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紀傳說
-
2 # 紅塵法遠
你好,這句話出自覺林菩薩偈,又名破地獄偈,源自《華嚴經》卷一九"升夜摩天宮品"覺林菩薩偈之中。
這一句的理解,最好貫通上下來看,更容易理解:
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分佈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是這段話所指的根本:
這一段中,其實都是在描繪這個心的。這個心不是肉團之心,而是一切萬法的本質,真空妙有的真心本性,也就是佛性。
開篇是用舉例的方式來表明心的作用:
心就如同畫師一樣,想畫畫的時候,將各種色彩在畫布上來分佈,呈現出虛妄的畫像,但所畫的本質是沒有區別的,都是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的組合。但憑藉畫師的心意,可以通過色彩呈現出各種的場景。
後面就是用例子來說明所指的本心:
就如同畫師畫畫一樣,我們的真心本性也是如此,所有世間的萬物,都是這個真心本性所顯現出來的,但也都不外乎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的組合而已。這就是“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叢生,無法而不造”。
通過類比後,將真心本性來講明: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就像心的作用一樣,佛也是如此,而象佛一樣,眾生也同樣是如此。這就是華嚴所說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如果我們能夠明瞭了一切世間的境界都是真心本性所顯現,從而明心見性,那麼就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佛性了。這就是:“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題主所問的兩句意思是這樣的: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接下來就是題主所問的這兩句了,承上啟下來說就是:見到真實佛性的作用之後,就明瞭了:這個心不在我們身體之內,也不在身體之外,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盡虛空界,遍一切處。
就如同畫師明白:“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一樣,所以說:“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
明瞭真心本性之後,則隨緣自在:
對於畫師來說,知道畫都是虛妄的而不執著為真,卻依舊隨心所畫,任意呈現。同樣,當我們證得了真心本性之後,通曉了世間一切有為法都如夢幻泡影一般,但依舊如工畫師一樣隨緣的做佛事,無任何貪執之心,隨緣任運,自在無礙了。
因此叫做:“而能做佛事,自在未曾有。”
最後兩句就是全篇的總結: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如果想要了知三世一切佛,就應觀照法界的本性,因為法界就是真如實性,所有的現象都是這個真心本性的顯現而已。
-
3 # 宗智止觀
如果不理上下句,只從斷章的層面來講,
心如果不執著於色身的安逸(心不住於身),色身諸根感受也不會牽制心識(身亦不住心),這樣才能修持證悟之道(而能作佛事),只要這樣修行,從未有過的自在感才會覺知(自在未曾有)。
-
4 # 胡代泉
我們的心本身不在體內,而在體外。人的各種感受視覺,都是神的感知功能在起作用。如果我們唸佛就能看見大腦出現很多東西,跟放像機一樣,使人不可思議。這是我的實證。
-
5 # 廣法居士
再往前面多讀幾句,你細細琢
磨,就會明白的:
應知佛與心,
體性該無盡。
若人知心行,
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
了佛真實性。
到最後兩句就點題了一一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
6 # 茉茉mo
以後所有亂七八糟的事和人都不要放在心裡,心裡也不要再去想那些沒用的事和人了。世間上,除生死哪再有什麼大事。這樣想想,心裡也就平靜多了……
-
7 # 易觀知著
身上有蟲子咬了一下,你不能覺得癢,
你心裡也不能想著打身體的蟲子。這樣你就才可以做佛的事情了!
互不著相!
空相即可自在!
-
8 # 明遠藝站
因為此心乃彼心,此身乃彼身,它們互不歸屬,互不拖累。靈臺菩提心,彼此自由自在,沒有靈與肉的牽扯,心中清明,身體輕靈,我們通達諸佛義理,證得真佛性!
賈島曾經做月下推敲,一推一敲,其義在物外,其理在心外,沒有心和身的牽絆,通達靈臺,生出大智慧。
-
9 # 執行概念
現在太多的人,他們每天都是在忙著掙錢,無論走到哪裡,談的都是跟錢有關的事情。好像在他們世界裡,出了錢就沒有其它的事情。這樣的人,感覺像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人。只是身體還能吃飯,走路,睡覺……
-
10 # 色即是空710
這裡說的心是真心,菩提心。而不是說的妄心。佛陀曾向阿難七處徵心都不可得,而此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自然而然。它靈明洞澈,無所不能,能成就一切事業而不作主宰,自由而靈動。
回覆列表
出自《華嚴經》:【偈雲: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簡單的說,自在了。
所謂[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也就是真如,也就是如來藏性。這個心,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間,所以才說[心不住於身]。身是有形相,心是無形相,遍一切處。也就是[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道理。不離大種 ,而有色可得。也可以說[心中無彩畫]。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可是由水能變成冰,由冰能變成水。所以說[真中有妄 ,妄不現真。]在真心中有妄心,在妄心中不會現出真心。所以才說[身亦不住心。]可是身和心互相依持,而能做出種種佛事。這是事理無礙,圓融周遍的法,自在未曾有的境界。
真、妄,真是心,妄是境。要離開真妄,因為這是相對法。得達到無對,依著心體所起的變化隨緣。身就是變化所產生的,根身器界,這是有相的,實相分。什麼相呢?性體的相。性體本沒有,隨緣起業用,作諸佛事。實在是未曾有。用語言表達,只能顯示所說的語言表達不出來的,表達出來的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