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ingozhou

    1、三國紛爭年代,政權是否持續穩主要取決於2方面:外部威脅和內部爭權!

    2、外部威脅好說。面對它絕大部分人容易團結,形成統一戰線。

    最不濟也是在某次重大威脅來臨時,形成主戰派和投降派。無損於政權。

    3、內部爭權最危險。最易形成政權的動盪和更迭。

    曹操的女人多,太子也不少。每個太子都有一幫子人臣跟隨。大家都在賭一把自己站隊的眼光。彼此明爭暗鬥無法避免。

    孫權的太子次之,比曹阿瞞的少多了。但也逃不過彼此鬥法。

    相比之下劉備的太子最少,就一個阿斗!儘管蜀國裡也有3股不同勢力,但是未來皇帝就只有一個,鬥來鬥去便宜了皇帝管理,但於政權穩定性的影響有限。

    4、這就是蜀漢政權相對穩定點的核心原因。

    不過也沒啥用,蜀漢是首先垮臺的。沒有經過殘酷爭鬥上位的皇帝在生存危機感,管理能力還是極度欠缺啊。

    事物都有兩面性。優劣,長短都是相對的。笑到最後的方見真章!

  • 2 # 偉哥說文史

    首先我們來看判斷一個政權是否穩定,有哪些標準。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一是國家的主權安全。

    所謂國家主權,是指一個國家擁有對內部的最高統治權和管轄權;對外要擁有獨立平等的主體地位。這一點我相信大家很容易理解確保國家的絕對安全,並且能夠保證國家在對外交往中的獨立自主權的重要性。中國的近代史不就是無數偉人為了國家主權完整的抗爭史嗎?當一個政權在捍衛國家主權方面作出重大貢獻時,往往能夠獲得國民的讚許和認同。相反沒有主權安全就會喪失國家獨立,淪為附庸,政權也不會穩定。舉個簡單的例子,中美俄就是絕對的主權國家,國際事務中發聲較多,身板很硬。而日韓不能說沒有主權,但是你的領土上有美軍駐守,不覺得多了點什麼嗎?

    國家主權安全十分重要

    二是民眾對國家政權的認可。

    民眾對政權的認同就是民眾對政權“合法性”的認同,說俗點就是政權得不得民心。如果民眾長期對政權缺乏認同,就會出現對政權的質疑,再往後就會演變為反抗。古代的朝代政權交替大多如此,民不聊生後導致內部矛盾激化,引起人民起義,內憂外患下導致了政權的更替。三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云獨漢以強亡。這裡我們不看這句話誇不誇張,至少說明外族不是漢朝的對手,漢朝是亡於內亂。

    人民認同很重要

    三是社會秩序的穩定。

    社會秩序穩定其實與民眾認同是相輔相成的。社會穩定,人民生活才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有保證有質量,對政權的認同感自然就提高了。一個國家內部團結,政權必然是穩定的。偉大領袖毛主席說過:軍民團結如一人,試問天下誰能敵。你看多有道理。

    內部團結很重要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感覺蜀漢政權相比較魏吳感覺更穩定。

    通過剛才梳理出判斷一個政權穩定的標準來看,蜀漢國家主權安全並沒什麼優勢,有優勢的方面主要是二三兩點,主要是以下原因:

    一是政權的正統性。蜀漢畢竟劉氏政權,劉備是漢室宗親的身份也是被廣為接受的。因此蜀漢政權在傳承方面的合法性相對於魏吳有不小的優勢,我大漢的“粉絲”還是很多滴。這就從客觀上增強了民眾對蜀漢政權的認同感。

    劉備漢室宗親,頗得民心

    二是內部環境相對穩定。巴蜀偏居一隅,國內各方勢力相對於魏吳來說處於較弱的位置。出現最大的內部問題也就是和南蠻的問題,也被我臥龍先生對孟獲的”七擒七縱“完美解決了。當然巴蜀乃天府之國,戰亂也少,相對於長期戰亂,十不存一的中原大地,民眾生活質量應該也算有保障吧。

    巴蜀“天府之國”

