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雜文趣事1314阿景

    看那些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港片裡,一提到97快到了,香港人總是害怕。

    那些年大牌明星都在幹嘛,成龍拍《紅番區》《我是誰》打進美國,周潤發拍《和平飯店》

    打進美國,李連杰拍《黃飛鴻之西域雄獅》打進美國,吳宇森到美國拍《斷箭》《變臉》去了。

    留下來的港星也是青黃不接,周星馳97過來的作品一部比一部爛。到是97以後新人中陳小春

    可是後來迴歸後幾年,港星在國外轉了一圈又回國發展,而且都輾轉內地市場。現在新一代就那麼幾個還是很不錯的,有餘文樂、彭于晏、林峰等等。

  • 2 # 住陽臺

    並非香港電影后繼乏人,是時代變了。

    80年代前後,是香港電影的鼎盛時期,也是香港社會近代最混亂的時期,成龍,梅豔芳,李連杰,劉嘉玲等今日大牌明星,都受到過不同程度的黑社會的威脅與傷害。

    社會治安混亂,某種程度來說,也是自由度的擴充套件,因此黑社會,三級片,低俗片,鬼神片,警匪片,肆無忌憚的在上印。

    只要數量夠大,總會出幾部精品、經典之作。

    加之電視臺數量少,不像今時今日有很多臺。

    有好作品,發行渠道單一,捧紅演員自然比較容易。

    因為只能看那幾臺。

    加之當時大陸發展遲緩,娛樂專案簡樸單調,偶然見到香港百花齊放的生態,自然內心驚豔。

    此消彼長,大陸人自然覺得那時的香港電影,是好看的,記憶深刻的。

    當然也有兒時記憶比較深刻的心理作用。

    如今時代不同了,大陸娛樂專案也是琳琅滿目,且比香港更加豐富,畢竟人口數量在這裡,多一個人就多一份智慧、力量。

    香港演員為了人民幣,捏著鼻子北上發展,縱使很多人不願意來,看在鈔票的份上,也都忍了。

    內地影視行業的迅速發展,港臺演員的撈金加入。因此他們本地影視作品相對減少,加之網路通全球各地,有人瘋迷南韓歐巴,日本女星等等原因也分散掉了一部分觀眾。

    錢不多,難出好作品,沒有好作品,難出好演員。

    因此港臺影視行業衰落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僅剩一些有知名度的明星,不是搞政治了,就是來大陸了。

    還想港臺出演藝人才,那你讓他們怎麼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mate30可以預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