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氣集南澗,獨遊亭午時。
迴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
去國魂已遊,懷人淚空垂。
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誰為後來者,當與此心期!
全詩大體分為前後兩層。前八句,著重在描寫南澗時所見景物;後八句,便著重抒寫詩人由聯想而產生的感慨。其中狀物遣詞,確能“體物入情”。如詩歌首句“秋氣集南澗”,雖是寫景,點出時令,一個“集”字便用得頗有深意:悲涼蕭瑟的“秋氣”怎麼能獨聚於南澗呢?這自然是詩人主觀的感受,在這樣的時令和氣氛中,詩人“獨遊”到此,自然會“萬感俱集”,不可抑止。他滿腔憂鬱的情懷,便一齊從這裡開始傾瀉出來。詩人由“秋氣”進而寫到秋風蕭瑟,林影參差,引出“羈禽響幽谷”一聯。詩人描繪山鳥驚飛獨往,秋萍飄浮不定,使人彷彿看到詩人在溪澗深處躑躅徬徨、悽婉哀傷的身影。這“羈禽”二句,雖是直書見聞,然“其實乃興中之比”,開下文著重抒寫感慨的張本。詩人以“羈禽”在“幽谷”中哀鳴,欲求友聲而不可得,暗示他對同期放逐的“八司馬”的懷念,因而使他“懷人淚空垂”了。“體物而得神”是此詩最大特色,蘇軾稱讚此詩“妙絕古今”,“熟視有奇趣”,也正是從此著眼。當然,這種體物的細緻、狀物的工巧,首先需要靜心地細緻觀察客觀景物,洪亮吉亦曾對柳宗元這兩句詩體物的細密、狀物的工巧發出感慨:“靜者心多妙,體物之工,亦唯靜者能之。
秋氣集南澗,獨遊亭午時。
迴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
去國魂已遊,懷人淚空垂。
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誰為後來者,當與此心期!
全詩大體分為前後兩層。前八句,著重在描寫南澗時所見景物;後八句,便著重抒寫詩人由聯想而產生的感慨。其中狀物遣詞,確能“體物入情”。如詩歌首句“秋氣集南澗”,雖是寫景,點出時令,一個“集”字便用得頗有深意:悲涼蕭瑟的“秋氣”怎麼能獨聚於南澗呢?這自然是詩人主觀的感受,在這樣的時令和氣氛中,詩人“獨遊”到此,自然會“萬感俱集”,不可抑止。他滿腔憂鬱的情懷,便一齊從這裡開始傾瀉出來。詩人由“秋氣”進而寫到秋風蕭瑟,林影參差,引出“羈禽響幽谷”一聯。詩人描繪山鳥驚飛獨往,秋萍飄浮不定,使人彷彿看到詩人在溪澗深處躑躅徬徨、悽婉哀傷的身影。這“羈禽”二句,雖是直書見聞,然“其實乃興中之比”,開下文著重抒寫感慨的張本。詩人以“羈禽”在“幽谷”中哀鳴,欲求友聲而不可得,暗示他對同期放逐的“八司馬”的懷念,因而使他“懷人淚空垂”了。“體物而得神”是此詩最大特色,蘇軾稱讚此詩“妙絕古今”,“熟視有奇趣”,也正是從此著眼。當然,這種體物的細緻、狀物的工巧,首先需要靜心地細緻觀察客觀景物,洪亮吉亦曾對柳宗元這兩句詩體物的細密、狀物的工巧發出感慨:“靜者心多妙,體物之工,亦唯靜者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