    三是國家權力的交接次數少。這個我想應該是大部分人感覺蜀漢穩定的一個重要的因素。蜀漢僅僅權力交接一次,劉備白帝城託孤,臥龍先生輔助阿斗“劉禪”繼位。相對比,東吳歷經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四代;而曹魏更是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奐六代。因此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蜀漢政權比較穩定。

    蜀漢政權交替較少

  • 3 # 親一

    題主也說了,蜀漢政權是看起來比曹魏和東吳更穩定,這個等會再講,曹魏和東吳有一個麻煩,蜀漢沒有,這個麻煩就是這些大家族,大的門閥會影響到皇權,曹操借稱魏王的機會清理了第一遍,又借曹丕和曹植爭位的機會清理了第二遍,孫權是借孫霸和孫和爭太子之位的時候,不惜自傷元氣,清理了一遍,

    最後說回到蜀漢政權,為什麼說蜀漢政權是看起來穩定了,這個要得益於《三國演義》這本書,大幅的著墨於諸葛亮死之前的事情,諸葛亮死的時候已經102回了,總共才120回,而蜀漢政權的不穩定就在諸葛亮死之後,尤其是董允死之後,陳祗繼任侍中之後。

    董允(?-246),自休昭,南郡枝江(今天湖北枝江)人,董和之子,董和在劉璋手下曾任益州郡太守,執法嚴謹,為政清廉,深得民眾愛戴,劉備入蜀之後,任命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共同負責處理左將軍大司馬府事務,董和勤於國事,為人坦誠,深得諸葛亮稱讚,董允繼承家風,年輕時即與費禕齊名,初任太子舍人,劉禪即位,遷黃門侍郎,頗得諸葛亮的信任,諸葛亮北伐的時候,留董允和郭攸之、費禕總攝宮中之事,不久,費禕調任丞相參軍,董允遷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衛,郭攸之性格溫順,而董允忠直敢言、剛直不阿,對劉禪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敢於勸阻,對於後主寵愛的宦官黃皓,董允經常管束督責,因而黃皓很怕董允,不敢為非作歹,其身份不過是個小小的黃門丞,延熙七年(244年),董允以侍中守尚書令,為大將軍費禕副貳,與蔣琬、費禕併為蜀漢重臣,在這十幾年裡,蜀漢宮廷風氣較正,後主基本上能守君道。

    陳祗(?-258),字奉宗,汝南人,蜀漢重臣許靖兄長的外孫,他自幼失去雙親,因為在許靖家長大,並一直跟在許靖身邊,藉助許靖在蜀漢的地位和聲望,弱冠(20歲左右)便已知名,逐步升遷為選曹郎(負責選拔官員的尚書郎),此人頗有心計和手段,受到當時執掌朝政的大將軍費禕的賞識,延熙九年(246年)冬,董允去世,費禕便破格提拔陳祗為侍中,代替董允主管宮中事務,從而掌握了相當大的權力

    然而,陳祗繼任侍中後,即沒有繼承許靖大度、公忠體國的品格,也沒有學習董允的清正廉明、剛直不阿,一反董允的成規,與黃皓內外勾結,一味迎合劉禪的享樂慾望,使其走上昏庸之路,黃皓也晉升為黃門令,開始干預政事,對費禕、姜維等大臣,極力敷衍,騙取他們的信任,延熙十四年(251年),尚書令呂乂(yi)去世,陳祗又以侍中領尚書令,加鎮軍將軍,掌握了更大的權力,費禕和姜維長期在外,很少過問朝政,因此朝中大權,實際上被陳祗所控制,於是陳祗更加肆無忌憚的串通黃皓,進一步引誘劉禪沉溺於聲色犬馬,在二人的迎合之下,劉禪貪圖享樂的性格弱點日益膨脹,在陳祗掌權的十二年間(246-258),善惡混淆,是非顛倒,劉禪越來越昏庸,朝政越來越腐敗。

    陳祗死後,黃皓由黃門令晉升為中常侍、奉車都尉,全面操縱朝政,結黨營私,賣官鬻爵,短短几年就使蜀漢政治敗壞到難以收拾,以至“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有菜色。所謂‘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者也。”(語出《三國演義》),終於,曹魏幾路大軍殺來,姜維窮於應付,鄧艾偷襲陰平,諸葛瞻戰死,劉禪倉皇出降,蜀漢就此滅亡。

