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高雲淡任心遨遊

    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寫出了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達了作者對倍受戰禍摧殘的老百姓的同情。

  • 2 # 追風小少年

    杜甫的三吏三別分別是指:《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三吏三別是杜甫的經典代表作品,杜甫一生深察人民的疾苦,他的作品也多反映人民的悲慘生活。同時,也深刻寫出了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揭示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達了作者對飽受戰禍摧殘的老百姓的同情,以及對戰爭的憎惡之情。

    詩人用老翁自訴自嘆、慰人亦即自慰的獨白語氣展開描寫,著重表現人物時而沉重憂憤、時而曠達釋然的複雜的心理狀態;而這種多變的情思基調,決定了全詩的結構層次,讓詩顯得更為嚴謹整飭,情節跌宕起伏。

    新安吏創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冬,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十分可喜。

    然而昏庸的唐肅宗李亨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並不信任,諸軍不設統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諸軍不相統屬,又兼糧食不足,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至,唐軍遂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餘各節度使逃歸各自鎮守。

    安慶緒、史思明幾乎重又佔領洛陽。幸而郭子儀率領他的朔方軍拆斷河陽橋,才阻止了安史軍隊南下。這一戰之後,官軍散亡,兵員亟待補充。於是朝廷下令徵兵。杜甫從洛陽回華州,路過新安,看到徵兵的情況,寫了這首詩。

    石壕吏創作背景:

    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已經四十八歲的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石壕、潼關,夜宿曉行,風塵僕僕,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

    當時唐王朝集中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步騎二十萬,號稱六十萬,將安慶緒圍在鄴城。由於肅宗皇帝猜疑,任用閹宦,致使指揮權不統一,處處掣肘,被史思明援兵肆意牽制,最終在交戰中因驚懼而全軍潰敗,為百姓造成一場更大的災禍。

    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新安縣繼續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於是就其所見所聞,寫成這篇不朽的詩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藝術家會很辛苦嗎?