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omyiyi
-
2 # 陳小骨
中國的論文期刊分國家級,省級以及院校自辦的期刊,一般來說國家級期刊就算國內高水平期刊了,尤其是國家科技核心期刊那就很具有競爭力,要求你的文章必須是很有創新性,獨到性和創造性,所以提問的一般水平論文要在高水平期刊發表是很困難的,尤其是沒有創新性的文章,可以投一下看看給的審稿意見,但是想在其上發表那就基本上沒有希望。
-
3 # 三觀糾正器
答案:當然可以!
在應用語言學領域,有一個研究方向叫做對比修辭(contrastive rhetoric)。研究者透過對比不同語言中相同的體裁後發現,包括中文在內的東亞語言在思維方式上與英語有本質的區別,是讀者負責型語言(reader-responsible language)。也就是說作者可以不用說清楚,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所以我們的科技論文邏輯可以不那麼嚴謹,討論很短,把結果展示給作者就萬事大吉了,具體啥意思,嘿嘿,自己思考去吧,誰讓你是讀者呢?因此,中文文章中資料漂亮是第一位的,沒有好的資料就只能發二五八的刊物。
而英文是典型的作者負責型語言(writer-responsible language),也就是說作者必須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說得清清楚楚,所以英文論文重邏輯、重討論。即使資料一般, 只要你能解釋得很出色,就是好文章,就可以發頂刊。中南大學俞海良教授曾有一篇博文說發現一個牛人把冷門的冶金領域的普通資料解釋得非常完美,發在Science的故事。 如果從讀者負責型和作者負責型的角度來思考,也許我們今後看學生的文章時,即使寫得不好,也不會太怪罪他們了。
中文教育重視背誦,寫作教學重辭藻堆砌,輕意義表達對讀者的影響(audience awarenss),不讓學生標新立異和批判。所以很多學生的文章都是以模仿為基礎寫成的,論文更是如此,絕大部分是根據別人發表的文章依葫蘆畫瓢,自己寫完了,很多人還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寫。問他為什麼,他告訴你因為別人是這樣寫的。如果他寫的時候腦海中就沒有嚴謹的邏輯,我們能指望邏輯在他的作品中從天而降嗎?
好文章是改出來,很少有人能夠不經過反覆修改寫出好作品。
回覆列表
被錄用的可能性非常小,高水平期刊對論文的要求都比較高,對研究價值,創新性都有要求,審稿專家通常會有兩到三個,所以有的期刊審稿週期也比較長,如果論文水平不高,又急需發表,那不建議投高水平期刊,如果不急,可以投過去試試,即使不錄用,看看專家的審稿意見,做針對性的修改,再投一次,錄用的機會會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