    蜀漢後期的腐敗,始於陳祗的當權,劉禪自己要負最大的責任,而陳祗在《三國演義》中根本沒有出場,但是《三國志》中有陳祗傳

    這也是,題主說的,蜀漢只是看起來曹魏和東吳穩定,如不是外地入侵,內部的矛盾來不及爆發,說不定蜀漢是最亂的。

  • 4 # 尼古拉斯奇異果

    若說三國時期哪個權勢更穩定相信很多人都會排除曹魏與東吳而選擇蜀漢,很多人認為,相比於曹魏與東吳,蜀漢更讓人有好感,主要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存在。《三國演義》雖然不是正史,而是一本小說,但它在民間流傳更廣,更得人心一些。在這本小說中,蜀漢政權才是正統,劉備是皇叔,掌握著大義,同時劉備為人十分仁義,他不忍心奪他人基業,因此曾先後拒絕過陶謙讓徐州,劉表讓荊州,甚至於在取益州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相比之下,曹操狡詐狡猾,為人多疑,不僅因為他自己聽錯了一句話而錯殺呂伯奢一家,而且還因為他自己的猜忌心過重而將華佗誅殺,導致他的頑疾無人可用醫治,這才鬱鬱而終。而由於東吳政權在整本《三國演義》中的存在感不強,因此少有人提及。

    但實際上,《三國演義》之所以會選擇讓蜀漢作為正統,並以劉關張等蜀漢政權的創始人作為書中的主角,其實還是因為蜀漢政權更得人心,畢竟按照正統,魏國才是從漢獻帝手中承接過來的國家,更符合大義與正統,如果按歷史來寫,魏國的曹操才應該是主角才對。但由於民間的戲曲小說等均以蜀漢政權作為正統,羅貫中才會在寫《三國演義》時做了如此設定,也才有了劉關張三英戰呂布,諸葛亮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可以說,《三國演義》是讓蜀漢更受世人認可與歡迎的催化劑,它讓世人對蜀漢政權更加認可,卻不是蜀漢更讓人有好感的原因所在。蜀漢政權之所以會更讓人有好感,其實是因為蜀漢的將領更滿足於人們的理想,而且蜀漢政權也最讓人感受到人情味。

    比如蜀漢的建立者劉備滿足了人們對仁君與仁政的期待,諸葛亮滿足了人們對智慧和忠誠的渴望,關羽滿足了人們對於忠義和勇武的嚮往。而其他蜀漢將領雖然沒有這麼突出,但他們依舊各個不凡,比如張飛、趙雲、黃忠、姜維等人身上總能找到讓人敬佩的閃光點,而即便是傅彤、馮習、張南等少有人知的將領身上,也有讓人敬佩的地方。

    雖然這樣的人物在曹魏與東吳也不少,不如荀彧有“王佐之才”,其內政能力雖不及諸葛亮,但也是極其出色的,張遼雖然沒有關羽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聲勢,但他能在合肥城下以七千破孫權十萬大軍,也是當時的猛將,周瑜、魯肅、呂蒙與陸遜能力保江東領土不失,是東吳的鐵壁,有著讓人嚮往的統帥能力,但他們作為一個團隊,沒有蜀漢的人情味。

    正因如此,很多人會認同曹操的個人能力,承認他是一代梟雄,但大多也不滿於曹操的多疑與屠城的殺伐,調侃甚至鄙夷他喜好成婚的婦人。而孫權雖然才能出眾,能從偏安一隅到後來登基稱帝,建立東吳,但想到在合肥城下,孫權帶領十萬大軍卻被多次擊敗,年邁時昏庸不堪導致子嗣相爭,因此世人對他們就有些喜歡不起來了。而蜀漢雖然有些羸弱,但相對於曹魏和東吳的名臣良將們,蜀漢的英雄們大多起於微末,出身草莽,更容易讓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有更好的代入感,自然更容易獲得世人的好感。

  • 5 # 太陽不發光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首先我們來看判斷一個政權是否穩定,有哪些標準。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一是國家的主權安全。

    所謂國家主權,是指一個國家擁有對內部的最高統治權和管轄權;對外要擁有獨立平等的主體地位。這一點我相信大家很容易理解確保國家的絕對安全,並且能夠保證國家在對外交往中的獨立自主權的重要性。中國的近代史不就是無數偉人為了國家主權完整的抗爭史嗎?當一個政權在捍衛國家主權方面作出重大貢獻時,往往能夠獲得國民的讚許和認同。相反沒有主權安全就會喪失國家獨立,淪為附庸,政權也不會穩定。舉個簡單的例子,中美俄就是絕對的主權國家,國際事務中發聲較多,身板很硬。而日韓不能說沒有主權,但是你的領土上有美軍駐守,不覺得多了點什麼嗎?

