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元素pm

    “購買知識付費產品”大部分人稱其是“交智商稅”。實質上講,知識付費的產品我認為核心是解決了使用者“焦慮”的問題。至於有沒有透過短時的知識付費課程學到什麼,可能大部分製作人都並不關係。

    題主提到的“得到”APP的瓶頸,實際上也是知識付費產品的瓶頸:在受眾定位上,當前的知識付費產品的消費者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有技能提升需要的專業知識分子,二是希望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獲得知識的年輕人。這兩者共同形成一個較為狹窄的介於20—30歲之間的使用者畫像。

    1.受眾群體過窄。得到類產品的大部分使用者年齡集中在20-30左右,使用者定位方面,一是相關專業人才,二是希望透過簡單且短時的方式獲得知識的年輕人。其本身使用者群體的狹窄限制了其一方面的發展。簡單來說就是有一部分使用者交完智商稅就走了,或者下次購買變得謹慎很多,復購率成了問題。

    2.付費模式單一。知識付費類產品運營起來沒有傳統教育類產品那麼複雜,使用者購買後商家不需要提供繁瑣的後續服務。但也導致了使用者只掏錢購買了課程,下游的變現手段匱乏。服務的不夠徹底和充分,導致使用者學習完課程後發現並沒有什麼卵用,間接的也影響了復購率。

    個人觀點,知識付費在使用者獲取知識方面作用真的不大,比如比較火的拆書模式,一本書拆成10分鐘的課程,你覺得一星期以後使用者除了書名還能記得什麼。

    細分市場、細分使用者,透過PGC、UGC擴大內容池的情況下對使用者進行精準推薦可能是以後的發展方向之一。解決使用者手頭上遇到的問題的課程可能遠遠比知識儲備類課程給使用者的幫助大的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語為善什麼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