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是80年代中期,也是我當老師的第二個年頭,帶的是六年級(當時是初一),班裡有40多個同學,來自於中心校附近的五個自然村。
當時大部分學生的家庭是比較困難的,家裡條件好的就上灶,有飯有菜;家裡條件不好的,學校只負責把學生從家裡帶來的饃饃蒸熱,菜學生自己從家裡帶,吃飯時自己湊合。每天只有兩頓飯,早上九點半一頓,下午四點半一頓。
當時的師生關係是融洽的,好多不上灶的學生帶來的饃菜都放在老師房裡。
記得有一次,下午吃飯時,我正要去灶房領飯,我們班級最調皮的同學叫住了我:“老師,等會,咱們一起吃”,說話的同時,他把裝饃饃的布袋拿過來,費了好大勁才從布袋最底層拿出了一個雪白的饃和一個雞蛋,看了看周圍沒有其他同學,他就把雞蛋往我手裡塞。當時我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好的,好的,一起吃”,我沒有推辭,從灶房領來了飯,和孩子一起吃,記得我們把雞蛋分成兩半,我還吃了孩子的半個饃,孩子很是高興,我更多的是感動。
那頓飯,我吃了很久,也想了很多。
孩子的白饃和雞蛋(雞蛋上面有一點紅),一定是親戚家過喜事(結婚之類的)時的回禮。家長捨不得吃,讓孩子帶到了學校。
也許孩子想的是,老師也沒有吃過這樣的白饃和雞蛋,和老師一起吃是孩子的榮幸,而我覺得這頓飯是無語的溝通,是彼此的尊重。它讓我刻骨銘心,記憶裡有了深深的烙印。
“老師,等會,咱們一起吃”。多麼樸實的話語,多麼純潔的心靈,多麼友善的舉動……
孩子,你給老師上了很好的一課——什麼是感動。
記得是80年代中期,也是我當老師的第二個年頭,帶的是六年級(當時是初一),班裡有40多個同學,來自於中心校附近的五個自然村。
當時大部分學生的家庭是比較困難的,家裡條件好的就上灶,有飯有菜;家裡條件不好的,學校只負責把學生從家裡帶來的饃饃蒸熱,菜學生自己從家裡帶,吃飯時自己湊合。每天只有兩頓飯,早上九點半一頓,下午四點半一頓。
當時的師生關係是融洽的,好多不上灶的學生帶來的饃菜都放在老師房裡。
記得有一次,下午吃飯時,我正要去灶房領飯,我們班級最調皮的同學叫住了我:“老師,等會,咱們一起吃”,說話的同時,他把裝饃饃的布袋拿過來,費了好大勁才從布袋最底層拿出了一個雪白的饃和一個雞蛋,看了看周圍沒有其他同學,他就把雞蛋往我手裡塞。當時我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好的,好的,一起吃”,我沒有推辭,從灶房領來了飯,和孩子一起吃,記得我們把雞蛋分成兩半,我還吃了孩子的半個饃,孩子很是高興,我更多的是感動。
那頓飯,我吃了很久,也想了很多。
孩子的白饃和雞蛋(雞蛋上面有一點紅),一定是親戚家過喜事(結婚之類的)時的回禮。家長捨不得吃,讓孩子帶到了學校。
也許孩子想的是,老師也沒有吃過這樣的白饃和雞蛋,和老師一起吃是孩子的榮幸,而我覺得這頓飯是無語的溝通,是彼此的尊重。它讓我刻骨銘心,記憶裡有了深深的烙印。
“老師,等會,咱們一起吃”。多麼樸實的話語,多麼純潔的心靈,多麼友善的舉動……
孩子,你給老師上了很好的一課——什麼是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