    國家主權安全十分重要

    二是民眾對國家政權的認可。

    民眾對政權的認同就是民眾對政權“合法性”的認同,說俗點就是政權得不得民心。如果民眾長期對政權缺乏認同,就會出現對政權的質疑,再往後就會演變為反抗。古代的朝代政權交替大多如此,民不聊生後導致內部矛盾激化,引起人民起義,內憂外患下導致了政權的更替。三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云獨漢以強亡。這裡我們不看這句話誇不誇張,至少說明外族不是漢朝的對手,漢朝是亡於內亂。

    人民認同很重要

    三是社會秩序的穩定。

    社會秩序穩定其實與民眾認同是相輔相成的。社會穩定,人民生活才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有保證有質量,對政權的認同感自然就提高了。一個國家內部團結,政權必然是穩定的。偉大領袖毛主席說過:軍民團結如一人,試問天下誰能敵。你看多有道理。

    內部團結很重要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感覺蜀漢政權相比較魏吳感覺更穩定。

    通過剛才梳理出判斷一個政權穩定的標準來看,蜀漢國家主權安全並沒什麼優勢,有優勢的方面主要是二三兩點,主要是以下原因:

    一是政權的正統性。蜀漢畢竟劉氏政權,劉備是漢室宗親的身份也是被廣為接受的。因此蜀漢政權在傳承方面的合法性相對於魏吳有不小的優勢,我大漢的“粉絲”還是很多滴。這就從客觀上增強了民眾對蜀漢政權的認同感。

    劉備漢室宗親,頗得民心

    二是內部環境相對穩定。巴蜀偏居一隅,國內各方勢力相對於魏吳來說處於較弱的位置。出現最大的內部問題也就是和南蠻的問題,也被我臥龍先生對孟獲的”七擒七縱“完美解決了。當然巴蜀乃天府之國,戰亂也少,相對於長期戰亂,十不存一的中原大地,民眾生活質量應該也算有保障吧。

    巴蜀“天府之國”

    三是國家權力的交接次數少。這個我想應該是大部分人感覺蜀漢穩定的一個重要的因素。蜀漢僅僅權力交接一次,劉備白帝城託孤,臥龍先生輔助阿斗“劉禪”繼位。相對比,東吳歷經孫權、孫亮、孫休、孫皓四代;而曹魏更是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奐六代。因此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蜀漢政權比較穩定。

    蜀漢政權交替較少

  • 6 # 帝國五千年

    蜀漢政權為什麼比魏吳兩國穩定,這不是看起來的問題,而是真實存在的問題,蜀漢確實要比魏國和吳國穩定的多。

    首先能讓魏蜀吳三國覆滅的最大就是兩個因素,一個是內因一個是外因。外部威脅就是三國相互攻伐,吳蜀聯盟抗魏,有時候魏國和吳國也會短暫合作。這就是三國一段時間鼎立的原因,誰也滅不了誰。

    主要來談談內部因素,這是蜀漢比魏國和吳國穩定的最主要因素。魏國和吳國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權臣把持朝政,最後導致國力下降。

    先說說魏國,魏國在曹丕和曹睿在位的時候,父子兩人把司馬懿壓的死死的,那時候司馬懿根本就不能威脅到曹家的天下。但是曹丕曹睿父子二人雖然能力強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短命。司馬懿在曹睿死後就開始慢慢的把持朝政,最後發動高平陵政變,曹氏家族勢力基本上被清洗,魏國朝廷由司馬家族把持。

