老師總結經驗的源頭,所以也是老師學習研究的客體,可以作為老師的學習物件!
作為老師,要認識和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因材施教。老師是個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也有自身優點,也可以是老師學習的榜樣。另外學生作為老師教學的物件,是老師總結經驗的源頭,所以也是老師學習研究的客體,可以作為老師的學習物件!
本人以為,作為一名合格的老師,無論你教授什麼學科,也都必須要認識學生,學習學生,這是我們的首要任務。只有瞭解並完成這個任務,才能完成作為一名合格教師所擔負的教書育人的使命。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作為一個教師的職責。那麼,應該怎樣去“傳道授業解惑”呢?這不能一概而論。早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就紛紛向他請教何為仁,何為禮,可是,孔子對不同的學生卻作出了不同的回答。為什麼呢?難道是孔子偏心嗎?是孔子有所保留嗎?就連他的學生公西華也糊塗了,根本就理解不了老師的這種做法。記得有一天,子路問:“聽到了就行動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能聽到就行動呢?”冉有問:“聽到了就行動嗎?”孔子說:“聽到了就行動。”公西華實在忍不住了,一樣的問題,為什麼答案不同?就跑去問孔子:“仲由問‘聽到了就行動嗎?’您回答說‘有父兄在’,冉求問‘聽到了就行動嗎?’您回答‘聽到了就行動’。我真的被您弄糊塗了,敢問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孔子說:“冉求遇事好退縮,所以鼓勵他前進;仲由性急好勝,所以讓他後退。”聽了孔子的解說,我們恍然大悟:原來答案不是唯一的。孔子就是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與情況才施以不同教育的呀,這就是因材施教。正因為孔子懂得因材施教,並貫穿始終,才成為歷史上最了不起的教育家,才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留下千古佳話。
想一想,要因材施教,你如果不去主動了解認識你的學生,又怎麼能做得到呢?可是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也就根本實現不了所謂的因材施教,當然就更完成不了“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任務了。所以,想要完成一個教師的天職任務,你還非要認識學生不可。而要想認識學生,別無他徑,唯有向他們學習,才能瞭解他們的性情志趣,他們的為人處世,他們的理想追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因人而異,因勢利導,讓他們向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知道如何去面對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現象與問題,在學習中健康成長,順利成材。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你的教育肯定是盲目的,沒有目標,沒有物件,千篇一律,千人一法,你會因缺少針對性而失去教育的意義,也會不能因材施教而耽誤學生正常的學習與健康的成長,這根本就像緣木求魚一樣,什麼也做不到。您說呢,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