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曾韞玉
-
2 # 為祖國而驕傲
失望而不去希望,是一種什麼心裡!分遇到什麼問題,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首先要看的起自己,是最終要的,不要去想別人怎麼說。人生的道路是自己走出來的,而不是失望的路,是自己的希望之路。路上長了很多草,路覺的很失望,這條長草的路,走的人遍多了起來,也就成了路,路覺的就有了希望感,沒有了失望,確變成了希望。天在陰,也有晴的時候!謝!
-
3 # 東邪笑了
這其實是一種在精神上的自我毀滅。
比如A估計B會用語言暴力嘲諷謾罵自己,A到時肯定會非常難受。於是乎,A在避免不了這種情況發生的前提下,先自己把自己給罵了,而且用自己能想到的最惡毒的語言。這樣一來,B罵A還會有威力嗎?最算有,大部分已經被A預先“體驗”了,剩下的那點也只是強弩之末,相對也比較好消化。最重要的是,B感到完全奈何不A,甚至可能被A震住。之前B罵A是B把作用力指向A,而現在是A把這股力量反指向了B,反而在B面前有了心理上的優勢,A由被B審視的客體動變為了主動觀察B的主體,甚至對B而言是種威脅,整個局面都在A的掌控中。
其他同理。
-
4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崔春玉老師回答。
因為害怕失望而不去希望是一種逃避的心理,這和一個人的處事態度有關,而態度含有行為的傾向性。社會心理學家卡茨提出,態度有四個功能,其中有兩個功能與此有關。
1、工具性功能。
卡茨認為,個體傾向於形成能給自己帶來利益的態度。一個物件越能滿足個體的需要,個體對它的態度越積極,反之個體越傾向於形成拒絕或逃避的態度。
2、自我防禦功能。
個體傾向選擇有利於自我防禦的態度,能夠減少焦慮、減少消極情緒。
因為害怕失望而不去希望是個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在這種自我保護的狀態下,個體的身心達到自己認可的最佳狀態。無所謂好壞,就像有人喜歡爬山,喜歡遠遊,有時間就去遊覽祖國的大好河山;而有的人更喜歡閒暇時呆在屋內,泡一杯香茶,捧一本喜愛的書,靜靜的感受知識帶來的樂趣。你能說哪一種更好一些嗎?
其實希望每天都存在於生活中,早晨醒來,希望這一天都過得開開心心,到了晚上,令你不愉快的事情一件都沒發生,你能說沒有希望嗎?害怕失望是因為你把希望的目標定的太高,大大超過了你能達到的高度,所以選擇了逃避。
故此,不需要做出任何評價,如果非要給出一個答案的話,只能說不去希望就體驗不到挑戰成功帶來的心靈震撼與刺激,平平淡淡也是真。
回覆列表
其實,問題的實質是你內心最好一面的標準與別人心中最好的標準不太一樣,你內心也朦朦朧朧感覺到了這一點。
也就是,你內心的道德訴求和處世要求與別人的內心道德訴求和處世要求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