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出於對大乘教理結構的好奇翻閱了一些唯識的資料,因只很粗淺的瀏覽了一些皮毛,而有這樣的困惑:萬法唯識,實際上究竟是如傳統一般無神論者立場上去批判的的主觀唯心主義;還是打個比方說比如有情不能直接地去認識客觀世界,客觀世界生滅色法的本質你直接取是取不到的,而是它所顯示的表象(相分),根據心能識別的那個功能(見分),因因緣和合接觸所緣後去對映感知的現象到心裡。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還是客觀世界(包括名法的念頭)投射在內心的反映,而由於一個有情能感知到的一切不過如此,所以才這樣強調。並不是說整個世界都是主觀意識造作的?簡而言之,在唯識中是否承認有能被認識客體的存在(儘管是生滅的,因緣具足而和合的)呢?如果是後者的話,似乎並不超出世尊原始教法重視有情感受認知的範圍,只是在這基礎上又施設了新的八識體系去解釋這一認知行為的形成過程。因為時間比較緊張,還沒有能深入研究,也只是出於好奇和興趣可能不會再過多的分配精力來學習,所以還想請對唯識有心得的朋友不吝賜教,非常感謝。
7
回覆列表
  • 1 # 法音講堂

    佛法既不講唯物,又不講唯心,而主張唯識。這個識講起來就複雜了,不是指我們的第六意識心,甚至也不是我們所謂的潛意識,是比這些都更深層的業識心。世人往往把心與外境對立起來,重視外境而忽略心性,甚至為物所役,或者重視心而忽略外物甚至否定外物,這都是不確切的。唯物,重視物質;唯心,重視精神。 佛法是物質與精神並重,且認為物質與精神是一體的,故佛法既非唯物也非唯心。佛教揭示了人生、心物的真相-----萬法唯識、三界唯心。世俗說的唯心主義是第六意識心上的唯心,屬主觀唯心;佛教所說的三界唯心的唯心是比第六意識心更深層的業識心,屬客觀唯心。“萬法唯心”指諸法由深層的業識心決定,不隨人的浮淺意識心中的主觀意志所轉移;哲學上認為的唯心是指自己和同類人感知到的才認為存在,感知不到的就認為不存在,屬於主觀唯心。

    佛教的理論是,首先承認萬物外相上的存在,但是這種外在的森羅永珍的存在,但並非“真實不虛”,因為所有的一切都在不斷的變化著。而且外境的存在與我們的心識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比如說,現在我們的環境,就是由地球上所有眾生的共業共同決定的。如果我們所有的眾生的心識都能向善,那環境就能變好。 當然我們說“一切唯心造”,但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通常誤解的“想什麼就成什麼”。這個心是我們的第八識,“心”的含義甚廣,此處所講的,不是肉團心、思慮心,不是我們平常起心動念的“心念”,也不是我們平常理解的“主觀意志、思想意識”。而是第八識集起心,聚集一切種子,發起一切現行,為一切萬法根本。第八識是我們心靈最深處的潛意識,一般人根本覺察不到。萬物種子皆含藏於此識中,如同大地能積集一切草木種子而生一切草木。外在的一切,是由眾生的心業力所變現的,這就是佛法說“心外無境”的意思,不是“我想什麼就能怎麼樣”。 佛教認為其實外在的境界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境界。同樣一個境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樂觀的人總會看到積極的一面,悲觀的人則看什麼都是消極的。宋代無門慧開禪師有一首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春花秋月本無情,夏風冬雪亦無義,倒是人心偏有意。

    我們經常強調唯心無境,主要是指心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切的法都是從心而生起的。內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 佛法的一切名句文章,或事或理,應機而說,皆是為了令我們斬斷妄想、破迷開悟,而非詭辯戲論。修行就是透過改變我們的認知、思考、發心來淨化內心最深處的執著,轉染成淨。途徑就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我們所學的一切名相都是為了修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腦梗偏癱中風,每天都要照顧,不能上班,一家人都弄得很僵,有沒有什麼好的康復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