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致良知man

    陽明心學,我個人以為,叫陽明學說更貼切些。陽明學說根本理論體系在於知行合一亦即致良知。而這良知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存在於每個人心中的天理。即陽明學說的心即理。良知在不同的外在事物上所表現的形式各有不同。比如,在對待父母上表現為“孝順”。這個孝順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悟性具足的存在。之所以有些人不孝順,那是他的為一己私慾的膨脹佔了上風,把孝順的良知淹沒了。但那不孝順之人,內心深處一定是不安的,為什麼呢?因為孝順的良知雖然被淹沒了,但那良知時時刻刻存在著,審視著那人的不孝惡行惡言。

    而現代心理學,我沒有深入瞭解,但竊以為,現代心理學是研究人心理活動的一門部門科學。百度文庫說:現代心理學是研究現代人行為與心理活動的科學。包括注意、潛意識、有意後注意、感覺、差別感覺閾限、知覺、運動知覺、情緒記憶、思維、想像、情緒情感、心境、應激、理智感、意志、動機、學習動機等等。

  • 2 # 不雨

    王陽明將他的心學思想與孔子、孟子的儒家道德理想合為一體,良知和天理沒有間隙,從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內而外全部打通,俱為一體,統一在了“良知”這一核心命題之下。

    值得一提的是,王陽明去世後,嘉靖八年,因小人讒言,嘉靖帝一怒之下撤銷了王陽明“新建伯”的封號,將其生前功勞一併抹殺,陽明心學也被斥之為“偽學”,嚴令禁止。一時之間,京師之地,無人再敢言談心學。不過,在嘉靖統治後來三十多年裡,陽明心學在民間開枝散葉,很多官員私下裡祭拜王陽明。嘉靖死後,繼位的隆慶帝恢復了王陽明的名譽,並追贈他為“新建候”。到萬曆年間,有官員申請王陽明“從祀孔廟”,和孔子一起接受祭祀,獲萬曆帝的批准,這是古代儒者的最高榮譽。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他一直都走在一條成為聖人的道路上,他有著堅強而光明的內心,並且始終如一地堅持良知。王陽明的心學是複雜的,卻也是最簡單的。一句簡單的“致良知”,卻包含了萬千真理。有對於內心的修煉,有對於人性的探討,有對於哲學的思辨,還有不屈服於權威的勇氣。這也是王陽明心學與現在的心理學的最大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摩托車解禁後,街道上勢必會形成摩托車洪流,這樣會影響市容市貌、降低城市檔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