    在司馬懿以後他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先後把持魏國朝廷。而且司馬師曾經廢掉曹芳,而司馬昭更是肆無忌憚在曹髦在位時,曹髦曹魏朝廷逐漸被司馬昭掌控的時候發動誅殺司馬昭的行動,結果被成濟殺死。再次之後曹魏完全被司馬昭掌控,司馬昭死後其子代魏稱帝。

    至於吳國也是內亂不斷,吳國首位皇帝就是孫權,孫權在位時江東被他牢牢掌控。在孫權死前曾託孤諸葛恪和孫弘、孫峻等人。但是諸葛恪和孫峻等人分別把持這吳國的朝政,內鬥不止。諸葛恪被殺之後,權利由孫峻接手,一度掌控吳國朝堂。孫峻死後由其弟孫綝接手,孫綝更加殘暴不僅殺害大臣,還廢了皇帝孫亮改立孫休繼位。

  • 7 # 嵇康大大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蜀漢政權內部沒有本土權貴勢力,基本上是劉備打天下的那夥子人。反觀魏國,受禪自漢獻帝,自然有東漢朝廷的世襲權貴在朝廷中形成勢力;至於東吳,江東名士群體在東漢時就已形成,土著大家族勢力龐大不容小覷。

  • 8 # 南疆平凡人

    一是偏安一隅,地理條件決定是其天然的防線,易守難攻!二是蜀漢具備政權的合法性,更穩人心,更得人心。三是蜀漢政權內部治理較為穩定。

  • 9 # 貓叔說史事

    曹魏和東吳之所以沒有蜀漢穩定,一句話就能概括。“成也蕭何敗蕭何。”

    上圖為三國區劃圖。

    一、曹魏政權的弊端。

    在曹操奉迎天子之時就已經給曹魏種下了不穩定的因素。曹操奉迎天子固然給了他大義的名號,讓他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可同時也在自己的勢力之中注入了一股非常不純粹的力量。東漢末年,天下群雄並起,但是早期的那些諸侯們沒有一個敢直接稱帝的,因為稱帝的那些都被諸侯們聯起手來給滅掉了。由此可見,漢朝是正統的概念此時仍然是深入人心。很多世家大族世代深受皇恩,對東漢政權有著極大的好感。曹操奉迎天子後這些東漢陣營中的人也有一部分也被他啟用了,更何況,曹操起兵之時打的旗號就是匡扶漢室,所以他麾下本來就有一部分人是忠於漢朝的。在這種情況下,看起來勢力最為龐大的曹魏,其實內部的問題最為嚴重。比如曹魏名臣荀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二、東吳政權的弊端。

    東吳政權的不穩定原因在於他太穩定了。我之所以說出這樣一句前後矛盾的話是因為東吳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東吳從始至終就不穩定。早期的東吳之所以不穩定是因為東吳境內的勢力太雜,在這些勢力被清理掉之後更大的問題就顯現出來了。東吳強大的地理優勢使東吳內部很多人失去了向外擴張的意願。而另一部分人仍然想逐鹿天下,分為兩派的東吳政權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安穩不起來。

    上圖為吳主孫權畫像。

    三、蜀漢的正統。

    劉備的蜀漢之所以能成為三國中最穩定國家的主要原因就是劉備一開始就埋好的伏筆以及後期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仁慈人設。在他治下的民眾看來,劉備是三國中最為仁慈的主公,在這樣仁慈的人手下沒什麼不滿意的。而且劉備在他剛剛嶄露頭角的時候就有了一個身份。皇叔。有了這個身份的加持,相當於給劉備加了一個“王霸之氣”的buff,有了這個buff的加成,使劉備在世時不斷的有人來投奔他。再加上蜀漢內部還有諸葛亮等賢臣的治理,在這兩者相加之下,蜀漢自然安穩無比。

    上圖為蜀主劉備畫像。

    總結

    蜀漢自然不是完美的,它同樣有著很多的問題。但是三國中最讓我咂舌的就是曹魏了。不得不說,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魏國最終依然能一統天下,“梟雄”二字用來形容曹操簡直再適合不過了。同樣的,蜀漢後期人才凋零導致最終被吞併也實在是令人惋惜不已。唯獨東吳令人不知道說什麼才好。如果東吳上下都能明白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這個道理,那東吳說不定還能搶救一下。

    上圖為三國政區示意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離婚無孩,依舊聯絡前妻,能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